关税战暂时停火回溯,真的可以开香槟了吗?
半个月前,知危刚报道了国际货运代理们对于关税战的看法( 传送门 ),文中提到国际货代们普遍认为这种高关税状态将在 5 月中旬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今天,关税果然降了下来。据新华社消息,中美发表《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双方将在 5 月 14 日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关税。
简单来讲是:双方的关税状态回滚到 4 月 2 日,互相仅保留 4 月 2 日向对方加征的 10%,暂停另外的 24% ( 暂停期为 90 天 ),并且取消了之后互相堆积木加上去的其他所有关税。
关于此事,网上广泛流传的一个简化版本是 “ 美方对华关税仍剩 30%,中国对美国关税仅剩 10%,似乎不太对等,我们亏了 ”,但这样的计算对比方式并不正确,这些报道和传言普遍错误引用了《 纽约时报 》的报道原文。
我们先说美方对华关税仍剩 30% 是怎么来的:
2 月4 日,美国以 “ 平衡中美贸易逆差 ” 为由,针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10% 的关税;
3 月 3 日,美国又以 “ 中国未有效阻止芬太尼类物质流入美国 ” 为由,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 10% 关税,此时关税的累计加征税率到达了 20%;
5 月 12 日,《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披露美国在 4 月 2 日及以后对华加征的关税仅保留 10%,此时关税累计加征税率到达了 30%;
而报道中的中方对美关税加征仅剩 10%,即为《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所披露的内容。
但实际上,在 4 月 2日前,针对美方的前两轮税率加征,中方也有相关反制措施,所谓 “ 仅剩 10% ” 并未考虑下列相关反制:
2 月 4 日,中方宣布对美方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 15% 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 10% 新关税;
3 月 3 日,中方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如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 15% 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 10% 关税。
这些对等的措施因为是细分商品,所以并没有计入总的关税统计里,所以才造成上面那种数字上的差异。
这两项反制基本覆盖了美国对华的主要输出商品,所以真正的比较方式应该是 “ 美方对华仍保留 30% 的关税加征,而中方对美方保留 20-25% 的关税加征 ”,大体基本是对等的。
不过,关税的回调对于国际贸易来说一定是好事。国际货运代理丁建( 化名 )就对知危表示 “ 消息刚出来就有客户联系我们要补货 ”,并且他们也积极开始规划订单为向海运船东订船做准备。
当被问到,这段时间关税的反复对出海商家是否造成某些不可逆的影响,如对美国市场失去信心之类,丁建表示,主要还是之前多出了一些货运成本,现在观望结束了就继续发货了,美国市场对中国卖家的重要程度是很高的,能做还是尽量做。
另一个影响是,之前没有补货的商家在海外电商平台如果排名下来了,需要花费更多广告费来夺回靠前的排位。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 5 月 2 日,“ 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发往美国的低于 800 美元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 正式被美方取消,本轮中美磋商并未解决此问题,之前受惠于这项政策的中国出海电商平台们依然面临承压。
一位经济学家向知危表示,这次是 “ Art of the deal ”( 指书籍《 交易的艺术 》,特朗普所著 )输给了 “ Art of war ”( 指书籍《 孙子兵法 》)。
他解释道,特朗普把治理国家、外交策略当做商业交易,设立高目标进行极限施压,但是忽略了对手的策略反制能力。
同时他指出,这场全球性的关税战暂时告一段落,在某种程度也意味着全球化阵营的胜利。
此前,国际货运代理李庆南( 化名 )在知危的报道( 传送门 )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美国很难支撑太久,其人口基础大,很多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没办法一下子做到整个产业的转移。
短期来看,某一方的胜利是谁更需要谁的问题,但长期来看,作为全球化共同的受益者,中国和美国依旧相互需要,关系回归理性需要时间和观念上的转变,至少这次的结果证明简单粗暴的加征关税,既损人也不利己。
一位长期从事跨境贸易的资深人士向知危表示,这次关税战能如此快速地达成协议,和印巴冲突也有一定关系,“ 安全问题 ” 属于高层次政治( High Politics ),而 “ 贸易与经济 ” 则被视为低层次政治( Low Politics ),特朗普需要快速腾出手展现美国 “ 斡旋双方的和平使者 ” 的角色;而同时,巴基斯坦在与欧美尖端武器加持下的印度对抗并未落下风,也让美国重新评估其军事力量及背后的支持力量。
因此,多重因素形成了当下 “ 经济 — 安全 ” 双线缓和的叠加效应。
至于 90 天后,特朗普又会搬出什么新政策,几位受访者都表示,摩擦和冲突一定会有,但是大的经济冲突不太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