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国防疆域概述(下)——唐玄宗定型时期
唐太宗征讨四夷,被诸部落尊为”天可汗”,唐高宗时平百济、灭高丽,大唐国势达到极盛。但唐高宗征服百济高丽之时,西边吐蕃的边患十分严重,而曹县半岛新罗崛起,与大唐争夺高丽之地。大唐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衡量东西两线的严重性之后,逐渐退守半岛,调东线兵力增援陇右、剑南以据吐蕃。
作为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每个中原王朝在承平之后,总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袭扰,强大如盛唐也不例外,唐高宗时期,北方东突厥与铁勒部落的回纥也相继复兴,不时攻入长城骚扰大唐边疆。武则天遂在五原一线构筑防线,为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国防守备。
在西方与吐蕃的对峙中,唐朝军队大致以新疆天山南路——河西走廊——青海东部——洮河——川康构筑边境线,以据吐蕃。
大唐虽然强大,但边患问题始终是心腹大患,高丽、契丹虽然稍弱,但不时袭扰,也令人头疼。突厥强大一时,对于大唐之患,远超于匈奴之于秦汉。吐蕃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大帝国,对大唐的威胁,不仅仅是匈奴、柔然类似的游牧民族的快马弯刀。吐蕃不仅与大唐争夺陇右、剑南,更有野心与大唐争夺西域,要把大唐与西方的国际贸易置于其控制之下。
为长期应对面临东、北、西方各部落的军事威胁,在唐玄宗时期,在上述战略要地,设立十节度使,重兵镇守。
十大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虽然手握重兵,但只可管军,唐朝这一时期名将辈出,大将如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等人,在天宝年间都担任大将十节度使之职,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更是一人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
安西四镇节度使——治龟兹,大多以安西都护兼任,抚宁西域诸多,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兵马以及葱岭守备。共统军二万五千,在战马二千七百余匹。同时北方如有战事,还可于西域征兵。
北庭节度使——治庭州,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为防备西突厥、坚昆等部落,以及后来取代西突厥的突骑施。统军二万,马五千匹。
河西节度使——治凉州(甘肃武威),统领玉门、建康等八支大军与张掖等三地守将,战略意义在于隔断吐蕃与回纥的军事联系。统率大军七万三千余,战马两万匹。
朔方节度使——治凉州(宁夏灵武),统领经略、丰安、安远等地大军以及安北都护府,同时要守备此地投降于大唐,被就地安置的各部落,朔方节度使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震慑回纥等部落。统率大军六万五千余,战马二亏宫千匹。如突厥方面有战事,可向回纥部落征兵作战。
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与朔方节度使形成掎角之势,以震慑回纥,统领大同一代军队,以及忻州、代州、云军等地守备。统率大军五万五千,战万一万四千匹。
范阳节度使——治幽州,及今天北京,节制当地契丹等等部落,统领经略、静塞、北平、成武等九只大军,统率九万大军,战马六千匹。
平卢节度使——治卢龙,为震慑契丹、室韦、靺鞨等部落,统领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备,安东都护府。统兵三万四千,战马五千三百匹。
陕西节度使——治青海,守备吐蕃,督临洮、河源、积石等九军,统兵七万五千,战刀一万六百匹。
剑南节度使——治成都,抗击吐蕃,抚慰南方诸蛮夷,统领松、维、恭、蓬、雅等八州兵马和昆明守军,帐下共有兵力三万九百,战刀二千匹。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当时广东还没有经过开发,尚属蛮荒之地。岭南五府经略使的主要作用是在于镇抚境内未开化的蛮夷,和海外南海诸国。共统领经略、清海二军和桂管、安南等四经略使,共统兵一万五千余。
以上大唐十节度使边防军共计四十八万三千四百余,战马将近十万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