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华,被“郭靖”定格的人生
2025年春节期间,徐克导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上映。
新版“郭黄”纵马草原时,一曲《世间始终你好》响彻银幕。
难说是否有内地高人指点,专门选取了83版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出品的《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主题曲,来牵动内地观众的心思意念。然后,它短暂地带来了另一股边际效应——
对于有些年纪的观众而言,他们终于又想起了当年(1985年)这版《射雕》曾引得万人空巷的时代情怀。包括在四十年间,后人用“猎奇”角度重新解读TVB版《射雕》时,“终于”发现导演组里有杜琪峰、编剧之一是金庸,周星驰、吴孟达、吴镇宇、刘嘉玲、欧阳震华等一批后来的明日之星在这部剧中给男女主作配。
这种观感在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中看来格外有些宿命之感,只因上述所有人物,包括主演主创,其演艺生涯基本都已尘埃落定。
所以当2025年徐克版《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上映后,一个显见的观众情绪随之而来:
经典与演员从来密不可分,但谁都知道,那种“万人空巷”的盛景对于今日的影视作品而言,复刻很难。甚至对于如今看似正在进行时态的演员们来说,他(她)们固然重复着前辈们的爱恨情仇,却难以在草根舆论场中获得统一的好评。
获此殊荣的,少之又少。
比如“靖哥哥”黄日华,或“乔帮主”黄日华。
前者盘桓在他身上的名头更响亮一些,以至于某书上一位博主常以与到内地参加活动的黄日华合影为荣,开口便是“靖哥哥”——
四十余载春秋,那个苦守襄阳,不做赵王的英雄,便是黄日华于内地最深刻的角色印象。
只是并非唯一。
01
陈荣峻,“又名”全冠清,内地互联网戏称“丐帮乱不乱,全冠清说了算”。
这个网梗同样出自1997版TVB出品的《天龙八部》,剧中拱火大师全冠清总能在大家理解乔峰的时候适时抛出一两句话,重新唤起众人的怒火。
现实中,这位开着出租车被乘客黄霑看中邀请去当“演员”的男人,后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在TVB卖力,从主角到配角,从头婚到二婚。内地娱乐频道到香港采访这位金牌反派时,他提到了入行之初(1980年代)受到的关照,主要来自两个人:
苗侨伟与黄日华。
因此当他在照顾重病发妻直至其离世后再度结婚时,婚礼上亮相无数观众熟悉的老面孔,黄日华还在其中。不过2018年再谈“无线五虎”已是记忆,五位曾被邵逸夫“钦点”打造的台柱子也早已各自安好。
关于“无线五虎”真实存在过的嫌隙已不可考,大抵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劳资纠纷”以及谁是第一个“反水”的人。
只能说TVB之于香港乃至中国影视文化史中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全国各地的逸夫楼有目共睹,曾持续输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影视经典。另一方面它也是实打实地以“刻薄”著称,这一点邵逸夫本人在世时也不否认——
供养资本的祭品,不只是观众,还有员工。
因此在TVB发展史上,演员凭作品成名后,触发觉醒意识而出走的人不少,自己当老板的人更多。如周星驰、刘德华、古天乐等。
唯有一点不可否认:
在彼时香港影视最辉煌的时代,无线(TVB)和亚视制造的经典影视剧很多,尤以前者为主,许多香港演员今天依然在内地保持一定活跃度也基于这个时代条件和角色印象。
包括黄日华。
可能观众对于一个时代中产出的经典角色太过深刻,以至于网民在讨论“靖哥哥”和“乔帮主”时无意间忽略了许多黄日华更值得关注的作品。
只能说因为太经典,所以太聚焦。
事实上黄日华还未成为“五虎”前,“靖哥哥”固然是打开局面的成功示范,但使其成为1980年代瞩目新星的代表作却是在内地不那么有知名度的电视剧《过客》(1981年),据说女主角郑裕玲在片场还因为他扔过剧本,因为这个“小鲜肉”看着很“笨”。
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一股命定之力,今天再看黄日华最广为人知的角色,基本印象几乎都是“傻憨憨”,包括一心赴死的郭靖和在雁门关外自戕的乔峰。
好在这种印象是正面的,先入为主的。
所以在成为“五虎”之后,即便黄日华曾勇敢突破角色印象,出演过反派人物(电视剧《银狐》等),只要他那张脸出现在屏幕上时,观众依然坚持认定他是好人。
注意,和其他“五虎”相比,黄日华走的是实打实的“印象派”路线。
02
黄日华演艺生涯中容易被内地忽略的有两部电视剧作品,一是1989年的《义不容情》,这部剧故事内容极惨,有意思的是剧中饰演丁有健(黄日华 饰)之母的女演员同样是83版《射雕》里的“郭母”苏杏璇(1952-2013),所以当年先看《射雕》再看《义不容情》的内地观众很有代入感,主题曲《一生何求》(陈百强演唱)更随着该剧在内地热播传唱大江南北。
《义不容情》有几个看点:
一、黄日华饰演现代戏角色自此开始基本固定,同样被圈定了印象的是男二号温兆伦——自此之后内地观众看温兆伦就成了审视黄日华的镜像:坏人。
二、彼时尚需磨砺的刘嘉玲饰演女主角,女二号是周海媚,两位女士稚气未脱。尤其是刘嘉玲,她在剧中有一段和黄日华公车醉酒的戏,唱了一段《帝女花》,“落花满天地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1992年周星驰在《鹿鼎记2:神龙教》里唱过,2024年电影《破.地狱》里黄子华和许冠文讨论“南音”时也出现过。
三、丁有健这个角色生动演绎了一个出身底层的老实人如何通过勤俭刻苦,大胆尝试,在当时经济活跃健康的环境中一步步白手起家的全过程。这个意义对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地观众来说相当震撼,那个“几十块钱随便吃火锅”的创意据说影响了一批勇敢“下海”的人。
四、未发迹的“丁有健”以出租车司机身份做客节目,发出底层人士的艰辛告白,一句“我25岁了,还没坐过飞机”打动了刘嘉玲——但对于当时(重申:1989年)的内地人而言,大多数人的震撼在于:
25岁没坐过飞机很“苦”?
以上,随着时代渐进,都被掩埋在历史中。
另一部黄日华主演的电视剧《马场大亨》(1993年)的看点较之《义不容情》更足,基本上可视为“丁有健”的暗黑激进版:
同样是“搏命捞世界”“李大有”的发迹路真实再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的残酷和冷漠。虽然有人评价说这部剧“从头到尾节奏紧凑”,但因题材内容问题无法在内地播出。
曾担任《义不容情》监制的韦家辉在这部剧中担任导演(总),他的风格偏暗黑写实派,第一部执导的电影是《和平饭店》(1995年),次年与杜琪峰合作成立了银河映像,在这里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影史邪典《一个字头的诞生》。
看过的观众自然能够理解他对内地及港台的另一种“讲故事”的视角。
以上两部电视剧给黄日华带来的则是1993年TVB十大经典电视人物奖(义不容情),以及1994年《壹周刊》的十大电视艺人奖第五位(马场大亨)。
在1990年代中期,“五虎”基本名存实亡,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小事”:
一是83版《射雕》女主演翁美玲自杀,直接导致“五虎”之一的汤镇业事业受挫,从此一蹶不振。一是TVB内部无法构建新的组合,因薪资酬劳问题更一度成为全城热议话题。
而黄日华也在这个时间段里基本固定了其“电视咖”的发展路线——无论是否本人愿意,相较于其他“四虎”的影视歌综合发展,对于内地观众而言,黄日华最后一次辉煌角色便是1997年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当时媒体曾对此撰文解析为什么《天龙八部》再度引发观剧热潮。
时至今日,尽管网民屡屡吐槽TVB糟糕的服化道等硬件问题,但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而言,依然无法忘怀《难念的经》音乐响起时,直给“乔帮主”的环视镜头,以及“北乔峰、南慕容”“凌波微步”和剧终时站在海边指点江山的慕容复。
至于乔峰,则是金庸家国史观下极好的注释。一句“你虽是契丹人,却比我们这些汉人强百倍”的哭诉被黄日华演到了极致。
至于黄日华,则渐渐淹没在97之后香港影视的逐渐衰败中。
03
2025年春晚,叶童、赵雅芝现身舞台演唱。
2025年春节,电影《射雕英雄传》上映。
2025年初似乎也是一波情怀输出的高峰。
但在2020年代开始后,“XX再聚首”似乎在唤醒一代人记忆的同时,似乎也在映衬当下影视作品的境况——
随着文化载体的多样化和消费取向的变化,“情怀”不再是冲动消费的动力。
如今还在内地社交平台上展现的港星们,多以“讲古”的形式试图唤醒粉丝记忆。
相比之下,黄日华的存在感难以概论。
他仿佛是真实版的“丁有健”——
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家庭,然后在耳顺之年还要面对一些网民的恶意揣测,比如“绯闻”和“再娶”等问题。
但这个世界似乎不会放过任何人,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
1991年一部纪念“五虎将”出道十年的电影《五虎将之决裂》预示了几个人的不同境遇:
“刘德华”慨然赴死,“汤镇业”还是“坏人”“苗侨伟”和“梁朝伟”令人唏嘘,独留下“黄日华”眼睁睁看着一批热血儿郎分崩离析。
后来刘德华在新世纪主导了一部电影,试图再度重聚“五虎”,但梁朝伟缺席,电影本身也没有唤起观众共鸣。
倒是1994年,成龙的《醉拳2》里黄日华用“蔡李佛”拳跟这位国际巨星打得有来有回,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代,维多利亚港的夜色很美,许多市井人物风华正茂,他们用悲壮的诙谐,抑或诙谐的悲壮讲了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
然后,大家都老了。
仿佛一夜之间的事情。
只有陈荣峻心心念念地说“那年刚入行,他们在帮我……”
有人说黄日华本人与“郭靖”的性格很像,对于演员而言,可能是一种赞誉,也可能是一种限制。但“各人各命”,就像重温经典之后回到现实:
日益萎缩的市场让在TVB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们哀叹世道艰难,何止他们难,连年轻人都很难。“丁有健”们似乎不再能复刻1980年代的活力与憧憬,只留下“郭靖”和“乔峰”被“摆”在神坛上,供内地一波又一波的情怀纪念。
我们可以继续邀请“乔帮主”扮上熟悉的造型,在内地综艺节目里演示许多经典桥段。那是一种善意的回忆,也是一种悲凉的安慰:
对于演员和许多尚有余力的人来说,时代记忆存在吗?存在。但终究会过去。
唯一不变的,是接近古稀之年的黄日华及那批风华绝代的人物们逐渐亲和、不再峥嵘的面容。
一声“靖哥哥”曾是起点,也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