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杀两年后,他的电影安然无恙上线了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前段时间,金秀贤的负面新闻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甚至很多人因为,私德有损的艺人,肯定得凉。
不过说实话,咱们确实低估了韩国的国情。
特别是男明星,且不说这种道德问题,哪怕真的涉及了法律责任,也能卷土重来。
为什么呢?
就比如这位吸毒丑闻的法制咖,作品竟然上院线了——
《终极对弈》
没删没剪,国内的法制咖看了不禁都流下羡慕的泪水。
虽然主演刘亚仁已经被业内封杀,但他之前拍的作品基本都幸存了。
《终极对弈》也在沉寂了两年之后在韩国院线上映,拿了不错的票房,甚至在近期还登陆Netflix平台,面向全球播放。
影片以1989年新加坡应氏杯决赛为叙事原点——
曹薰铉九段执黑中盘击败中国棋圣聂卫平,这场被韩国媒体称为"国民胜利"的赛事,不仅让围棋这项东方智力运动在韩国掀起全民热潮,更成为师徒羁绊的起点。
导演金亨柱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将曹薰铉(李炳宪饰)与李昌镐(刘亚仁饰)这对传奇师徒的三十年恩怨娓娓道来:
从首尔棋院的初次相遇,到曹九段将左撇子少年强行矫正为右手执棋的严苛训练;
从李昌镐"石佛"初现的少年时代,到1992年"最高位战"弟子以半目优势终结师父七连霸的惊天一战。
影片对围棋竞技的专业呈现堪称教科书级别。
镜头下,"死活题"的精妙计算、"打劫"的生死博弈、"读秒"的心理压迫等术语被自然融入叙事。
为还原1990年代韩国围棋赛事体系,剧组1:1复刻了"最高位战""霸王战""国手战"三大头衔战场景。
连棋盘上"星位""小目"的落子顺序都严格遵循历史记录。
更令人称道的是,影片通过曹薰铉下棋时标志性的抖腿、抽烟、哼唱朝鲜民谣等细节,与李昌镐对局时骤然迸发的锐利眼神形成戏剧张力,将两位棋手的性格特质具象化呈现。
在围棋史册中,曹薰铉与李昌镐的327次对局被称为"移动的围棋博物馆"。
而《终极对弈》的突破性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复刻经典棋谱,而是通过三重时空叠印的叙事手法,将竞技升华为哲学思辨。
从市场维度看,《终极对弈》的成功印证了"内容为王"的永恒法则。
尽管其叙事节奏被批评为"过于工整"。
但李炳宪用27套定制韩服演绎的棋手人生,刘亚仁通过微表情呈现的"天才的孤独",以及剧组耗时8个月搭建的1980年代棋院布景,都让影片在Netflix上线后连续三周占据"全球非英语电影榜"冠军。
《终极对弈》的诞生恰逢韩国影视行业的多事之秋。
主演刘亚仁自2021年卷入涉毒丑闻后,其参演的影视项目接连搁浅。
制作方顶住舆论压力,选择保留其全部戏份的"破釜沉舟"之举,在韩国电影导演协会"第23届导演剪辑奖"引发轩然大波。
当刘亚仁凭借该片入围"男子最优秀演技奖"时,超过六成网民在青瓦台官网发起联署,要求取消其提名资格。
面对"劣迹艺人是否应被艺术审判"的尖锐争议,组委会声明"评审标准仅基于表演艺术性"的表态,也反应了韩国影视工业在商业伦理与艺术追求间的艰难平衡。
尽管Naver平台8.65的高分与213万观影人次证明其艺术价值,但首尔多家影院仍以"维护青少年观影环境"为由,拒绝在黄金时段排映该片。
Netflix在接洽发行时,更是史无前例地启动"三级风险评估体系",最终采取"分级推荐+弹窗警示"的折中方案。
这种现实与艺术的镜像映射,在影片叙事中亦有精妙呼应。
当李昌镐在1998年"国手战"决赛第七局走出"天外飞仙"般的妙手时,镜头突然切至曹薰铉颤抖的右手——
这双曾捧起无数奖杯的手,此刻正攥着治疗帕金森的药物。
这个充满隐喻的细节,恰似刘亚仁在现实中的境遇:
当艺术才华与道德瑕疵激烈碰撞,观众究竟该凝视棋盘上的黑白世界,还是棋手背后的斑驳人生?
在影片的开放式结局中,年逾古稀的曹薰铉与李昌镐并坐于首尔棋院,棋盘上孤悬的白子宛如未落的眼泪。
这个充满禅意的画面,似乎也在发问:
当艺术创作遭遇道德审判,当历史真实遭遇戏剧改编,当个人天赋遭遇人性瑕疵,我们究竟该如何评判?
在更深层次上,《终极对弈》完成了对竞技体育电影的类型突破。
它没有落入"天才陨落"或"逆袭夺冠"的俗套窠臼,而是将围棋竞技升华为关于人性成长的寓言。
当李昌镐在片尾说出"师父教会我的不是怎么赢棋,而是怎么输得起"时,这既是对师徒关系的注解,亦是对整个时代的叩问。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像对待围棋那样,以敬畏之心面对人生的每一步落子?
影片在Netflix的播放页下方,有这样句用户评论获得高赞:"这盘棋没有胜负,就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这正是《终极对弈》留给世界的终极启示。
在艺术与道德的永恒博弈中,真正的棋手永远在与自我对弈。
当银幕暗去,棋盘上的361个交叉点仍在等待新的落子,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永远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神之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