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质内卷”伤眼更伤脑!

四楼的厕所里,几个高中生正在高声聊天。

“CNM,昨天怎么打到一半跑了?”

“当时我老爸回来了,盯着呢!哪敢接着打(游戏)啊!” “怂B!你爸不可能一直盯着你啊。今天早晨一节语文,一节英语,正好补瞌睡。”

……

一边是高中或轻或重的厌学,一边是小学里越来越盲目的苦学!

没有天文学知识讲不通的《两小儿辩日》,离开了时代背景更难理解的《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不少家长、学校都要求学生直接提前背诵,目的是为初中减轻背诵负担,以求省出更多时间来学习数理化。

500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有篇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里面讲到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天文学发展历史,要解答“两小儿辩日”的问题需要结合天文学知识。

500

即使是现代社会,要深入浅出彻底解答这个问题,如果不了解“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等理论,也不懂《周髀算经》和圭表、日晷测量,不具备扎实的代数几何知识,要讲清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可是小学里面就有人要求孩子稀里糊涂地背诵,本来是一篇引发科技探索兴趣的短篇古文,活生生被弄成了打击孩子好奇心的负担!

再看看《岳阳楼记》,滕子京和欧阳修这对童年经历类似的好友,都曾经历命途多舛的人生浮沉,范仲淹写的这篇浸满心酸的文章,如果将文章编写成青少年爱读的历史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能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吗?如果孩子对古文有了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选择去读懂《岳阳楼记》,摘抄、背诵少数几个句子喜欢的句子,等到了初中再全文背诵,那不是更好吗?

500

笔者的专著第二卷解读《岳阳楼记》的文章

再来看《桃花源记》,我记得自己初中很不喜欢这篇文章,特别是讨厌结尾: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据陶渊明在文中的记载,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桃源中人都请他去做客,用酒食款待他。这个渔人“停数日,辞去”时,桃源中人曾经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可是这个渔人在回去的路上,处处做好标记,立即赶赴武陵郡太守府。

500

东晋行政区划图(地图源自华中师大历史学院)

那么这个渔人急急忙忙去太守府,他是去干什么呢?明显是去告密出卖桃源人,甚至有可能准备带人去征服桃源并谋取奖赏。

这个渔人,可谓忘恩负义,不守承诺!这个结尾,是不是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桃花源记》记载的太元(376年-396年)中,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317年东晋建国以后,我国北方经历了“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和成汉(巴氐)、夏(匈奴)等十六国”,可谓战乱频仍。

东晋103年的历史中,经历了4代11位皇帝,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王朝政局,朝堂纷争和豪强叛乱经常上演,陶渊明作为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尚且家贫生活很不如意,普通老百姓哪里有安居乐业的可能。

陶渊明想象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但晋代的社会风气又是他耳闻目睹的,所以文章结尾回到现实写告密和围剿。

《桃花源记》用虚无的乐园慰藉心灵,却掩不住潜意识中的凄凉和绝望。

站在孩子的角度,《桃花源记》也许读起来情节无趣,情感上难以让人产生共鸣,逼孩子辛辛苦苦背完了,他们不久就会忘记,初中一定会重新要求背诵。

而学生到了高中,初中背诵篇目极有可能不考,对于写作来说,在作文中写这种大路货也没什么吸引力。那么这种从小学开始的低质量内卷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有效的内卷,其实既考家长的抉择,也考老师的专业水平。高质量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启蒙,需要扎实的心理学知识,需要丰富的实践打磨。

从一线到教育行政管理,又从政府管理部门回到一线,在教育界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感受最深的是师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厌学、弃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是与日俱增。

500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接近于成年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本应是压力最小的时期,特别是小学阶段,可惜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从出生就被扭曲了语言学习认知链条,也影响了后续的思维正常发展过程。我们先来看看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500

500

这是笔者的专著前言对认知心理学的简要阐释

在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P•缪森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1970年版第一卷中,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到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

而认知结构(T)涉及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意指各类动作(包括语言、思维类动作)的结构,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获得认知成熟的两种机能。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动态协调。

我们举两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认知过程:

譬如孩子第一次看到“别墅”这个词,大多数人都是读成“别野”,然后如果有人指出读错了,孩子就会放弃错误的同化,顺应正确的读音以达到新平衡,这个词汇就成了其头脑中的语音图式之一。

再譬如孩子学习数学的除法,理解“除”和“除以”的概念,如果学生理解了“除”就是“均等划分”,“除以”就是“以……除”,即“以”后面的数来对前面的数进行“均等划分”,那么学生就不会混淆“除”和“除以”两个概念,不会把被除数和除数弄混。

上面就是语言中语音学习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典型例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知识易于理解就会产生正反馈并催生学习兴趣,而情感上能激发便于接受就会增强动力培养主动性。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的语言启蒙和思维培养却不是这样的。幼儿园就要求背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这里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不谈学生,就请问有多少成人真的把诗读深读透了,能够理解柳宗元的无奈与酸楚,能够理解他面对挫折时的坚强和孤独中的理想坚守?

500


上小学的孩子们被逼着背古诗文,最大的效用也许是缓解一些成人的焦虑,另外在一些场合表演诵读博取些许掌声,而代价却是巨大的,那就是导致不少孩子思维扭曲,普遍厌学甚至造成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到了高中更是开始摆烂或者休学。

500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减少这林林总总的“低质内卷”,努力把容易催生负面情绪的内容想办法注入趣味性。

培养一个心理健康走得远的青少年,需要我们记住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的这句话:

(尊重)允许孩子合理的情绪,是对孩子最大的温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