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两国战机所配备的空对空导弹
来源:战区
近日有关印巴空战的报道表明,这可能是几十年来最为激烈的一系列空战。尽管目前仍很难获得此次空战的确切细节,但有消息称,这场空战涉及百余架战机同时参战。不过,我们至少了解到印巴空军所装备的空对空导弹(AAMs)类型。其中,中国制造的PL-15导弹尤为引人注目,目前已有至少两枚该型导弹的残骸被发现。关于PL-15导弹首次使用的更多影响,可参阅我们此前发布的相关报道。
巴基斯坦安全消息人士声称,巴基斯坦空军击落了五架印度空军战机,巴基斯坦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更是夸口称,巴基斯坦空军已将这五架印度战机“炸得粉碎”。在这些所谓的空战战果中,巴基斯坦方面还声称击落了至少三架法国“阵风”多用途战斗机。截至目前,一名法国高级情报官员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证实了其中一架“阵风”战机被击落的消息,而法国当局正在调查是否还有其他“阵风”战机损失。社交媒体上还流传着据称是一架“阵风”单座战机(编号BS-001,为印度接收的首架“阵风”EH型战机)残骸的照片。
与此同时,另一名巴基斯坦高级安全消息人士向CNN描述了一场涉及125架战机的大型空战,双方交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战机均在各自领空内飞行,并从远距离发射空对空导弹。
除了有人驾驶战机外,巴基斯坦方面还声称击落了多架印度无人机。巴基斯坦今天早些时候表示,已击落25架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巡飞弹。据巴基斯坦陆军发言人艾哈迈德·谢里夫·乔杜里中将称,其中一架无人机在拉合尔市附近“部分”击中目标,造成四名巴基斯坦军人受伤。
截至目前,印度政府既未证实也未否认任何这些损失。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空对空导弹也引发了北京方面的关注,导致印度驻华大使馆指责中国官方媒体“传播虚假信息”。
总体而言,在激烈的战斗中,关于交战情况存在很大程度的混乱。预计官方和非官方的声明和反驳将层出不穷,其中一些甚至可能荒诞不经,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因此,我们应该对这场空战的结果保持开放态度,并考虑到意外事故和误击事件也是可能发生的。同时,印巴两国的地面防空系统很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战机损失都可能是地对空导弹交战的结果。
(2024年11月,一架巴基斯坦空军JF-17战机在卡拉奇进行静态展示,机上挂载了一系列空对空和空对地弹药。照片由阿西夫·哈桑/法新社拍摄)
尽管如此,空对空导弹显然是空战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以下是对印巴双方在此次冲突中使用的主要空对空导弹的概述。尽管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准确,但对于任何空对空导弹而言,其性能(尤其是射程)和整体可靠性都高度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目标的轨迹以及发射战机的高度和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空对空导弹的类型和供应商都相当多样化,两国都从不同国家采购了空对空导弹。一方面,这是为了保持对对手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紧张局势或冲突期间确保供应线不受影响,尤其是当某些技术可能被切断时。同样,印度也一直从苏联(现俄罗斯)和西方制造商采购战机。
印度
ASRAAM
英国MBDA公司生产的AIM-132“先进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是一种能力出众的近距格斗武器,由于在乌克兰战争中的使用而备受瞩目,甚至已被成功改装用于地面发射。
ASRAAM导弹重约200磅,长约9英尺6英寸,大致与AIM-9X“响尾蛇”导弹相当,但在性能上有所不同。特别是,据报道,该导弹在其同类武器中拥有异常远的最大射程。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其射程可达31英里,但通常认为其射程超过15英里。
英国国防部
该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提供了较大的离轴瞄准范围(HOBS)。
印度已为其升级的“美洲虎”攻击机和“光辉”轻型战斗机(LCA)选用了ASRAAM导弹。“鹰”式Mk 132高级喷气教练机也具备使用ASRAAM导弹的能力(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导弹是否已实际投入作战使用)。
阿斯特拉
目前已知仅由苏-30MKI战机携带的阿斯特拉导弹是印度首款国产超视距空对空导弹。该导弹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开发,由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BDL)生产。
据DRDO称,阿斯特拉导弹能够在高达61英里的射程内打击高度机动的超音速目标,飞行速度可达4.5马赫。该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数据链中段更新和主动雷达导引头用于终端制导(主动导引头在距离目标约8英里时激活)。据称,该导弹还具备较高的电子反制措施(ECCM)能力,以避免受到敌方干扰。
四枚阿斯特拉测试弹由一架苏-30MKI战机携带。
阿斯特拉导弹还计划集成到“光辉”Mk 1A战机和印度海军的米格-29K战机上。
德比
在印度空军中,以色列制造的拉斐尔“德比”导弹仅由“光辉”战机使用。印度使用的“德比”ER(增程型)导弹的最大射程据称可达61英里,与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导弹相当。“德比”ER导弹也采用惯性制导、数据链中段更新和主动雷达导引头用于终端制导。
拉斐尔公司宣传称,“德比”ER导弹具有“全向发射包线”,这意味着它可以用于攻击后半球以及前半球的目标。该导弹对后半球目标的射程约为25英里。对于这类交战,导弹将以发射后锁定(LOAL)模式发射,在惯性控制下开始飞行,数据链允许发射战机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提供目标更新,然后实现飞行中锁定。
“德比”ER导弹重约260磅,对于超视距空对空导弹而言相对较轻,因此非常适合小巧的“光辉”战机。然而,对于大型战机而言,印度空军显然更倾向于使用俄罗斯制造的空对空导弹和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导弹来打击超视距目标。
流星
印度空军库存中最具能力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是MBDA公司生产的“流星”导弹,这是新德里购买“阵风”多用途战斗机交易的一部分。
正如我们此前详细讨论过的那样,泛欧“流星”导弹以其独特的冲压发动机推进系统而著称。这种发动机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调节推力,这意味着在传统空对空导弹发动机通常失去能量和机动性的终端攻击阶段,“流星”导弹仍能保持足够的能量。
得益于其冲压发动机,“流星”导弹至关重要的“不可逃逸区”比同类武器大得多。这意味着敌方在交战末期使用高能量机动来规避导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冲压发动机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调节推力,因此“流星”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可以计算出到达目标的最有效路线,以实现超远距离射击。
“流星”导弹也是西方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之一,其射程可能可达约130英里。
除了用于终端制导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外,“流星”导弹还具备双向数据链。这可以在导弹飞向目标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飞行中更新,而发射战机中的飞行员可以使用数据链获取“流星”导弹的燃料、能量和跟踪状态信息。这有助于确定是否以及何时发射另一枚导弹、脱离交战,甚至重新分配其他目标。
米卡
印度法国制造的战机还装备了“米卡”导弹,该导弹既装备了“阵风”战机,也装备了较老的“幻影”2000战机。
与现代西方超视距空对空导弹不同的是,“米卡”导弹可以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或红外导引头。当使用后者时,导引头可以作为“穷人版”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并在飞行员的平视显示器(HUD)上提供目标检测指示。
一架“幻影”2000战机在高速公路上着陆,左翼下挂载了一枚红外制导的“米卡”导弹。照片由Subhankar Chakraborty/《印度斯坦时报》通过盖蒂图片社拍摄
“米卡”导弹采用推力矢量发动机以提高机动性,据报道其最大射程约为37英里。
Python 5
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生产的红外制导“Python 5”导弹是“Python”系列近距格斗导弹的最新成员,该系列导弹的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早期的“Python”导弹是较简单的短程红外制导武器,而后续版本则设计为可与头盔瞄准具配合使用,即埃尔比特公司的“显示与瞄准头盔系统”(DASH)的后续迭代版本。除了能够在交战初期与雷达配合使用外,“Python”导弹的导引头还可以几乎完全按照飞行员的头部和头盔指向的方向进行引导。
“Python 5”的直接前型“Python
4”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据报道其在近距离格斗中具有60度的大离轴瞄准能力,并能以高达70G的过载进行机动;据说它还可以在发射后进行180度转弯以拦截发射战机后方的目标。它还引入了双波段成像红外(IIR)导引头和红外反制措施(IRCCM)。
“Python 5”导弹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包括采用了一种新的导引头,据称该导引头在对抗无人机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
印度与“德比”ER导弹一起采购了“Python 5”导弹,以装备“光辉”战机。
R-27
北约代号为AA-10“阿拉莫”的Vympel R-27导弹由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用于装备米格-29和苏-27战机。
1983年投入生产的首批两个版本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R和红外制导的R-27T。R-27R导弹在飞行前30秒内采用惯性导航与中段无线电修正相结合的方式,终端制导则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战机雷达的照射)。R-27T导弹则采用被动红外导引头,且仅在导引头锁定目标后才发射。
一架印度空军米格-29战机。从右翼下方(从左至右)可以看到R-73、R-77和R-27R导弹的示例。照片由MANJUNATH KIRAN/法新社通过盖蒂图片社提供 MANJUNATH KIRAN
还通过增加更强大的双脉冲发动机部分生产了这些武器的远程版本。这些是雷达制导的R-27ER和红外制导的R-27ET。
据报道,R-27T导弹的最大射程为37英里,而R-27T(此处应为笔误,应为R-27ET或其他型号,但根据上下文理解为不同型号的R-27导弹)导弹的射程为31英里。增程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59英里(R-27ER)或56英里(R-27ET)。
还开发了一种采用被动雷达导引头的R-27导弹版本,但据信印度并未采购。
尽管年代久远,但R-27导弹仍是印度米格-29和苏-30MKI战机的主要武器之一。
R-73
Vympel
R-73导弹在西方被称为AA-11“射手”导弹,于1983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并迅速被视为一种极具能力的近距空对空导弹。其全方位红外导引头、大离轴瞄准能力、推力矢量控制以及可通过飞行员头盔瞄准具进行引导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直接威胁,并确保了其设计具有深远影响。
如今,随着AIM-9X“响尾蛇”导弹、以色列“Python”系列导弹的后续版本、ASRAAM导弹等的出现,R-73导弹的优势已被削弱。
一架印度空军苏-30MKI战机在翼尖挂载点安装了一枚R-73导弹,机翼内侧挂载了R-77和R-27导弹。照片由Pallava Bagla/Corbis通过盖蒂图片社拍摄 Pallava Bagla
尽管如此,R-73导弹仍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近距空战导弹,对迎头目标的最大射程约为18.6英里,对尾追目标的射程约为8.7英里。
在印度空军中,R-73导弹装备于米格-21“野牛”、米格-29和苏-30MKI战机部队。
R-77
北约代号为AA-12“蝰蛇”的Vympel R-77导弹被开发为苏联对AIM-120“阿姆拉姆”导弹的回应。该导弹于1984年首次试射,最终于1994年投入使用。最终,原始型号的R-77导弹仅由俄罗斯进行了有限生产,而大多数导弹则是为出口而完成的。
该导弹通常采用惯性制导发射,并在中段通过数据链接收更新,然后在终端制导阶段使用其主动雷达导引头。据报道,R-77导弹在遇到强烈电子干扰时可以切换到被动雷达制导模式,以攻击干扰源。
一架印度空军苏-30MKI战机在左翼下方挂载了R-73(外侧)和R-77(内侧)导弹,以及一枚自由落体炸弹。照片由Ajay Aggarwal/《印度斯坦时报》通过盖蒂图片社提供 Hindustan Times
据报道,基本型R-77导弹的最大射程为50英里。
印度空军使用R-77导弹装备米格-21“野牛”、米格-29和苏-30MKI战机。
巴基斯坦
与印度主要从欧洲和俄罗斯采购空对空导弹并越来越多地进行本地开发不同,巴基斯坦主要依赖中国制造的导弹来装备其中国研发的战机,而美国制造的武器则主要装备其F-16机队。
AIM-9“响尾蛇”
经典的“响尾蛇”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仍是巴基斯坦F-16机队的首选近距武器。尽管巴基斯坦尚未获得最新的AIM-9X导弹,但其仍在继续使用全方位制导的AIM-9L导弹以及较旧的AIM-9P导弹。
美国空军F-16C战机在翼尖携带一枚AIM-120C“阿姆拉姆”导弹,最外侧翼下挂架携带一枚AIM-9L/M“响尾蛇”导弹,中翼下挂架携带一枚AGM-88“哈姆”导弹。美国空军
AIM-120“阿姆拉姆”
巴基斯坦F-16机队的主要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是AIM-120C-5“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AMRAAM),该导弹于1996年开始交付美国军方。总体而言,“阿姆拉姆”导弹是其同类导弹中最成熟的型号。
随着射程更远的AIM-120C-7以及射程更远的AIM-120D导弹的推出,AIM-120C-5导弹已不再像首次出现时那样具有前沿性:它还缺乏D型导弹所具备的双向数据链和第三方目标指示能力。
然而,AIM-120C导弹仍非常强大,并且与早期的AIM-120A/B型号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即使在其最基本的第一代形式中,其在射程、制导、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改进也是显著的。
犹他州希尔空军基地第421战斗机中队的一架F-16战机发射了一枚AIM-120“阿姆拉姆”导弹。美国空军
据其一名操作员提供的数据显示,AIM-120C-5导弹的最大射程约为46英里。
围绕巴基斯坦的“阿姆拉姆”导弹——以及更广泛地说,围绕其F-16机队——的最大问题是,在与印度空军的此类对抗中,巴基斯坦是否会使用该导弹。
巴基斯坦拥有约76架F-16战机,这些战机是A/B型防空战斗机(ADF)、AM/BM型中期升级版(MLU)和Block 52 C/D型的混合体。其中包括直接从美国和二手来源获得的战机。过去,其他批次的战机曾被华盛顿方面实施禁运,从而阻碍了其交付。
早在2019年印巴空军冲突期间,印度就公开展示了部分AIM-120C-5导弹残骸,以此作为F-16战机参与交战的证据。新德里方面还表示,拥有“确凿证据”表明一架巴基斯坦F-16战机被米格-21“野牛”战机击落。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否认其F-16战机(这是其唯一能够携带“阿姆拉姆”导弹的战机)参与了交战,并否认有任何相关损失。
2019年2月28日:印度空军官员展示了据称由巴基斯坦空军F-16战机发射的“阿姆拉姆”导弹碎片,这些碎片是在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拉久里地区发现的,该地区位于更大的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内。(照片由Vipin
Kumar/《印度斯坦时报》通过盖蒂图片社提供)
无论如何,巴基斯坦在与印度对抗中使用其F-16战机都存在重大的政治考量。
多年来,美国国会内部一直存在强烈反对向巴基斯坦出售F-16战机的声音,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指控巴基斯坦国家安全机构至少与各种恐怖活动有关联,甚至直接支持这些活动。有鉴于此,巴基斯坦可能会三思而后行,避免在对抗印度时使用其F-16战机,以免受到美国未来军事援助的限制。
2025年3月23日伊斯兰堡国庆日阅兵式上,三架巴基斯坦空军F-16战机编队飞行。照片由阿米尔·库雷希/法新社提供 AAMIR QURESHI
随着装备中国制造空对空导弹的中国设计战斗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巴基斯坦选择不让其F-16战机参与任何与印度的对抗也变得更加现实。
“魔术”
法国制造的“马特拉”“魔术”2型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与AIM-9L导弹大致相当,巴基斯坦的F-16战机可以用它作为美国制造武器的替代品。该导弹还装备于较旧的F-7PG和“幻影”3/5型战机机队,但考虑到这些战机的能力较为有限,它们不太可能与印度空军交战。
“魔术”2型导弹。(Globalsecurity.org)
PL-5和PL-9
中国制造的PL-5近距格斗导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1982年才投入生产,其性能与AIM-9导弹相似。首个投入使用的型号是红外制导的PL-5B型导弹,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改进型的PL-5C型导弹取代,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PL-5E-II型导弹取代。巴基斯坦可能使用的是最后一种型号的导弹,据报道该导弹具有显著改进的大离轴瞄准能力(发射前离轴角为+/-25度),从而实现了全方位性能。它还配备了激光近炸引信。
2008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PL-5E-II型导弹模型。从外观上看,该导弹与AIM-9L/M“响尾蛇”导弹非常相似。MIKE CLARKE/法新社通过盖蒂图片社提供
与此同时,PL-9导弹是另一种中国制造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该导弹是专为出口而设计的,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尽管PL-9导弹基于与早期PL-5和PL-7导弹相同的导弹体,但它在寻的器方面有所不同,采用了全方位红外寻的器。
虽然PL-5E-II型导弹主要与JF-17战机相关联,但据信PL-9导弹装备于巴基斯坦空军中仍在使用但数量有限的F-7PG型战机。
PL-12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PL-12导弹,以回应“阿姆拉姆”导弹的挑战。因此,这种超视距导弹采用了主动雷达制导以及用于中段更新的数据链。
有报道称,PL-12导弹采用了可变推力火箭发动机,以确保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的速度和机动性。中国军方认为该导弹优于AIM-120B型导弹和俄罗斯的R-77型导弹,尽管其能力略低于AIM-120C型导弹。
一架中国歼-10C战机进行训练飞行,其右翼下方挂载了一枚惰性PL-12导弹。新华社/刘川通过盖蒂图片社提供
据官方规格显示,PL-12导弹的射程在44至62英里之间,出口配置的SD-10型导弹射程则减少至37至44英里。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国防智库评估认为,PL-12导弹的射程“介于AIM-120B型和AIM-120C-5型导弹之间”。
PL-12导弹——或更准确地说,是其出口版本的SD-10型导弹——装备于巴基斯坦的JF-17和歼-10C战机。
PL-15
中国的PL-15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是PL-12导弹的后续型号,据报道其性能至少与AIM-120D型导弹相当。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型导弹采用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有助于将其射程提升至据报道的124英里。双向数据链为导弹和发射战机提供制导更新,寻的器则采用了主动电子扫描阵列(AESA)技术,具备主动和被动模式,据说还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歼-10C战机的空对空挂载方案包括PL-15(内侧)和PL-10(外侧)型空对空导弹。来自中国互联网
PL-15导弹的开发可能始于2011年左右,除了在中国整个战机机队中取代PL-12导弹外,它还以PL-15E的名称提供出口。巴基斯坦成为PL-15E导弹的首个客户,以装备其JF-17和歼-10C战机。
已公布的PL-15E导弹性能数据包括90英里的射程,略低于国内版本的射程。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认为,PL-15导弹“在射程上超过了美国制造的AIM-120C/D型‘阿姆拉姆’系列导弹,并且与‘流星’导弹的最大射程相当”。然而,该智库也指出,泛欧“流星”导弹由于采用了冲压发动机,因此可能具有更大的不可逃逸区和更好的远程杀伤概率。尽管如此,PL-15导弹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种至少与印度所使用的最强大空对空导弹相当的武器。
在所介绍的导弹中,PL-15导弹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在当前敌对行动中使用的导弹。截至目前,已在至少两个地点发现了该导弹的残骸,但交战结果仍不得而知。
总体而言,印度和巴基斯坦显然都拥有种类繁多的空对空导弹,其中许多导弹的性能都非常强大——至少在纸面上是如此。
然而,无论其潜力如何,空对空导弹都只是成功实现空战交战的一个因素。同样重要的是双方在训练、联网、机载预警、电子战、战术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方面的能力。最终,无论印巴当前对峙的结果如何,都将是这些因素决定双方空军的整体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