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讨:“里切克”是我国穆斯林的传统服饰吗?
2015年夏天,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节目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画面——宁静穿了件黑纱长袍,结果被后期处理成一株会动的仙人掌。观众看着屏幕上晃来晃去的绿色植物直乐,但深究起来,这事儿背后藏着中国社会对宗教服饰的集体焦虑。
先说结论:"里切克"这玩意儿,就像超市货架上的进口食品,包装上印着阿拉伯文,生产日期却写着中世纪。它不是新疆大地土生土长的衣裳,更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物件。你要是翻开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百年服饰图谱,从清末的艾德莱斯绸长裙、头巾到民国时的绣花坎肩、盖头,压根找不着这种把脑袋裹得严严实实的打扮。倒是在中亚某极端组织的宣传画册里,能看见类似的装束。
咱们先掰扯清楚"里切克"长啥样。这东西本质上是个移动帐篷——女性从头到脚罩在长袍里,头巾把耳朵头发全藏住,但好歹露出整张脸。跟它配套出现的还有个更狠的"吉里巴甫",不仅全身漆黑,脸上还蒙块布,就留俩眼珠子转悠。二零一几年新疆某地搞运动会那会儿,公交站台专门安排了安保人员,看见穿这五种服饰的直接劝返,跟查酒驾似的挨个筛查。这可不是拍脑袋决策,当年极端分子就是靠这种视觉符号搞身份识别,跟黑帮纹身一个道理。
要说传统服饰,维吾尔族姑娘最经典的打扮是艾德莱斯绸连衣裙,色彩比彩虹还艳丽,转起圈来像朵盛开的花。和田地区老太太戴的那种小白帽配纱巾,既防晒又透气,跟阿拉伯半岛刮过来的黑袍子完全两码事。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就更多了——小姑娘戴嫩绿色,新媳妇换黑色,当了奶奶才披白纱,这种颜色密码可比现代时尚杂志的穿搭指南还精妙。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2017年北京街头开始出现黑袍飘飘的身影,有人说是文化交融,有人嘀咕这是不是"极端思想北上"。西北某省吃过暴恐的大亏,直接给"里切克"贴了极端标签,可到了东南沿海,派出所民警都分不清这是民族特色还是危险信号。这就好比川菜馆子在杭州开分店,微辣变甜口,本味早走样了。
追根溯源,这身打扮的传播路径挺有意思。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玩宗教改革,原教旨主义者把罩袍当枪使,硬说这才是"正宗穆斯林装扮"。这股邪风顺着丝绸之路倒灌回来,比骆驼商队跑得还快。新疆反恐专家扒过档案,发现八十年代之前根本没人穿这个,九十年代突然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要我说,这跟八十年代中国突然流行喇叭裤一个道理,都是外来文化冲击的结果。
政策层面也挺纠结。克拉玛依2013年那纸禁令写得明明白白:穿"里切克"的中青年女性禁止坐公交,但七十岁以上老太太网开一面。这尺度把握得微妙——既不给极端思想蔓延空间,又照顾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可到了内地,这事儿就变成灰色地带。去年郑州有个女大学生戴着头巾军训,教官让摘还不乐意,最后闹上热搜。要我说,年轻人追求个性没错,但得搞清楚你戴的到底是文化符号还是政治宣言。
最魔幻的是服饰等级制。有研究者把穆斯林女性头巾分成六个段位:0级是啥也不戴,0.5级是普通防晒头巾,1级遮脖子,2级包耳朵,3级变全身罩袍,4级蒙面,5级连眼睛都用纱网挡住。按这个标准,"里切克"算2.5级,刚好卡在民俗与极端之间的模糊地带。这就好比游戏里的装备升级系统,多裹一寸布就多涨一点"虔诚值",实在荒唐。
话说回来,服饰争议本质是意识形态拉锯战。2014年乌鲁木齐立法禁止蒙面罩袍,跟法国2011年出台的罩袍禁令前后脚。但咱们的治理智慧明显更接地气——既没学欧洲某些国家激化矛盾,也没放任自流。前些年西北某地搞"靓丽工程",政府给妇女发时尚头巾,既符合教义又紧跟潮流,这种柔性引导比简单禁止高明多了。
为什么要禁止?答案很明白,里切克服饰与极端思想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其包裹头发、耳朵的穿戴方式被视为划分群体、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的标志,而非基于民族文化或信仰自由的表达。
但是目前全国其他地区对里切克的管理存在混乱,对于与日俱增的里切克服饰,甚至蒙面罩袍,往往能引起老百姓心中的恐惧,执法人员却没有执法依据。针对这种突出的矛盾,目前很多学者和网民呼吁统一立法,参考新疆经验,将里切克明确界定为极端服饰并全国禁止,这一呼吁正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支持。
最后说个冷知识。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部队里就有回民骑兵。老照片上那些缠着头巾、挎着腰刀的战士,穿的可都是改良版民族服装,既方便骑马打仗,又不违信仰。先辈们早就明白,传统不是死守教条,而是活出来的精气神。如今某些人非要拿外来服饰当传统,就像给兵马俑套西装,怎么看怎么别扭。
说到底,服饰是流动的文化史。真正的传统,应该像喀什老城的手工陶器,既有千年传承的釉色,又容得下新时代的花纹。把"里切克"说成传统,就像把汉堡包认作中原美食,既委屈了祖传的肉夹馍,也侮辱了外来的三明治。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