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关键或将取决于能否构建“收入增长→理性消费→价值再生”的可持续循环

【本文由“侧峰”推荐,来自《余永定:可考虑新“四万亿”刺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是刺激,还是透支?

劳动生产商品,消费产生价值,这是一个“劳动剩余价值”向“消费剩余价值”转化的时代,未来发展和竞争将取决于消费剩余价值的多少。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消费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刺激"与"透支"的边界需要从三个维度辩证审视:

一、消费剩余价值的转化机制

‌政策刺激的乘数效应‌五一假期消费数据表明,消费金融产品能使借款人消费额提升16-30%,商户销售额提升40%。这种通过打破预算约束释放需求的方式,正在重构"劳动剩余→消费剩余"的价值链。但需警惕73%的消费贷客户月收入低于1万元,授信额度却达月收入8倍的"次级化"风险。

‌结构性失衡的隐忧‌旅游市场人均消费1351元与高端定制游订单暴增300%并存,折射出"压缩日常开支透支储蓄"的消费分级现象。这种"精致穷"模式可能导致消费剩余价值在代际间分配失衡。

二、系统风险的传导路径

‌金融加速器效应‌商业银行消费贷占资产28%的比例已超美国次贷危机前水平,而互联网平台通过ABN等工具将消费信贷杠杆放大至300%,形成比2008年更复杂的风险传导链。

‌社会成本转嫁‌教育分期等消费使35%家长陷入"教育投资-债务捆绑",家庭债务每增加1%会导致代际收入流动性下降0.03,这种隐性成本正在削弱长期消费潜力。

三、新发展范式的构建方向

‌收入-消费再平衡‌蔡昉等学者强调,促消费核心是"把钱发到居民腰包",户籍制度改革可使农民工家庭人均消费提升16%。这与单纯信贷刺激形成本质差异。

‌价值坐标系重构‌德国车市观察到的"买楼兰送轩逸"等营销乱象,反衬出需要建立包含ESG指标的消费评估体系,将生态成本纳入剩余价值核算。

当前转型期的本质矛盾在于:当居民储蓄存款达120万亿元,却仍出现预防性储蓄替代消费时,政策需在"帮助节省开支"与"避免需求透支"间寻找动态平衡。

未来竞争胜负手,或将取决于能否构建"收入增长→理性消费→价值再生"的可持续循环。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