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事件”的鸡娃启示录

最近一则医院的瓜,动静很大,一时间连保姆和保安都在讨论4+4和八年制。事件的积极意义不仅是“学医的天亮了”,而是长期以来,“凭跳健美操上清华”“把去巴纳德说成上哥大”之类,以投机取巧为荣的时代彻底结束了。通过这些方式上来、看似金箔贴身的人,实际工作能力拉胯,都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多年的路径依赖,导致遇事就想偷懒钻空子,硬仗一场也不愿意打。在别的行业,可能看不出来,但在手术室这种生死攸关的“正面战场”,一下就暴露出来。

当事女主,一路资源铺,真金白银砸,却成了妥妥“烂尾娃”。这也启示了所有家长:不是给孩子一身金光闪闪的履历,堆砌名校名企,就可以有好前程。关键是培养人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内驱力,饭喂到嘴边都吃不上,烂泥扶不上墙。

插个题外话,不少人羡慕所谓“老钱风”的松弛感,觉得很高级,还企图模仿——最多模仿个外壳就行了,千万别学内核。老钱最大的问题就是松弛感,这与“不知好歹”一线之隔。只有老钱能做到对一副好牌熟视无睹,毫不珍惜,崽卖爷田不心疼。“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说的就是老钱。比如,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清朝遗少,一辈子松弛感拉满,就知道变卖祖产,导致他的儿子张子静没钱结婚,孤独终老。所以,不要嘲笑“新钱”“小镇做题家”不高级、常有紧绷感——遇事本就该静如猛虎,只有事了才能闲看落花。

回到医疗界。

分享一则冷知识:由于长期国内医生的待遇相较于美国差之天壤,曾经不少优秀的医生,其中不乏三甲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选择赴美工作。这种为了更好生活的选择,无可厚非;早些年,由于医生的收入较之于投行、咨询等差距太大,即使接受完协和八年制教育,还是有人选择不做医生,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作家冯唐。

但为什么赴美工作的医生还是非常非常少?

——因为在美国当医生非常非常难。

这种难,分两部分。

一是要考很多非常难考的考试。具体的考试种类与要求分数请问Deepseek。但是对于八年制毕业又成为副主任、主任医师的卷王而言,一件事情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做到,这就不是事情。所以,这部分的“难”对很多人而言,也许难于上青天,对卷王们反而是最容易的。

二规培。即使做到了国内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如果选择去美国做医生,依然要接受美国的规培,其中包括用英文进行坐诊,以及法律方面的适应等。尤其是法律方面,美国的医疗诉讼很频繁,如何与律师沟通,避免官司或赢得官司是重中之重。而且这一规培通常需要持续数年,对于已经做到国内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这一层级的医生而言,普遍年龄已差不多40岁,此时还要像医学院学生那样搞规培,把流程再跑一遍,很多医生不接受。而且,通常去美国之后,部分医生为了match起来相对容易,转向不需要面对病人、没有法律纠纷的科研岗或支持岗,但代价是——放弃手术刀;此点很多医生亦不接受。

所以,不用担心中国医疗资源流失,医生本人都未必愿意。愿意的医生,很多在中国就不需要拿手术刀,比如在病理科之类。虽然都是八年制临床医学念完,但还是有些人不需要拿手术刀,除了之前提到的病理科之外,放射科、超声科、检测科等支持性科室,以及通常的内科,美国的家庭医生等也不需要拿手术刀。业内一般默认这类岗位主要给女医生,而男医生还是倾向站手术台、拿手术刀。

很多人吃完瓜,都会说,当事女主这样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国内上高中,然后高考考个八年制,既没纷争还省钱。当然,她考不考得上另说。不过,现在潮水退去,引发很多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更适合中国教育,什么样的人更适合美国教育?

在中国,曾经一边倒地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这两年可能稍微好一些了;而在美国,简直把中国教育视为明珠,华人孩子暑期回国上培训班,仿佛去练武功秘籍,让白人妈妈们好生羡慕。根据观察分析:除去最顶级和最bottom的极少数极少数——这两类人不受体系教育的影响,一般中产及以上家庭出生、但个人资质在中等及以下的孩子,和中产及以下家庭出生、但个人资质在中等及以上的孩子,更适合中国教育。而中产及以上家庭出生、个人资质中等及以上的孩子,和中产及以下家庭出生、个人资质中等及以下的孩子,更适合美国教育。

理由是,这四种孩子面对的人生课题完全不同

第一类,中产及以上家庭出生、但个人资质在中等及以下的孩子,这类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守成。所以,中国教育给出的课业压力和负担,是他在未成年阶段能面对的最大困难。如果连这个困难也不加,按美式的放任自流,他将来几无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方法,守成很难做到。

第二类,中产及以下家庭出生、但个人资质在中等及以上的孩子,这类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突破。而在中国比在美国突破容易得多,简单来说,中国的学费比美国便宜太多太多。医学院在中国考上就能上,在美国只有出生大中产才上得起。美国的student loan学生贷款已夸张到,连奥巴马总统都是在当总统的前几年才还清。

第三类,中产及以上家庭出生、个人资质中等及以上的孩子,这类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拉高上限。中国教育的刷题对他们而言将占用太多的时间,他们需要的是相对自由,并把时间花在自己的天赋上。在学校不学、老师不教的东西里往往有他们的金矿。

第四类,中产及以下家庭出生、个人资质中等及以下的孩子,这类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尽早找到自己的最长板,并发扬成饭碗。中国教育的刷题、补习班之类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因为有“小镇做题家”,就必然有“小镇做题者”。关于“小镇做题者”的定义在《“小城做题者”与“饭圈孩子”》一文中,已解释过,指的是通过应试教育卷不出来、且无家庭托举的孩子。他们要的是,比如,虽然考试不行,但做饭很行、美发很行等等。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自信以及有时间为谋生的饭碗进行专门的学习。

以上说的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并不是非要在中国或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如果在美国上学天天刷题,暑假回海淀继续刷题,这就是中国教育或中式教育;比如虽然在中国,但由于极度热爱烹饪,别人刷题,他研究菜谱和厨艺,天天想方设法如何成为米其林三星大厨,这就是美国教育或美式教育。

当然,归根结底,人是靠自我教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