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轨澳门市区环线建设:缓急VS易难
从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答询立法会议员提问时所描述的轻轨澳门市区环形网络的两条路线规划,其实就是「否定之否定」,回到澳门轻轨计划最初规划的路线。实际上,谭伟文所说的「西线」,亦即由青茂口岸延伸至筷子基到妈阁,其实大致上就是当初的「第二期」规划的走向,而「另一条路线」亦即由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口岸经过东区,由外港进入南西湾区再到妈阁,从而形成环状网,也基本上上是当初「第一期」中的澳门半岛段的走向。
不过,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若干调整。比如,当初在规划「第二期」时,尚未有青茂口岸的概念。现在则是在兴建轻轨「东线」时,尤其是获得中央批准使用「三角地段」后,将原本在关闸口岸的重点延伸到青茂口岸去,这就与原来规划的「西线」衔接了。只不过是次序「颠倒」,原来「西线」的规划是由筷子基「前进」关闸口岸,现在则是反过来由关闸口岸延伸到青茂口岸后,再继续「前进」到筷子基并继续「南下」到妈阁。
至于「另一条路线」,虽然起始站是在港珠澳大桥的澳门口岸,但在新城填海区A区与「新东线」交汇后,「新东线」往关闸口岸的一段路线,却与当初的「第一期」亦即「原始东线」高度重迭。差异是在于当初尚未有新城填海区A区以至是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因而在黑沙湾路段,就基本上是借用港珠澳大桥珠海延伸线与澳门黑沙湾岸边之间的新填海地段,及新城填海区A区的「新东线」,从而避开了具有争议性的黑沙湾区内的几个路线走向方案,但同时仍然能够兼顾黑沙湾居民的乘搭需要。而「另一条路线」在新城填海区A区与「新东线」交汇后的往南走向,就基本上是原来的「第一期」线路了,甚至连在新口岸「观音像」面前也没有「回避」。估计将会连同原来中央为了照顾澳门,特批的填海地段,因为已经改建为南岸海滨绿廊第一期地段一道,使用盾构机开挖地下线路的方式,从而既能让轻轨路线经过这段极为重要的路段,也能消除「遮挡观音像」及「挪用中央专用批地」的争议。当然,更是巧妙地解决了「伦敦街走向扰民」的问题。
实际上,回顾澳门轨道公共交通的规划,最初就是为了解决澳门半岛的市民出行通勤,及游客的「自助式」旅游交通的问题的。二零零一年澳门刚回归后不久,时任行政长官的何厚铧发表的《二零零二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就提出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将会引入全新集体运输系统。随后,于二零零二年,澳门特区政府委托香港地铁有限公司(现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为澳门的轨道运输系统进行研究。二零零三年二月十九日,澳门立法会第一常设委员会会议介绍了《澳门高架捷运系统――初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零零五年二月,香港地铁公司完成第二份名为《澳门轨道捷运系统可行性研究》的顾问研究报告,并订定了初步选线方案。其中最主要的路线走向,就是分为与谭伟文所述的「另一条路线」高度重迭的「第一期」(东线),及基本上是谭伟文所述的「西线」的「第二期」。当然,还有荷兰园马路走向以至是抵达大三巴牌坊的「中线」,但由于是横街窄巷的古旧城区,困难度极大,一直没有摆上行政当局的案头。
即使是已经「实牙实齿」要动工兴建的「第一期」,也因为新口岸路段(皇朝区),原本计划是走内街(伦敦街/波尔图街),但因沿线居民担心隐私、火灾、噪音等问题而不满,进行「台式抗争」。特区政府「斩脚趾避沙虫」,决定由走内街(伦敦街)微调至走外围(孙逸仙大马路),并获中央政府批准,在孙逸仙大马路外围填海以修筑路基。但又遇到「阻挡观音像景观」的质疑。另外的澳门半岛北段走线三大方案「马场东高架走线」、「劳动节高架走线」和「沿海高架走线」,其中的「劳动节高架走线」也遭到该区居民的反对,并发起游行反对兴建计划。再加上此时路凼金光大道的豪华赌场酒店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因而搁置了市区的线路,集中兴建凼仔线路。
贺一诚在其参选行政长官的政纲中提出,「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交通设施连接,持续优化各口岸的通关配套措施。加快研究确定轻轨『澳门段』走线,争取澳门早日连接国家高铁网。」似乎是轻轨澳门市区路段又被提了出来。但在当选并获中央政府委任、尚未宣誓就职时,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董倩访问时,却是出示图纸,可能是针对港珠澳大桥口岸已经开通的新形势,宣示了更宏伟的规划——兴建关闸口岸连结新填海A区及离岛的「东线」,亦即继续搁置市区线。
岑浩辉在竞选第六任行政长官时表态,若当选,新一届特区政府要好好研究解决交通问题,尤其研究交通网络如何打通相互衔接,例如将来轻轨「东线」完成兴建连通青茂口岸后,下一步应思考规划连接林茂塘、下环、妈阁,甚至研究规划到旧大桥出口。而候任主要官员和检察长「集体亮相」之时,候任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在回答记者们的提问时表示,要解决交通问题,轨道交通在任何一个进步的城市是必不可少。澳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际化城市,地小人多,亦要发展有效的轨道交通,未来会加强推动轻轨建设。现时轻轨东线建设如火如荼,未来会延长至青茂口岸,会在此基础上探讨澳门半岛是否作进一步延伸,特别是到澳门一些「心脏」区域,解决澳门的核心塞车问题。未来会以轻轨为主,其它公共交通配合解决交通问题的手段。在日前的向立法会引介运输公务范畴二零二五年施政方针时,谭伟文司长又宣示了本文开首所述的「轻轨市区环线」计划设想。
现在,轻轨的市区路线计划,终于「否定之否定」,再次提上了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不过,与最初的规划相比,可能是在动工兴建的次序上进行了调整。亦即将原先排在后面的「西线」亦即「第二期」,摆在优先的位置;而原先最优先考虑的「第一期」(姑且称为「南线」),可能要在「西线」动工后才予以跟进。
从缓急程度看,「西线」确实是应当优先于「南线」,因为该区域的人口密度较大,中小企业较多,可以动用的公共交通工具相对不足,私人交通工具也因停车场不足而相对较少。因而优先动工兴建,符合「以民为本」的精神。当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引客入区」的作用,将部分有意「深度游」的游客引进旧市区及民生区,搅活当区经济。而「南线」则多是新市区,住宅和商业楼宇基本上都附带有停车场,而且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也较为充裕,因而与「西线」相比,缓急程度相对较轻。但是,该区域的游客较多,轻轨可能会为他们提供「宜行、宜游」的美好旅游体验。
但在工程易难方面,「南线」因为是新市区,马路较宽,地下管线较有规划,因而轻轨无论是以高架式或是地下式(盾构机施工)兴建,复杂及困难度都低于「西线」。
这就要看特区政府在「缓急」及「易难」这两对矛盾中,如何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