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打哪条胳膊,效果差别很大 | 科技周览

500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海狮也会打拍子,而且比人类更准

《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5月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只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经过训练后能跟上节拍器节奏,而且它保持节奏的能力比一些人类更出色。这表明保持节奏的能力并非人类独有。新研究将帮助科学家更好理解认知的进化历程,以及模式识别的普遍性。

此前研究表明,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能够跟随节奏信号做出动作,然而脊椎动物一直缺乏相关证据。一只15岁的加州海狮“罗南”(Ronan)在3岁时经过训练,能够识别节拍并随着节拍点头,且将这一能力保留到了成年。

500

研究的共同作者Andrew Rouse, Peter Cook和Carson Hood与加州海狮罗南在一起。| 图片来自Collen Reichmuth, NMFS23554

研究人员评估了罗南在每分钟112、120和128拍(bpm)的鼓点节奏下做出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罗南此前从未接触过112和128拍的节奏。随后将同样的声音呈现给10名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本科生(18-23岁),要求他们随着鼓点拍手。

作者利用视频追踪软件检查了参与者打拍子的准确性,发现罗南打拍子总体而言比人类参与者更加精准和一致。罗南打拍子的平均误差在15毫秒以内,节拍变化也在15毫秒左右。相比之下,人类眨眼大约需要150毫秒。罗南与人类的准确性差距随着节奏加快而提高:128bpm下,它的平均节拍是129bpm(±2.94),而人类平均节拍是116.2bpm(±7.34)。

作者表示:“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熟练和经验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对节奏感的测试,而且反映了她(罗南)的认知行为,以及记住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精进的能力。”

研究人员强调,罗南参与研究完全出于自主,它不会被剥夺食物,也不会因为不参与而受到惩罚。由于本研究仅评估了一只经过训练的海狮和10名人类的节奏能力,新研究的可重复性有待更大规模的研究评估。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95279-1

全球逾20万人调查:印度尼西亚幸福感最高,日本垫底

全球繁荣研究(Global Flourishing Study)旨在研究幸福感的分布和决定因素,探讨了来自全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们是否处于“繁荣”状态(个人生活所有方面都状态良好),是贝勒大学、哈佛大学等机构进行的一项纵向数据收集和研究合作项目。研究发现,富裕并不必然意味着幸福——与富裕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等中等国家的繁荣指标反而名列前茅;此外还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严重缺乏幸福感。

该研究覆盖六个有人类定居的大洲,包含对22个国家和地区约20.3万人的调查问卷数据,数据自2022年到2027年的5年里每年采集一次,调查涉及定义“繁荣”的7个指标,包括健康、幸福感、意义、性格、人际关系、经济保障和精神健康。

研究分析了综合繁荣指数与大量人口统计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移民状况以及童年经历等。在以往研究中,繁荣指标在一生中的典型变化模式呈U型曲线:早年和晚年满意度最高;中年时期,随着养育孩子、工作和照顾年迈父母的压力逐渐显现,满意度降至最低。

而新研究发现,繁荣模式总体上开始从U型曲线转为J型曲线——年轻时(18-49岁)基本上处于低谷,直到晚年再回升。这或许表明,现在世界上许多年轻人的境况要比前几代年轻人更差。“相当惊人,也确实值得担忧。”论文共同作者、哈佛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泰勒·范德韦勒表示,“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对年轻人的投入是否足够。”

500

各年龄段的繁荣指标,总体呈“J”型趋势 | 哈佛大学

分国家来看,在不计入经济指标的排名中,印度尼西亚位居榜首,其次是墨西哥、菲律宾、以色列和尼日利亚,美国排名第15位,中国香港排名第16位。如果加上金融指标,以色列和墨西哥的位置互换,波兰进入前五,中国香港上升至第11位,美国上升至第12位。不过在两个榜单上,日本都垫底。

论文共同作者布伦丹·凯斯表示,虽然日本更富裕,国民寿命也更长,但被问及是否有亲密朋友时,日本受访者回答“是”的可能性最低。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在人际关系和亲社会性格特征方面的排名更高。

此外,许多国家的繁荣指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团队发现,巴西的男性繁荣程度高于女性,而日本的女性比男性繁荣程度更高。许多国家的已婚受访者似乎比单身受访者更繁荣,印度和坦桑尼亚则相反。在大多数国家,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报告的繁荣度也越高,但香港和澳大利亚除外。研究还发现,童年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健康状况普遍与成年后更好的发展相关。

作者指出研究存在局限性,没有采集来自低收入国家的数据,调查问卷的翻译以及对调查问题理解的文化差异也可能产生偏倚。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5-00423-5

系列论文: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global-flourishing-study-wave1

为什么会中年发福?

人到中年腰围渐宽,远不止影响外观这么简单。腹部脂肪会加速衰老、减缓代谢,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那么,衰老究竟如何让腹肌变成松软肚腩?4月25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临床前研究揭示了中年人腹部脂肪堆积的细胞“元凶”,为解释中年发福现象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聚焦于脂肪祖细胞(APCs),即白色脂肪组织中能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干细胞群。大多数成体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会随年龄衰退,但脂肪祖细胞恰恰相反——衰老反而释放了它们分化扩张的潜能。

他们先将年轻与老年小鼠的脂肪祖细胞移植到另一组年轻小鼠体内,结果老年小鼠的脂肪祖细胞迅速生成了大量脂肪细胞。而当年轻小鼠的脂肪祖细胞被移植到老年小鼠体内时,未能大量生成新的脂肪细胞。这证实老年脂肪祖细胞具备独立生成新脂肪细胞的能力,与宿主年龄无关。基因活性分析显示,脂肪祖细胞在年轻小鼠体内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却在中年小鼠体内异常活跃,开始大量生成新脂肪细胞。

研究还发现,衰老会使脂肪祖细胞转化为一种新型干细胞——定型前脂肪细胞。这类细胞在中年时期出现,能持续不断地制造新脂肪细胞。一种名为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的信号通路是促进这类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开关。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类样本的单细胞RNA测序,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人类组织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定型前脂肪细胞,且这类细胞在中年人组织中数量显著增加,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新生脂肪细胞制造能力。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成果颠覆了人们对脂肪细胞形成的传统认知。开发清除或阻断新生脂肪细胞的创新策略,将有助于预防年龄相关性腹部脂肪堆积。(新华社,公众号“学术经纬”)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j0430

疫苗打哪条胳膊,效果差别很大

4月28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一项研究揭开了一个关于疫苗接种的有趣秘密:在接种首剂疫苗的同一手臂接种加强针,能让免疫系统更快、更有效地构筑起防御堡垒。

接种疫苗后,疫苗抗原(无害的病原成分)被过滤到淋巴结中。淋巴结中被称为巨噬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会率先启动,吞噬疫苗抗原,再把处理好的抗原成分呈递给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使它们大量增殖和分化,形成能直接与病原体作战的效应细胞和长期守备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数量会随时间减少,活性也可能下降,因此为了让免疫系统加深对病原体的“印象”,提高免疫反应速度和强度,常常需要再次接种加强针。

研究人员利用活体成像技术在实验小鼠中发现,在初次接种部位附近的引流淋巴结中,蕴藏着一群记忆B细胞,它们移动到淋巴结外周被称为被膜下窦的位置,与驻守在那里的一群巨噬细胞密切互动。当同一位置再次迎来抗原成分,这些已经处于警戒状态的巨噬细胞能够有效捕获抗原,激活附近的记忆B细胞,促进后者更快产生高质量的抗体。

500

记忆B细胞(红色)与淋巴结(蓝色)内的巨噬细胞(白色)相互作用。 | Dr Rama Dhenni

为了进一步验证动物实验结果,研究团队对30名接种COVID-19 mRNA疫苗的志愿者开展临床研究。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在同侧手臂接种首针和加强针,另一组在换侧手臂接种加强针。接种第二针后的一周内,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组志愿者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尽管只是改变了接种疫苗的胳膊,但抗体的产生速度出现了显著差异,在同一条胳膊上打两剂疫苗的人产生中和抗体的速度明显更快,并且这些抗体对Delta和Omicron等变异株也更有效。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没能在同侧手臂上接种疫苗,也不要担心。随着时间推移,保护效果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不过对于那些快速变异的病毒来说,同手臂接种策略有助于更快实现群体免疫。此外,新研究或许有助于设计出需要更少加强针剂次的新一代疫苗。(公众号“学术经纬”)

相关论文:http://dx.doi.org/10.1016/j.cell.2025.04.005

早晚刷牙,焦虑风险下降28%

一项针对中国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口腔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患抑郁症和痴呆症的风险较低。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与焦虑症风险降低28%、痴呆症风险降低22%相关。相关论文3月19日发表在《营养学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

该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了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CLHLS)2020年的随访数据。研究纳入了3188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评估了牙齿数量、牙齿修复情况、刷牙习惯、牙痛、脸颊或下颌疼痛等影响口腔健康的因素。结果发现,约49%的中老年人牙齿发育不良,无法正常咀嚼和消化,近10%的中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牙齿修复。与从未接受过牙科手术的老年人相比,接受过牙科手术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50%。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22%的人报告有牙痛,11%的人报告有脸颊或下颌疼痛。控制牙齿、脸颊或下颌疼痛可显著降低老年人群焦虑。研究还发现,每天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对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利,可使抑郁症风险降低32.5%,焦虑症风险降低50.3%,痴呆症风险降低50%。高盐高辣饮食则会增加这类人群焦虑的风险。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3389/fnut.2025.1486987

每周1-2次性生活,抑郁风险下降40%

一项针对美国中青年人的研究发现,或许存在“最佳”的性生活频率——每周1-2次,能显著降低抑郁症风险。相关论文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该横断面研究采用2005年至2016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S)数据,纳入了15794名20-59岁的美国成年人,这些受试者报告了性生活频率和完整的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评分。研究还考虑了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多种其他因素。

分析显示,性生活频率与抑郁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每月性生活不足1次的人群相比,每月性生活高于1次与抑郁症风险降低约40%相关。分析发现,每年52-103次性行为(即每周1-2次性行为)在降低抑郁风险方面有最佳效果,对心理健康的益处最大。之后益处就会“饱和”,性生活频率继续增加似乎并不能提供额外的抗抑郁保护。

作者表示,性生活频率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筛查和治疗中有用的行为指标。他们指出,性交是一种多维体验,融合了情感、生理和人际关系等元素。规律的性生活有助于缓解压力、增进亲密关系和情感联结——所有这些都可能在保护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从生理层面来看,性生活与内啡肽等能改善情绪的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有关。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本身公认对心理健康有益。

作者指出研究存在局限性: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难以排除反向因果关系;此外,性生活频率数据依赖受访者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回忆偏差。作者提醒,不要将研究结果解读为鼓励人们不加节制地性交。相反,保持适度、持续的性生活——尤其是在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中——将会有助于心理健康。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016/j.jad.2025.01.043

NSF冻结所有经费拨付

Nature News消息,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工作人员被告知“停止所有经费拨付,直至另行通知”。这意味着不光新的研究经费被叫停,已批准项目的后续经费也将不会到位。NSF的一位发言人拒绝了媒体的置评请求。

NSF拥有9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预算,是全球最大的基础研究资助机构之一。据报道,本周早些时候NSF领导层还推出了一项新政策,要求筛选“可能与机构优先事项不一致”的资助申请,申请被判定“不一致”后会被退回。一位NSF的工作人员匿名表示:“他们正在践踏NSF的评审流程,这一流程耗费数十年才得以建立,已成为黄金标准。”一位项目官员表示,多人因不满这项政策而辞职。

通知未说明冻结经费拨付的原因,埃默里大学行政法专家马修·劳伦斯表示,根据1974年的《拨款控制法案》(Impoundment Control Act,旨在限制总统单方面拒绝执行国会批准的支出决定),NSF必须向国会特别通知拨款暂停事宜,否则将涉嫌违法。报道认为,NSF各项经费削减可能是明年预算大幅削减的前兆。

过去两周,NSF已终止约1040项、总额高达7.39亿美元的拨款。NSF主任塞图拉曼·潘查纳坦已于上月辞职。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