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事实——价值”思维模板及其应用——与Z老师的交流
昨天的文章后,有位思政教师Z老师(某21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现在东部某省重点高中任教)跟评说:
“一个人的文字表达着一个人的思想,有时候可能确实不是刻意地晦涩或者直白,而是思维的一种直观体现。 比如我在教师这个职业时间久了感觉自己语言和文字变得都越来越啰嗦,所以我现在每教一本教材就要去找和教材内容相关的书去读,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语言和内容更有课堂的味道,而不是过于口语化或者冗杂啰嗦。我仔细想想我在课堂上的啰嗦可能是过于直白,而且我还会频繁出现一些没必要的过渡语,我感觉是思维没有跟上语言节奏的一种表现。大概是一种思维混乱的体现,自己可能并没有把其中的逻辑理清楚,所以自己感觉讲不清楚,但是又害怕学生听不懂,导致出现许多直白的、啰嗦的表达。”
由于我那篇文章讲的不是教师语言的精炼或冗长,所以我另开一篇讨论Z老师提出的问题。
Z老师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教学语言是精炼还是啰嗦,不是单纯的说话时长问题,不是讲一分钟就叫精炼,讲三分钟就叫冗长,而是思维是否高效,即是否完整、清晰、重点突出的问题。
为了做到高效思维与表述,我们可以采用“逻辑—事实—价值(LFV)”三级思维模板。辩论队经常用这个模板,但有些队伍将“逻辑”“事实”“价值”当成3个论点,经常说:“我方论点1是逻辑;论点2是事实;论点3是价值。”我认为这是个误解:逻辑、事实、价值不是3个不同论点,而是论证或反驳任一论点时都会涉及的3个层面,正如“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不是3个不同函数,而是任一函数都要具备的3个要素。正因为如此,“逻辑—事实—价值”这个三层模板才普遍适用于一切论点的论证与反驳。
先对这一模板作个简单解释:
1.逻辑层(L):证明或拆解论点的逻辑自洽性,及其与已得到公认或确证的理论的一致性。
2.事实层(F):列举事实佐证或证伪该论点。
3.价值层(V):阐明相信该论点会造成的实际利益或损害。
我们再举正反两例来展示该模板的实际操作过程。
例1.证明“实践促进了认识能力的提高”。
1.逻辑:之前已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供了认识的对象”,那么认识能力的提高当然也要靠在实践中反复接触认识对象,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2.事实:
2.1古人类学表明,人类手的进化先于脑的进化。
2.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手上遍布100万根以上的神经纤维,能完成多达75万个动作,对应着大脑中央前后回皮层比较大的控制区域。
2.3英国卡迪夫大学调查3000余名纺织工人表明,缝纫、编织等手工活动能让人更专注,使大脑和思维更活跃。
2.4故事:某市连发数十名女青年夜间被戴鬼面具的人惊吓骚扰事件,造成社会恐慌。公安部专家马玉林前来指导破案,通过现场足迹识别,锁定一名嫌疑人A。但侦查发现A没有做案时间。但马玉林坚信自己识别没有错,认为作案人与A必有高度类似性,极可能是双胞胎兄弟。进一步侦查表明A果然有一名双胞胎兄弟B,系外国籍,故他人不知。每次B作案,A即在另一地出现,为B制造不在场证据。马玉林的足迹识别能力为何如此“神乎其技”?原来他小时候为地主放羊,丢一只羊即遭毒打,为此他练就了凭羊蹄印找羊的绝活。建国后他参加公安工作,在足迹勘察实践中,又进一步将“找羊”扩展到“找人”,成为“中国足迹识别第一人”。
3.价值:懂得了“实践促进了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就懂得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勤于实践,认真总结,也可以像马玉林同志那样成为高素质人才乃至行业标杆。
例2.王阳明论“知行合一”,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你是否赞成?为什么?
王阳明这一观点将“知”或“思”直接等同于“行”,是错误的。
1.逻辑:“一念发动,没有去做”也是“行”,那么“一念发动,且去做了”,又叫什么?也叫“行”?那么两者的区别如何表示?按阳明说法,前者叫“行之始”,后者叫“知之成”。然而,如果恶念就是恶行之始,那么善念自然也是善行之始。那么是否只要我“想”扶起跌倒的老奶奶,哪怕没有动手去扶,也等于已经在扶她了,只是没有成功?是否一个老师只要“想”上课了,他就开始上课了,哪怕上课铃响时他其实没有到堂,也不能说他迟到,而且从他“想”上课那一刻起,就要给他算工作量计课酬呢?
2.事实:面对跌倒的老奶奶,我们完全可以同时有“扶”与“不扶”两个念头,但决不可能同时做“扶”与“不扶”两件事情。 3.价值:要做到像阳明说的让自己不起“恶念”,并不需要把“恶念”当作恶行,只要知道“思想虽不是行为,但是行为的先导”,也一样可以让自己不起或少起恶念。如王船山并不认为“知”就等于“行”,但也主张要端正思想,“存心养性”,“以诚灌意”,“心存爱敬,外修其礼”。另外,“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将“恶念”都当作“恶行”来“克倒”,更容易造成思想禁锢:许多新思想在旧传统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若都以“诛心之论”压制,则很可能窒息思想的进步。
运用这个模板要注意:
1.逻辑层面要从你与观众持有的最接近该结论的共识出发。
2.就逻辑而言,归谬法是最高效的反驳方法。
3.事实举证不要太多太繁,视受众情况选用。
4.价值倡导尽量选用受众能做到的事情为例。
5.要勤于练习和修正,一开始可以多动笔写,记下来再改。
然后我向这位Z老师布置了一个练习:有人说:“既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就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试以“逻辑—事实—价值”模板论证或反驳之。
Z老师写了一份答案:
【驳“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1.逻辑:“任何”意味着绝对性,也就是所有事物之间随机找两个事物都能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联系。因此,如果能找到随机两个事物彼此之间是没有联系的,那么就能证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2.事实:比如说“秦始皇”和南极企鹅。比如说所谓的蝴蝶效应,蝴蝶扇动翅膀导致龙卷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以说是无联系的。
3.价值: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而是和周围事物之间的。所以我们在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时要善于从周围事物去分析,发现事物的联系,把握事物的规律,才能利用联系来改造世界。】
我批改道:
【你的1并没有真正拆逻辑。
你的3说事物只和周围事物有联系,是错的——距离非常遥远的事物之间也会有联系,比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秦始皇与南极企鹅的距离要远得多,但前者有联系而后者没有。
建议这样反驳:
1.逻辑:“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只能推出“每个事物都与其它事物有联系”,推不出“每个事物一定与特定的甲事物有联系”,正如由“所有人都有亲戚”只能推出“张三一定有亲戚”,不能推出“张三与任何一个人都是亲戚”。
2.事实:“喜鹊叫”与“喜事”之间就没有联系;在美洲被发现之前,亚马逊部落的经济活动与欧洲大陆的经济活动也没有联系。
3.价值:了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并不一定有联系”,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他家连续出事,是因为门牌号码是444。”)、甄别谣言(“某干部获得提升是因为他是某领导的老乡。”)、排除不相干因素(“这个物理实验成功,是因为它是在下午三点做的。”)。你认为呢?】
Z老师说:“ 我大概理解了,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比如充分必要条件、三段论等)去拆解,我目前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我回答:“是的,不过没什么。以你的基础,意识到了,马上就能学会的。”
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不靠空想,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