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油田子弟才懂奉献?"一位油田子弟,揭开三桶油高离职率的真相

这是一个油田子弟在深夜发来的故事。读完他的文字,再联想到每年三桶油校招后居高不下的离职率,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许多油田更愿意招子弟——并非所谓的“近亲繁殖”,而是因为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苦难,比外人更懂得“奉献”二字的重量。

一:油田的“大”与“小”

油田很大,大到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完整的系统,大到天南海北的人都汇聚于此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油田也很小,在矿区院里里溜达都是熟人,谁家有事都相互帮忙。油田很好,尤其如果三代下来就能成为很多外人眼中羡慕的对象,油田也不好,生活无法做到正常,天南海北的跑,荒山野岭里钻。

毕业后回油田上过班,最后因为待遇问题还是决定出去,在外漂泊时,人家一问就是,你油田的干嘛不回去呢?待遇多好啊!我们想进都进不去呢!我总是苦笑一下,我说你们看起来是真不了解啊,这份苦和其中的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忍下来的。他们不信,抬杠道,谁说的!我要是进去上班,这么好的地方!我肯定能做好!

我继续笑笑没有说话。

我没有想再跟他们费劲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历过也观察过,油田文化和油田工作的苦,那份真挚的奉献精神,还真的只有大部分的子弟,才能做到。

二:进疆火车上的“两种人”

油田子弟从小就看爷爷辈父辈的工作,听他们讲那些故事,看着院里的长辈为了工作真正的做到奉献,那份精神,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

当年我们毕业后,选择进疆去沙漠里的有40个人,非子弟选择那,大多是为了好玩,觉得去远处能离开家没人管,说起来还挺豪迈的,进疆的火车上,严肃的只有我们子弟,我们知道,这一去将面对的是什么,将要奉献什么,要过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而非子弟们一路上嘻嘻哈哈,互相打闹,去哪都拍照留念,当作了旅游。

最后大家培训完去工作地点,无非也是各种山区和沙漠,非子弟们傻眼了。什么?我们家里辛辛苦苦供我念大学,最后就来这种地方工作!?我一个正牌大学的大学生,应该去大城市的写字楼,再差也是机关单位,怎么能在这种地方干这种工作呢!?

三:奉献,不是一句口号

事情的发展跟我猜的一样,两个月后离职了三分之二的人,大部分是非子弟。

我想说,油田在以前待遇可能是好,说出去也好听,但那份苦和难,真不是你们没有接触过没有长时间体验过的人能接受的。能真正扛得住奉献二字的人,真的油田子弟更合适。

后来的我虽然离开,但是我知道,奉献这个词,不是随便就敢用的。

然而时代真的变了,有的人来为了糊口,有的人来为了其他,总之,我再看不到那种真正能传承老一代精神的人——我来是为了奉献。

当年进克拉玛依会战的那些前辈,他们也是勇往无前,很多人也觉的太苦不如回家种地舒服选择逃跑,坚持下来的那批人,真的是在奉献。

你们不懂油田,你们也不懂奉献,你们看到的只有薪酬和待遇,你们看到的只有表面的光鲜亮丽,你们没有资格说,如果我进去,我能做的更好这种话。

四:子弟的“特权”与责任

油田子弟的身份,常常被外界误解为一种“特权”。有人觉得,我们不过是靠着父辈的关系,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但真正了解油田的人都知道,这份所谓的“特权”,背后藏着外人难以想象的重量。

从小在油田长大,我们见过父辈凌晨四点披着棉袄出门的背影,听过他们讲述如何在零下三十度的戈壁滩上抢修管线的故事。我们熟悉矿区大院里的每一栋老楼,也记得那些因为长期在外作业而缺席的家长会。父辈的艰辛,不是茶余饭饭后的谈资,而是刻在我们成长轨迹里的真实记忆。

有人说:“你们油田子弟,生来就比别人多一条退路。”可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见过父辈的付出,我们比谁都清楚,这份工作没有退路可言。荒原上的油井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停止运转,沙漠里的钻机也不会因为你的迷茫而放慢节奏。当你从小听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号长大时,“坚持”就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

我曾问过一位在油田干了三十年的老师傅:“为什么当年那么苦,你们却能干一辈子?”他笑了笑说:“因为那时候的人,心里装着比工资更重要的东西。”是啊,老一辈石油人的信念很简单——国家需要油,我们就得去找。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而今天的年轻人,面对的不再是“为国献石油”的激情年代,而是房价、婚恋、职业焦虑的重重围剿。当现实的压力扑面而来时,能扛住的,往往是那些从小被“奉献”二字浇灌过的子弟。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子弟就一定坚持不下去。我见过外来的大学生,在经历过最初的震撼后,最终成长为优秀的石油人。可问题在于,如今的招聘机制和社会氛围,已经很难给年轻人慢慢适应的时间。当“三个月离职”成为常态时,油田不得不更依赖那些“生来就懂”的子弟——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现实的选择。

其实,油田子弟的“特权”,从来不是轻松的工作或丰厚的待遇,而是一种近乎悲壮的“认命”。我们比外人更早明白:石油人的宿命,就是与荒原为伴,与家人分离。可正因如此,我们反而比谁都珍惜这份工作带来的归属感。当城市里的年轻人讨论“996”和“内卷”时,我们关心的,是如何让父辈奋斗过的油田,不被时代抛弃。

或许,三桶油该做的不是简单地“偏爱”子弟,而是重新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如何让“奉献”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毕竟,油田的未来,不能只靠“认命”的人来扛。

结尾:

读完这个故事,再翻开三桶油的校招数据,突然有些唏嘘。或许,油田该给那些生长在小城的子弟更多机会——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明白,石油人的荣耀从来不在写字楼,而在那一口口油井背后的青春与坚守。时代的洪流下,“奉献”二字太重,但总得有人扛起来,就像当年克拉玛依风沙中那群头也不回的背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