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签下了“卖身契”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5月1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轻描淡写地宣布,《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即“美乌矿产协议”)终于签了。

这份被外界戏称为“21世纪资源分赃指南”的协议,表面上打着“平等合作”“重建乌克兰”的旗号,实则把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和未来经济命脉,用一层薄薄的“国际合作”糖衣裹着,塞进了美国的口袋。

500

协议里的“平等”,比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还脆弱

协议一公布,乌克兰官方立刻强调“所有权和控制权归乌克兰”“无债务负担”“50:50平等管理”等,仿佛这是一份公平得能上“感动国际十大合同”的榜单。但只要细看条款,就可以发现美国的手早就伸进了乌克兰的国库。

协议规定,基金的资金来源是乌克兰新开采资源的50%收入,而美国只需“提供技术和吸引投资”,听起来像是乌克兰出钱,美国出点子,最后利润还要再投回乌克兰重建。可问题是,这“点子”值多少钱?

举个例子,乌克兰未来每卖出一吨稀土,一半的钱进入了基金,而基金的管理权虽然名义上对半分,但技术、资金、市场全在美国手里,乌克兰的“50%投票权”大概只能决定会议室的咖啡品牌。

更讽刺的是,协议第九条提到的“美国可能提供防空系统”,原来乌克兰的领空安全,是要用地下矿产的50%收益来换的。这不禁让人想起19世纪的西方殖民贸易——“我给你枪炮,你给我橡胶”。

从白宫吵架到签字画押,一部乌克兰的“屈服史”

时间倒回2个月前,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宫的那场“世纪争吵”还历历在目。当时特朗普狮子大开口,要求乌克兰用矿产开采权抵债,美副总统万斯更是一直不停地要求泽连斯基说“谢谢”,气得泽连斯基拂袖而去。

500

结果呢?2个月后,乌克兰还是签了协议。

为什么?因为泽连斯基没得选。

冲突三年,乌克兰的国库比被炮轰过的马里乌波尔还空。美国承诺的3500亿美元援助只到账了三分之一,欧盟的支票还在布鲁塞尔的打印机里卡着。这时候,特朗普递过来一份协议,上面写着“签了就能活,不签就断粮”。

而这场“屈服史”中最具讽刺的转折点,发生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之下。4月26日,教皇方济各的葬礼现场,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15分钟的“一对一”密谈中,彻底吞下了美国的苦果。

原本摆好的三把椅子被撤走一把,法国总统马克龙被晾在一边,只剩乌克兰总统孤零零地面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

500

这场“葬礼外交”的结局,是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挤出“标志性会面”的感谢词,而特朗普转头就在社媒上威胁:“俄罗斯再敢轰炸,我就制裁到他们哭!”

可谁都清楚,这份“制裁”不过是镀金针管上的装饰纹。乌克兰的稀土、锂矿和天然气田,早被写进了协议里。

左右为难的泽连斯基能怎么办?于是,协议里的“5000亿美元债务条款”被悄悄删了,换成“50%资源收益进基金”,听起来温柔多了,但本质还是“拿资源换氧气”。

更荒诞的是,这份协议的谈判过程堪称“美式霸凌”的教科书案例。4月底,乌克兰代表团飞到华盛顿准备签字,美国官员却在最后关头甩出一句:“要么全签,要么滚蛋。”乌克兰人这才发现,协议里还藏着“美国有权否决资源卖给竞争对手”“优先提取4%年收益”等霸道条款。

可箭在弦上,泽连斯基只能咬碎牙往肚里咽,毕竟,比起明天就断粮,未来被抽血似乎还能忍一忍。

美国的“慈善面具”下,藏着一本经济殖民账本

千万别被“重建基金”的名字骗了,美国从来不做亏本生意,尤其是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大旗下。协议里看似慷慨的“技术转让”“吸引投资”,实则是给美国企业铺红毯。乌克兰的稀土、锂、钛,全是制造F-35战斗机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刚需资源,而美国军火商和新能源巨头早就摩拳擦掌。 

更精妙的是,协议规定基金的收入“十年内不分配”,全用于乌克兰重建。听起来很美好?但谁来定义“重建”?是修医院、学校,还是给美国公司建矿场和铁路?

答案不言而喻。看看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建”吧,美国的推土机推平了废墟,却建起了永远掌控他国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大楼。

500

至于乌克兰的主权?协议里确实写着“资源归乌克兰所有”,但控制开采、销售、利润分配的链条全捏在美国手里。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据路透社报道,除了《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以外,美国与乌克兰还签署了另外两份协议。

其中一份是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与乌克兰一家机构达成的一项成立联合基金的协议。当然了,这是一项商业协议,乌克兰政府不能签署,所以也就没有对外公开的必要,可是从网上流出的蛛丝马迹,也让人看出这份协议十足的“含金量”。

500

另一份则是一项技术协议,将由此制定“联合投资基金”的“新规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所谓的“平等合作”“重建基金”,不过是西方新瓶装旧酒的殖民剧本。

500年前,西班牙人用玻璃珠换走印第安人的黄金;500年后,美国人用可能提供的防空系统换走乌克兰的稀土。

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它不得不在“立刻死”和“慢慢死”之间选择。而美国的“高明”在于,它让这场掠夺看起来像一场慈善。毕竟,连抽血都要用镀金的针管,才是21世纪的体面。

从白宫的拍桌叫骂到梵蒂冈的“葬礼外交”,从删改条款的暗箱操作到“全签或滚蛋”的霸王条款,这场协议的本质早已昭然若揭。

500

它不是重建乌克兰的蓝图,而是肢解乌克兰的账单!当协议签署的那一刻,乌克兰的矿产不再属于乌克兰人,而成了华尔街的期货合约、五角大楼的武器库存,以及白宫地缘政治的筹码。

更讽刺的是,这场“文明世界”的掠夺远比19世纪“优雅”。殖民者不再需要军舰大炮,只需一份法律文件、几场媒体造势,再配上“民主伙伴”“共同防御”等漂亮话术,就能让一个国家心甘情愿地掏空家底。

当乌克兰的矿藏被挖净,美国的下一个“投资基金”,又会投在谁的国土上?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