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志:董小姐事件中被出圈的巴纳德学院,百年坚守与学术荣光
近日,“董小姐事件”将大洋彼岸的巴纳德学院推上风口浪尖。这所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声名卓著的学术殿堂被国内一些自媒体污为“野鸡大学”和“水校”,这不仅是一种认知的缺失,也是对这所承载着百年坚守和学术荣光的名校误读和贬低。
文理学院已经在国内多次被黑。如果被这些言论误导,家长们可能错过于一所推动历史、点燃思想、培养无数时代女性的顶流学校的相遇。
本文希望以事实和数据,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巴纳德。
1
数据背后的顶尖实力
看排名
我一直都认为,就像“诗歌之美都不是用圆规与坐标计算出来的”,一所学校的内涵和气质,不是数据所能囊括的。排名体现的是学校的市场地位,而非教学质量,是某种数字绑架。置身名利场,高校也会为提高排名而做出不智之举。而文理学院本身小而精,小而美,崇尚个性和人文,力图看见“人”本身,这本身和数据化的排名之道是南辕北辙的。
但是,中国家长比较重排名。那么,即使从排名看,巴纳德也是很顶的。
我们看看巴纳德学院在美国认可度最高的U.S. News和Niche榜单上的位置。
在U.S. News文理学院排名中,巴纳德2025年位列14,2024年位列11,2023年位列18,须知排名前十中有三所是军事院校。
在Niche文理学院排名中,巴纳德2025年和2024年的排名都是8,2023年排名10。
看录取率
据Common Data Set统计,巴纳德近三年的录取率分别为:8.84%(class of 2028),7.96%(class of2027)和8.79%(class of 2026)。据统计,被录取学生SAT中位数达1500分,堪比常春藤。
由此可见,巴纳德是最难进的文理学院之一。
对持中国护照的学生,每年录取的不过30人。而在美国,巴纳德是很多女孩和家族的梦想。
学校官网介绍:2029届学生在学术上展现了非凡才能,从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到屡获殊荣的创意成果,成绩斐然。94%位列高中毕业班前10%。许多人对STEM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已着手研究复杂科学课题、创办创业项目,在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在课堂之外,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和社区参与精神。她们担任学生会领袖、编辑校报等角色。从组织大型活动、打破体育记录到创作原创音乐,她们证明了自己敢于突破界限。她们主导的项目和创造的故事被铭记。她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创造者与革新者。
这反映了巴纳德对学生一贯的录取标准。能进入巴纳德的女性绝不简单。
总有人热衷比较巴纳德和哥大的生源。据哥大2019年的教务报告,在哥大的核心课程中,巴纳德学生的平均GPA比哥伦比亚学院高出0.17点。
巴纳德女生从来都不服输。
看入学率
近三年中,巴纳德的入学率保持在70%左右,2023 Fall甚至高达76%。
比较一下2024其它大学的入学率,看看这是什么概念:
普林斯顿76%,耶鲁69%,达特茅斯69%,宾大68%,布朗65%,康奈尔65%,哥伦比亚64%。
而在文理学院中,巴纳德学院是入学率最高的,远超威廉姆斯的47%、阿默斯特的39%和斯沃斯莫尔44%。
入学率代表学生对学校的首选程度和品牌的“号召力”,说明它是“申请者真正想去的地方”。
单看这个指标,你就知道巴纳德表现有多杰出,多受欢迎了!
2
多维赋能的文理典范
巴纳德聚集了很多像天文学家贾娜·莱文、计算机科学家丽贝卡·N·赖特、行为神经科学彼得·巴尔萨姆、跨文化学者金·F·霍尔这样的学术大拿。很多教授同时任教于哥大和巴纳德。
纽约这样的大都市更能吸引到杰出教授加入,事关生活、圈子以及教育和文化资源。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一些理想主义者、女权主义学者愿意加入巴纳德这样有情怀和坚守的学校,为梦想助力。
巴纳德在数字和人文艺术方面双向发力,提供顶尖资源平台。巴纳德学术中枢集数字人文、媒体实验室、数据科学、写作中心于一体。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环境科学、英语与写作、女性与性别研究、舞蹈与表演艺术等都是巴纳德传统的强势专业。学生也可以修哥伦比亚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学位课程。
据巴纳德2023-2024年年度报告,有28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研究生研究奖学金项目获奖者,59项富布赖特奖。
巴纳德自2018年以来一直是富布赖特美国学生“顶级培养者”。巴纳德学院和桥水有一个独特合作项目,旨在促进女性在金融服务、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与统计学领域的发展。
巴纳德培养机制非常给力。每位新生都会在学术、职业、女性领导力三个维度上配备三位导师,这在藤校体系都是不可能的配置。
巴纳德毕业生Paula Franzese说:巴纳德课程负担重,对学生要求高,但教师们非常努力地指导和辅导学生,培养终身受用的卓越标准。我在巴纳德的四年本科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最终成为一名律师和法学教授。巴纳德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所树立的榜样,至今仍影响着我的教学选择、学术研究,以及我对“技巧加上同理心可以移山”的坚定信念。
3
关系之争和逻辑实底
巴纳德被抹黑是因为很多人误解巴纳德和哥大的关系,以为它就类似国内很多大学的附属学院、二级学院。两者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巴纳德在美国绝对可以算是顶尖名校。
首先,巴纳德是哥大的本科学院。
巴纳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四个本科学院之一,哥大的四个本科学院分别是哥伦比亚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巴纳德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进入巴纳德就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共享所有学术资源。
哥大的官网可以查到学校组织和治理结构,对巴纳德在哥大整体学术结构中的地位也有明确说明。
巴纳德推行“共享不依附”的原则:巴纳德学生可以选哥大工程学院的计算机课和人工智能课,但她们的核心课程却是独有的,包括从大一开始的强调跨学科思辨与表达的写作工作坊和研讨课,到大二必须完成的性别研究实证项目。
其次,巴纳德毕业生拥有哥大学位证书。
巴纳德学院是Barnard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不是Barnard College Affiliated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自1900年起,巴纳德毕业获哥大学位证书。巴纳德学院的学位证书是由巴纳德学院院长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共同签名。这种做法在许多大学的各个大学比较普遍,包括哥大的其它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的学位证书。
巴纳德的校友是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的正式成员,不少人获得过哥大颁发的杰出校友奖章。有些运动员甚至选择就读巴纳德而不是哥伦比亚学院,她们更喜欢文理学院和女子学院的环境,但依然代表哥大参赛。
如此看来,中国的学历认证机构没有错。协和的4+4项目录取董小姐也不算违规。
对于是否持哥大的文凭,巴纳德学生和家长们表示并不在意。
第三,巴纳德学生融于哥伦比亚社区。
巴纳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社区的一部分,与其它学院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等学术资源,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使用运动场,甚至共用食堂。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有自己的董事会、教职员工和院长管理,拥有独立的财政和校园设施。有点类似牛津大学学院制的模式。
作为巴纳德的学生,你可以“鱼与熊掌”兼得:既选择与哥大学习和生活融合,享受哥大的学术资源;也可以保持相对独立,体验到一个注重合作、专为女性打造的小而精的课堂环境。
相对于哥大,巴纳德不是藤曼,而是橡树旁边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4
百年共生的学术传奇
巴纳德与哥大之间的历史关系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独一无二。“巴纳德学生是否算真正的哥大”这类争论,本质是误读了这所百年女校存在的基本逻辑。
哥伦比亚学院第十任校长——教育家、数学家弗雷德里克·A·P·巴纳德曾努力倡导哥伦比亚大学招收女性,但未能成功。而最后促成巴纳德学院诞生的,是参加哥伦比亚学院女子大学课程的学生兼作家的安妮·内森·迈耶。她对哥伦比亚拒绝女性的做法极为不满,并坚定地致力于女性教育。她联合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向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请愿,要求创办一所女子学院。
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
而1889年巴纳德学院成立更是一个时代创举。它当时是纽约市唯一一所、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能让女性接受严谨、富有挑战性的教育的大学。
巴纳德的第一堂课开设在麦迪逊大道343号一栋租来的褐石建筑中,距离中央车站仅几个街区。当时学院共有6位教师和14位艺术学院学生。九年后,学院迁至现今位于晨边高地的校址。
在美国大学拒招女生的长长的历史中,包括巴纳德在内的“七姐妹联盟”是优秀女性接受精英教育的不二选择。
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于1779年,直到1983年才正式招收女生。在这期间,女性只能通过巴纳德就读哥大课程,巴纳德就代表着哥大优秀的女性。
1900年,巴纳德被纳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系统,与哥伦比亚大学其他学院共同享有的哥大的学术资源及各种设施,学士学位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但仍保留独立的学校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有自己的教师和图书馆。
这一模式在女子学院中独树一帜。
5
女性教育的独立宣言
在晨边高地的婆娑树影里,巴纳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宣言。它培养与男性同行并引领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和社会行动者。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多次试图将巴纳德收入麾下,但是巴纳德从未答应。
在20世纪初,哥大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提出将巴纳德学院的注册办公室与哥伦比亚合并,并由哥伦比亚的工作人员领导。这一提议遭到巴纳德学院领导层的反对。
197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再次提出合并建议。然而,巴纳德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1983年当哥伦比亚终于实现男女同校,似乎巴纳德理应被并入对方体系——正如近一个世纪前巴纳德本人所希望的那样,就像Radcliffe并入哈佛,Pembroke并入布朗一样。
然而,时任校长艾伦·富特坚决维护学院的独立地位,并利用这一历史时刻与哥伦比亚大学达成了新的、持久的合作协议。
巴纳德学院始终坚持其独立性,认为合并会削弱其教育使命、女性教育的独特价值和本科教育质量。学院领导和校友认为,巴纳德的课程设置更为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第二语言、实验科学和女性研究课题,而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教育则缺乏这些。
由此看来,巴纳德学院从不屑于为自己贴上哥大的标签。这是一种清醒、自信和底气。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需要扯哥大的虎皮作自己的大旗。
同样,巴纳德女性也有这样的清醒和底气。
6
一脉相承的精英谱系
曾经看过第一位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尼泊尔女性——Bhinda Swari Shah的故事。1956 年,Bhinda获得了巴纳德学院的文学学士学位。1988 年,她被任命为尼泊尔驻印度大使,成为尼泊尔历史上首位女性大使。她一生致力于推动尼泊尔女性的教育和社会地位提升,其外交生涯对尼泊尔的国际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趣的是,她的孙女Aarya Shah 也沿着她的足迹,于2019 年进入巴纳德学院学习,继续她的家族传承。我看过Aarya的父亲——尼泊尔商业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在facebook上的记录,他为女儿进入巴纳德表示非常兴奋和自豪。
第一位从巴纳德毕业的中国学生是康有为的次女康同璧,她被当时的哥大人称作中国的公主、某书中称为她为中国“最后的贵族”,她是一位诗人、画家、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最早的女权领袖之一。
严歌苓说,“自从康同璧留学回国并组织了‘天足会’后,中国的女性作家诞生了,而在此之前,女性基本上不允许思考、不允许发出她们的声音。”杨澜说:“100多年前,当康同璧注册成为巴纳德学院学生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女性被缠足、被锁在家里;她回国后为女性权利呼吁并反对缠足,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故事。年轻的中国女性有机会追求她们的自由和梦想,这要感谢像康同璧这样的前辈。”
贝聿铭的妹妹贝洽、孙女Anna都曾就读于巴纳德学院。贝洽的父亲是苏州望族贝祖贻,母亲是——民国名媛蒋士云。
李连杰的女儿、杨澜的女儿、已故央视主持人李咏和导演哈文的女儿都曾在巴纳德学院就读。相信以这些父母的眼界、见识和能力,她们应该不会将孩子送入一个“野鸡学校”。
再看看美国人心中的巴纳德。很多美国朋友,妈妈或外婆毕业于巴纳德学院,终身以巴纳德为荣,后来女儿或者孙女也选择入读巴纳德。将它作为家族荣光与传承,这是对巴纳德的最高认可。
有人放弃了布朗,放弃了其它女校全奖,而选择巴纳德。不申哥大其它学院而将巴纳德作为早申首选的、两者都录取放弃哥伦比亚学院而选择巴纳德学院的,比比皆是,包括新泽西州州长的女儿。Quora有不少巴纳德学生的分享。她们有的是不喜欢哥大的过分资本化、死板,而喜欢巴纳德的人性化、个性化,选课自由,关系紧密。
这是一种清晰的自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好的教育给了她们“大女主”意识:可以温柔也可以坚定,可以合作也可以主导,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建立权威,让她们成为有见地、有担当、有行动力的现代女性。
巴纳德学院的校友们在各行各业,各种翘楚数不胜数。
一位巴纳德学生说:“巴纳德女孩有种清醒的锐气。一位毕业生在摩根斯坦利实习期间,发现公司内部有五位MD(董事总经理)是校友。在校生Luna大二就在哥大教授指导下发表论文,但是坚持使用巴纳德邮箱。我们不是要证明什么,我们只是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
一位女孩,毕业后在斯坦福做研究助理,今年将去西北读博士。今年毕业的孩子中,一位放弃了高盛的工作机会,因为不是她想要的岗位。她的同学拿到耶鲁、普林斯顿等学校的直博录取。
她们是广大巴纳德女孩中的一员,努力奔向梦想,做最好的自己。
这是巴纳德女孩的底色。
她们大方地称自己为“巴纳德女生”,用巴纳德而不是哥伦比亚的邮箱,她们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赢过别人,而是为了活出自我,她们以巴纳德为荣。
当巴纳德被推上风口浪尖时,巴纳德女性以一贯的姿态,行走在校园和职场。她们专注于自己,她们知道,最响亮的回应,不是争辩,而是耕耘与实力。流言终会沉寂,唯有努力,在岁月中留下回音。
我很认同一个公众号的观点:“董小姐事件与巴纳德学院的教育质量无逻辑关联。正如不能因某位哈佛毕业生犯罪而否定哈佛的学术地位,以个例否定整所院校,既违背基本归因原则,亦是对全球数十万巴纳德校友的不公。”
当大洋彼岸忙于消费巴纳德的时候,这所历经百年风雨的女校,依旧坚守初心,延续追求学术卓越和女性之光的历史使命。她不喧哗,不辩解,却以对一代又一代女性的成长与成就的坚定扶持,默默回应一切喧嚣与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