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扩内需专家学者们的这个建议是否可行?

经济学家陆挺4月25日在腾讯财经节目中说,面对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中国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刺激消费来提振经济。他建议提升农民养老金,通过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来扩大内需。

在中国现行养老制度下,有1.8亿老年人领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村老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因而也被称为农民养老金。他们目前的月均养老金仅240元左右,且不同省市标准不一,上海和北京去年已经分别来到1490元和961元,四川、湖南等地仍在200元以下。人社部2023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5个省份当年的农民养老金在100元至200元之间。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和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则享受着不同的养老金体系。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二者2022年的月均养老金分别为6099.8元和3148.6元。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鞠荣华今年3月援引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称,中国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的42%。她指出,农村老人因低水平养老金陷入“消费抑制陷阱”,医疗支出压缩、服务消费近乎空白,依赖子女赡养,这也导致进城务工的“农二代”不得不压缩自身消费,以奉养家乡老人,并为自己的未来不时之需储蓄。她说:“这种双重挤压不仅削弱当下消费动能,更可能形成‘低保障—低消费—低发展’的恶性循环。”

陆挺说,如果为月领200元养老金的农民每月增加额外的200元补贴,使其收入翻番,“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大的增长”,对他们的消费倾向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将显著地拉动消费增长。对中国广大农民工来说,此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养老负担,并提升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刺激他们当下的消费。陆挺认为,推进养老体系改革和保障水平提升,将是中国今明两年最有效能的促消费政策工具。

知名媒体人原《新京报》记者彭远文在国内多个社媒平台发声,喊出“大幅提高农民养老金是应对美国贸易战的最佳手段”等观点,有不少国内学者和网络“大V”认同转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钱军辉4月8日在个人微信公号发文称,已有的“国家补贴”和消费券不足以填补3万亿元对美出口缺口,面对严峻外贸形势,应把农民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2000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后,3月“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农民养老金最低标准在2024年的123元基础上再提高20元,这是中国农民养老金2014年以来的第七次全国统一调整。尽管涨幅达到16.3%,依然引发不少网民调侃“买一斤猪肉都不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3月受访时说,农民养老金的支出约90%来自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涨幅几乎完全依赖财政情况,因此制定养老金涨幅时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但彭远文援引中国财政支出数据反驳道,国家2023年对2200万体制内退休人员补贴超过8000亿元,对近2亿以农民为主的城乡居民补贴3680亿元,前者的人数是后者的1/10,而前者的人均财政补贴是后者的17倍。他批评郑秉文以百分比而非绝对值来看问题,是在混淆视听,“坏得很”。

钱军辉也以1.3亿农村老人每人每月2000元养老金做测算说,一年需要3.12万亿元,“这对中央财政来说不算什么”,“3万亿农民养老金增量可以带动万亿级别的消费增量”,“为政者应当机立断”。

大家对这些专家学者们的建议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