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公道话:中国住院医生的培训,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来自《关心:医生出轨风波,公众对“4+4”的疑虑应引起重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 国外规培医生做一助 我们天天拉勾
外科培训三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手术。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技巧都是在手术台上磨出来的。国外的手术台一般只有两个医生,主刀和一助,一助就是初级培训的住院医生,主刀则是主治或者副高。而我们,也许医生实在是太便宜了,一台普外手术,一般要四个医生,剩下两个干拉钩的活—自然是我们咯。干过外科的朋友都知道,干三个月一助和拉三个月的钩是完全不同的,一助操作很多,而且必须彻底理解手术流程,帮助主刀的工作;拉钩的话,因为术野和操作的限制,年轻医生能学到的东西极少,找个懂得无菌原则的民工也能干。这么两年下来,初步差距已经拉开了。
2. 主刀怕影响名声 不给年轻医生机会
英联邦国家的公立医院病人以医保、转介为主,病患与医生无特定的从属关系,因此大多数手术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年轻医生做主刀,上级医生把关就行。
而大陆,主要来源的是主刀医生门诊自己收的病患(所谓自己的病人 private patient),主刀要为病人负责,因此手术都由高年资医生一手包办,生怕下面的医生搞坏了影响自己的名声,导致年轻医生的主刀机会大大减少。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医保制度,如果是病人自己出的钱,当然要最好的医生来处理;如果是国家出钱,那就……嘿 嘿 嘿。听起来有点残酷是吧,英国医院就是这么干的,从长远来看其实更有利于医疗队伍的延续。我国则是大量的手术集中在上级医生手中,上级医生自然锻炼很多,但无形中扼杀了年轻医生的机会,还造成了我国很多「好医生」的假象。
3. 没有一个好的分流和筛选制度
英联邦的初级外科医生考试 MRCS(相当于我们的中级职称考)共有 3 关,包含解剖、病生等基础题,常见罕见疾病的诊疗,查体和小手术的操作。
该考试有很强的鞭策作用,强迫外科医生复习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其每关通过率仅 30%,一共 8 次考试机会,考不过就别再当外科医生了;而国内的职称考试并无明显的筛选作用,题目简单死板,慢慢考总能熬过去,无法体现医生的水平。
但好的医院总需要选出优秀的医生,只能数据化地参考所谓科研、SCI 文章等方面,直接改变了医生的努力方向,造成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外科医生泥沙俱下,差的医生无法淘汰,且大多集中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恶化了整体形势。
4. 莫名的医学研究生制度
所谓临床医学硕士 / 博士,大概是我国的原创了,原意可能是出于人才筛选的需要,或者给大医院补充廉价劳动力。
大学折腾 5 年毕业,接下来硕士博士各苦逼 3 年,才能勉强找一个三甲大医院的位置。这位新入职的医生再怎么顺利也有 30 岁了,还要让他严格按照规培计划从头开始折腾好几年是非常痛苦的,这也是我国全面推行住院医生培训的阻力之一——人家都 30 多了,手下留情吧!
而英国医生没有这两个奇怪的学历,真正想搞科研的医生会自己去读一个医学博士学位——当然那是极少数,别的在 6 年医学教育后立即进入临床,25 岁精力还很旺盛,人生还长着呢,开始进行紧张的培训。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这种制度已经慢慢改变,科研型 / 临床型已实现初步分割,部分初级住院医生培训结业可拿到同等学力的硕士证书,相信这方面以后会慢慢向欧美靠拢,减少华而不实的学位,培养真正需要的临床医生。
5. 轮科制度的差别
在基础外科培训过程中,英联邦医生需要进行严格的轮科,包括普外(半年)、骨科(半年)、泌尿、心胸、神外等科室,并承担相应数量的主刀一助手术。全面——这是大外科培训的要求,需要考生在每个轮过的科室真正有所收获,这对于外科医生是非常重要的,好比一位泌尿外科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普外的解剖,胃肠外科医生必须熟悉妇科相关结构一样。
而我国分科往往较早,在留院时即知道自己专科方向,大量轮科时间消耗在自己科室,对本学科以外的内容了解较差,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年轻医生的水平——对术野以外的结构不熟,不敢动嘛。
林林总总说了那么多,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公道话:中国住院医生的培训,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至少从文书角度是这样的。也需要登记手术名称和数量了,也需要搞继续教育了。只不过,这到底是留于表面,还是能彻底落实,咱们走着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