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停电是怎么消失的?

来源:北京日报

近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时遭遇大规模停电,上千万居民的生活陷入混乱。看到这一新闻,很多中国网友感慨,“小时候常有的停电好像消失了”“还真不记得上一次停电是什么时候了。”

近年来,大规模停电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时常上演,反复冲击着人们对“发达国家”的认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用电国,却极少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停电事故,即使在极端天气、用电高峰、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下,也能保持电网总体平稳运行。

这种“稳稳的幸福”是如何实现的?

 

500

 

(一)

 

西方发达国家为何总是出现大规模停电?简而言之,就是体制问题。

以美国为例。资本主义体制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常因立场、利益不同陷入分歧,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因此而低下。例如,2021年得克萨斯州大停电事件发生至今,修订电力装备可靠性标准的工作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电网建设项目周期长、回报率低,美国私营为主的电力企业不愿对基础设施改造进行投入。政府部门同样服务于资本,不重视涉及民生的电力安全供应监管,导致居民侧用电设施积弊重重。

加之极端市场化,导致美国电力系统极度割裂,各种电网星罗棋布,难以进行跨区域电力调节和备用资源共享。一旦一个地方遇到极端情况,往往引发连锁反应,酿成大规模停电。

以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是国家治理理念的物化表达。大规模停电事故高发,恰恰是当下一些西方国家治理体系面临结构性矛盾的证明。

 

(二)

 

与之相比,中国电力系统几十年来的发展,可谓目标笃定、坚持不懈。

无论从什么维度看,建设一张覆盖全中国、稳定运行的电网,都是地狱级难度。

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自立国之初将电力工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提出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确立了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地位。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这张电网不仅要能够经受强台风的冲击、盐雾环境腐蚀,还要能经得起戈壁风沙的袭击,承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考验。

由于中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这张电网需要进行超大规模的电力输送,将以万亿度为单位的海量电力从电力富集的资源区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

从零开始,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忘我奋斗。至1978年之前,30万千瓦以下的汽轮发电机组和水轮发电机实现国产,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千瓦时,暴涨到2566亿千瓦时,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三)

 

解决“从无到有”之后,“从有到优”成了新的难题。

随着全国经济建设及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新建和扩建的厂矿不断增加,用电负荷增长很快。尽管电力工业也在快速发展,仍难满足实际需求。

就拿北京来说,由于生产用电不够用,节约用电成了全社会的重大任务。那些年里,北京每年都会要求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制定节电措施,“随手关灯”“人走灯灭”“不黑不开”“不用不开”等习惯就是在这段岁月中养成的。

 

50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耗电量巨大的冶金、化工、玻璃、造纸、机械等行业进入扩张期,随着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居民用电也在节节升高,一到夏日用电高峰,无论是电网还是发电企业都不堪重负,一些地方“工厂开三停四”“商场停电梯,路灯开一半”成了家常便饭,“拉闸限电”为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加快电力建设步伐。

一方面,在“电力要适度超前发展”指导方针下,三峡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白鹤滩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一批举世闻名的电力工程先后投产,电力生产能力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为解决输电难题,中国选择攻关史无前例的交直流混合特高压输电网技术。在4年时光里,近千名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被动员起来,近5万人投入施工建设,上万次会议不断论证研究……拿下特高压工程这一在中国自主创新史上堪称前所未有的项目,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大规模应用超高压电网的国家,从此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供电危机、断电事故。

 

(四)

 

技术进步奠定了基本盘,中国电力体系的稳定,还得益于体制机制的持续优化。

经历集资办电、厂网分离、新电改等持续不断改革,地方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被打破,建立起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确保了关键基础设施的统一调度与维护,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公共属性和战略安全,有效防止了碎片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与此同时,在保障公共利益底线的前提下,电力市场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以及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大趋势不断明晰。这种既有计划统筹又有市场活力的双重机制,使得中国电力系统既稳定可靠,又不断提升适应性和创新性。一个突出的案例便是,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保持绿色转型速度的同时,也在变化中保障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未曾做到的事情。

 

500

 

(五)

 

从昏暗无电的岁月,到灯火辉煌的今天,这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积累,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体制“自我革命”勇气的结晶。

前段时间,我国下一代“人造太阳”——“夸父”聚变堆的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验收,距离我们更好解决能源问题又迈进了一步。继续稳扎稳打,奋斗的汗水终将化作国人习焉不察的幸福,以及这个国家蓬勃向上的活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