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主义下产业链东移:技术扩散并非无关要素

【本文来自《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相对过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天下我嘴笨
  • 1. 今天主要产业链汇集东亚,并非什么欧美的失误,而是欧美自身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的必然,和什么技术扩散没有啥关系,这既是西方的主动行为,也需要接收国本身的政府能力配合,这个很多相关的博主都综合分析过,我就不赘述了。

    2. 如果按照你的理论,能够手工打造汽车=》汽车产业链落地,这么简单,那么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定已经是汽车制造业大国了,毕竟他们不仅仅没有被西方针对,甚至还是扶持的,然而现在也不过是印度通过其特殊的政治模式搞出了类似塔塔这样的企业

    3. 就好像不是什么国家都能工业化一样,产业链的转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长江流域的集合其实仍然是走集中成片的模式,否则为啥不和新疆做配套?地理空间的限制是客观存在,可以被一定程度上客服,却不是无限制的。

“今天主要产业链汇集东亚,并非什么欧美的失误,而是欧美自身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的必然,和什么技术扩散没有啥关系”。

前半句同意,是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必然,后半句不同意。

技术扩散与产业链转移路径有着紧密且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技术扩散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从欧洲-美国-日本-东亚这一技术扩散路径与产业链转移路径一致的观察来看,能进一步印证技术扩散并不是与产业链转移“没什么关系”,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技术扩散是产业链转移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早期欧洲向美国的技术扩散与产业链转移: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地带,众多关键工业技术诞生于此。随着欧洲技术向美国扩散,美国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众多产业链也随之转移。例如,纺织技术从英国向美国传播,带动了美国纺织业的兴起,相关产业链如棉花种植、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技术扩散促使欧美之间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美国逐步成长为全球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美国向日本的技术扩散与产业链转移: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援助和产业扶持。美国的汽车制造技术、电子技术等先进工业技术向日本扩散,日本凭借对这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其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等迅速崛起。从产业链角度看,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钢铁、橡胶、玻璃等上游原材料产业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等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美国部分汽车产业的生产环节也向日本转移,日本成为美国汽车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之一,而美国则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研发、设计等方向转型,这体现了技术扩散推动下产业链的转移与升级。

日本向东亚的技术扩散与产业链转移:20世纪后期,日本因成本上升等因素,将部分技术向东亚地区扩散,带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转移。以电子产业为例,日本将电子芯片制造等技术向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转移,这些地区迅速发展起电子制造业,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日本本土则更加专注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如高端电子材料研发、核心电子部件设计等,实现了自身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优化。这种技术扩散与产业链转移的联动,使得东亚地区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极。

技术扩散与产业链转移的内在逻辑联系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领:技术扩散首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管理经验等,这些要素能够显著提升接收国或地区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当地相关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升级。这种产业升级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产业链的重构和转移,因为高端环节的产业需要更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更专业的技术人才,促使产业链在区域内重新布局,向技术扩散的接收地进行转移。

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随着技术扩散,接收地区在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这使得原本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将生产环节逐步向技术扩散且成本相对较低的东亚地区转移,从而形成产业链的转移趋势。

产业协同与集群效应的形成:技术扩散使得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能够在新的区域实现协同,众多相关企业围绕核心技术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如在东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有众多从事电子芯片制造、电子元器件生产、电子设备组装等不同环节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产业链的紧密联系和高效运转。而产业链的这种集聚和协同发展,正是在技术扩散的带动下逐步形成的,并且吸引了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加入和转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