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金不菲却清贫得让人泪目,这位“播火者”的初心为何依然启迪着今天的我们?

1927年4月28日,他身着一袭灰布棉袍,在绞刑架前泰然自若,从容赴死。

临刑前,他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22年后,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青春之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面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恰似对他誓言最炽热的回应,诉说着革命理想的伟大胜利。

这个人,正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500

相识李大钊的人常用“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形容他的生活,可谁能想到,这位北大教授的月收入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

据北京李大钊故居所展示的“1919年1月及2月北大教员薪金底册”档案显示: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收入为每个月120块银元。此后他还担任其他大学的教授,若再加上稿费及演讲费,月收入最高时接近300银元。

500

300银元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这份薪水足以养活四五十人。按照当时北京的物价水平,一套房子也就几百元银元不等,贵点的五六百银元,便宜点的三四百银元。按理说,李大钊完全有能力让家人过上优渥的生活。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与收入极不相称的清贫之路。

学生们记忆中的李大钊,“每天上下班不坐车,中午不回家吃饭时,自带干粮,有时是一张大饼,有时是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点小菜和白开水下肚,他不吸烟,很少喝酒”。在北京生活的十年间,他一处房产也没有,七次搬家,八易居所,皆是租来的房子。且屋子里面也没有什么陈设,连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甚至每逢暴雨,屋内常倒灌积水。可以说这简陋的居住环境与其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

500

那么,李大钊的工资究竟用在了何处?答案藏在他对革命事业的热忱之中。在李大钊心中,个人的生活享受与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早在《甲寅》日刊上,他就发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劝告时人:“吾人自有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

因此,当共产主义小组初建时费用紧张,他自愿每月从工资中拿出八十银元补助党的费用。当许多怀揣理想的进步青年因经济困境无法继续学业时,他会慷慨解囊,以“无名氏”署名进行汇款,为贫寒学子点亮希望之光。

据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回忆,父亲“很乐于助人,手头只要有钱,谁急需就送给谁,不讲究还不还”。正因如此,家中常常入不敷出,连家用都时常短缺。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得知后,特意每月交给李大钊夫人赵纫兰一笔费用,以保障家庭基本生活,其余才由李大钊支配。

李大钊英勇就义后,其家中几乎一贫如洗,仅剩1块银元。《申报》记者记录下令人心碎的场景:“惟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灰尘满室,景象极其凄凉……目睹惨状,为之落泪……惟其孤寡无以为生,则不能不令人生悲悯之心。”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彰显了李大钊高尚的品格,更深刻体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他牺牲后,无数怀揣理想的青年受其精神感召,追随他未完成的事业,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推动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500

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李大钊的事迹与精神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共产党人最本真的初心。薪金不菲却清贫得让人泪目,只因为这位共产主义的“播火者” 追求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安逸,而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解放;他放弃了优渥生活,坚守的却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如磐初心。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李大钊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的精神永远感召着每一位共产党员:无论时代的浪潮如何翻涌,都应始终牢记初心,不为繁华迷志,不为物欲动摇。因为共产党人追求的从来都是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未来,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永恒密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