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董明珠道歉,我看你的智商不在线!
董明珠又上热搜了。这一次,不是因为格力的业绩,也不是因为她的管理风格,而是因为一段被断章取义的言论。
人家在企业内部关于用人标准的讲话——即为了防微杜渐、保住企业商业秘密,格力不聘用海龟——因为她不知道谁是(商业)间谍,谁不是?被人传到网上,导致误解无限放大。并且带来许多歪曲解释、恶意解读,甚至愚蠢理解......
于是,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要求董明珠道歉的声浪,仿佛不道歉不足以平民愤。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情绪化的讨伐真的站得住脚吗?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国家涉密单位,也一直公开明示,不招录海龟,道理跟董明珠一样。
不过就董明珠而言,绝非一味排斥海龟,有人就拿格力前高管、海龟王自如说事,认为董明珠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可这恰恰说明董明珠用人并不墨守成规、而是打破常规。王自如虽然是海龟,但董明珠显然知道(能够鉴别)他不是商业间谍,所以敢于大胆使用,这不正显得董大姐的用人之道高风亮节吗?
董明珠的言论被放大解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因为一句话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是否应该因为一个片段的解读就要求对方低头认错?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恰恰是网络舆论场最需要警惕的陷阱。
仔细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董明珠的言论往往有着特定的语境。她可能是在谈论企业管理,可能是在分析行业趋势,却被截取最刺眼的部分单独传播。这种选择性呈现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暴力。我们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真相,而是被精心剪辑过的片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道歉,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要求公众人物道歉?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或许,我们太习惯用道德审判来代替理性讨论,太容易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对错二分。当一个人被贴上'必须道歉'的标签时,实际上已经剥夺了他解释和辩白的权利。这种舆论暴力,比任何言语伤害都更可怕。
格力电器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地位有目共睹,董明珠的管理能力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我们当然可以批评她的某些观点,但批评应该建立在完整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断章取义地攻击,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制造更多的对立和误解。当舆论场变成'谁声音大谁有理'的角斗场时,最终受伤的是整个社会的理性思考能力。
要求道歉的声音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多少人是在情绪驱动下跟风转发?网络时代的舆论审判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留下的伤害却可能持续很久。我们是否应该给讨论留出更多空间,而不是急于站队和审判?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面对争议性事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段话会引起争议?有没有更完整的上下文?不同的解读角度有哪些?只有跳出情绪化的泥潭,我们才能看清事件的本质。
董明珠需不需要道歉,应该由事实来决定,而不是由网络声量来判决。当我们习惯性地要求别人道歉时,也许最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判断是否足够客观?我们的立场是否足够理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克制或许是最难得的品质。
下一次再看到要求某某道歉的热搜时,不妨先按下暂停键。给事实一点时间,给真相一点空间,也给自己的思考留一点余地。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是永无止境的道歉,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真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