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美生物高增长 “虚火”:营销、价格、渠道与财务的四面楚歌
在美妆行业的竞争版图中,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丸美生物”,证券代码:603983)凭借 2024 年年报及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中的亮眼数据,吸引了众多目光。看似风光无限的高增长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其增长的持续性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增长背后的营销依赖与成本隐忧
2024
年,丸美生物实现营业收入 29.7 亿元,同比增长 33.44%;归母净利润达 3.42 亿元,同比增长 31.69%,2025
年第一季度也保持着双位数的营收增长。然而,深入剖析财报会发现,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营销投入。2024 年,丸美生物销售费用同比飙升
36.38%,高于营收增速,在 16.35 亿元的销售费用中,流量采买、达人合作以及短剧营销等新兴营销方式占据主导。
这种
“烧钱式”
的营销模式在行业流量红利期确实能带来一定的增长。但随着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竞争的白热化,流量成本不断攀升,单用户获客成本持续走高。丸美生物若想维持当前的增长速度,就不得不持续加大营销投入,这无疑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而且,过度依赖营销驱动增长,一旦营销投入减少,很可能导致业绩迅速下滑,陷入
“不烧钱就掉队” 的恶性循环。2025 年一季度,丸美生物虽然营收增长了 28.01%,但销售费用增速却高达
32.79%,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令人质疑。
提价策略的短期成效与长期隐患
除了营销投入,产品提价也是丸美生物营收增长的重要因素。2024
年,丸美生物多个品类产品价格呈现大幅上调趋势。眼部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变动率在四个季度分别为 15.11%、16.41%、9.49% 和
82.60%;护肤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变动率分别为 37.89%、42.21%、43.07% 和 34.88%;洁肤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变动率分别为
28.53%、8.06%、11.22% 和 15.72%。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度,提价趋势仍在延续,眼部护理品类均价同比飙升
54.57%,护肤类、洁肤类、美容类产品价格分别上调 8.37%、16.47%、7.28%。
对于消费品牌而言,合理提价往往是品牌势能增强的体现。但丸美生物的提价并非基于品牌自身价值的提升和品牌溢价能力的增强,而是通过大规模的营销投入来强行推高客单价。这种脱离产品实际价值支撑的提价策略,短期内或许能带来营收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很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损害品牌形象,削弱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最终影响品牌的市场份额和长远发展。
线上线下渠道的发展瓶颈与挑战
从销售渠道来看,2024
年丸美生物线上渠道实现营业收入 25.41 亿元,占比
85.61%,成为其营收的主要来源。然而,当前电商平台的流量增长已经逐渐放缓,线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流量成本不断攀升。丸美生物在财报中也明确指出
“线上市场竞争激烈流量成本高涨”,线上红利见顶的趋势愈发明显,这对高度依赖线上渠道的丸美生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线下渠道虽然在
2024 年实现了 20.79% 的增长,但营收占比仅为 14.39%。并且,百货专柜、CS
渠道等传统线下渠道出现萎缩的情况,使得丸美生物难以构建起完善的全渠道销售体系。当线上流量增长乏力,线下渠道又难以实现突破时,丸美生物的增长空间将受到极大的限制,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将大打折扣。
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压力与风险
财务数据往往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2024
年末,丸美生物应收账款同比激增 60.67%,存货周转天数攀升至 90.2
天,这两项关键运营指标的恶化,表明公司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渠道压货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
11.09%,与净利润增速背离,这意味着公司的利润质量在下降,账面利润的 “含金量” 不足,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面临挑战。
综合来看,丸美生物目前的高增长虽然在数据上表现亮眼,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和风险。无论是对营销投入的过度依赖、不合理的提价策略,还是线上线下渠道的发展瓶颈以及财务数据所反映出的经营压力,都对其增长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未来,丸美生物若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变革与突破,否则,高增长的态势恐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