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普科技港股IPO之路:3年累亏24亿、管理混乱引发质疑
在港交所的IPO大门前,滴普科技正奋力一搏,意图摘得“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的桂冠。然而,光环之下,其商业化进程的坎坷与财务状况的窘迫却如同阴霾,难以散去。
自成立以来,滴普科技始终未能实现盈利,近三年的亏损额累计超过24亿元。2024年,滴普科技亏损额同比扩大148%至12.5亿元,占到全年收入的516.6%。2022年、2023年,年内亏损分别为6.55亿元、5.03亿元。尽管2024年的营收实现了近九成的同比增长,但亏损规模却扩大了一倍多,这样的业绩无疑为其IPO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高额的亏损不仅严重削弱了滴普科技的盈利能力,更使其现金流持续“失血”,债务压力倍增。截至2024年末,滴普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65.3%,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其资不抵债的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财务状况堪忧,滴普科技在研发实力上也备受质疑。2022年至2024年,滴普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9416.8万元、8234.2万元及8139.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93.7%断崖式下滑至33.5%。除研发开支在逐年减少外,滴普科技的研发团队还出现了人才流失问题。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中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8063.8万元、5692.5万元、3825.4万元,降幅合计达47.44%。假设每年薪酬变动幅度不大,据此估算,其研发人员流失率大概在40%左右。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43人,平均年薪约26.75万元,占员工总数的44.3%。
与此同时,滴普科技销售成本中雇员福利开支从1681.9万元增至2363.5万元,增幅近四成;销售及营销人员数量49人,平均年薪高达48.23万元,几乎是研发人员的两倍,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倾向不仅令人对其发展战略产生疑问,更可能损害其长期竞争力。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滴普科技虽然拥有40余项注册专利,并参编了AI和工业领域多项国家标准制定,但其商业化进程却显得颇为曲折。尽管已累计服务245家企业客户,但持续性的亏损和现金流压力却使其难以在ToB市场站稳脚跟。尤其是在AI产品领域,尽管滴普科技敏锐捕捉到了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机遇,并推出了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但其在算力部署和核心技术优势上的可持续性却存在争议。
更为严重的是,滴普科技在员工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早在3年前,滴普科技就被凤凰网财经曝光,存在外包、裁员、管理混乱、等级森严、“后宫”传闻等问题,尽管部分说法未经官方回应。
在知乎平台以“滴普科技”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不少结果都是员工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口诛笔伐”,同样指向管理混乱、外包等问题。
综上所述,滴普科技的港股IPO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巨额的亏损、研发实力的质疑、商业化的曲折以及内部管理的混乱都使其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困境。在未来的发展中,滴普科技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故事来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投资者的信任,否则其IPO之路恐将充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