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倭黑猩猩“结盟”争夺两性地位 | 科技周览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预算削减55%,解雇一半员工,NSF主任宣布辞职
Science新闻网站消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任、计算机科学家塞图拉曼·潘查纳坦(Sethuraman Panchanathan)于当地时间4月24日突然宣布辞职,这距离他六年任期届满还有16个月。一位NSF发言人表示,NSF幕僚长布莱恩·斯通(Brian Stone)将代理主任一职,直至特朗普正式任命继任者。负责监管NSF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尚未回应媒体置评请求。
Panchanathan(摄于2020年)| wikipedia
潘查纳坦在辞职声明中写道:“我相信我已经尽我所能推进该机构的使命,并觉得是时候将接力棒交给新的领导层了……我非常感谢两位总统给予我为国家服务的机会。”
尽管声明并未说明请辞原因,但这一决定作出的背景,是NSF正面临大规模的预算削减和裁员。据悉,白宫要求NSF在2026财年削减55%的预算,从原本的90亿美元削减至40亿美元,并解雇一半的员工,报道认为这可能是迫使潘查纳坦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Nature News报道,七名NSF工作人员匿名向Nature News表示,潘查纳坦的突然请辞令他们感到震惊。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裁撤举措在NSF内部面临着巨大阻力。一名工作人员说:“NSF违反了国会规定的绩效审查程序,并在资助决策中加入了政治考量,NSF已经失去了科学界的信任。”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我更尊重他选择辞职,而不是签署NSF的死刑判决书。”
据Science新闻报道,自特朗普上台以来,NSF一直处在项目冻结、员工解雇、经费削减的动荡之中。当地时间4月14日,埃隆·马斯克领导的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正式入驻NSF,随后宣布冻结所有还在审批阶段的资助项目,并表示那些涉嫌违反特朗普行政命令,尤其是关于提高科研队伍多样性、促进环境正义以及研究社群谣言传播的的待决项目申请将被退回以“减轻影响”。4月18日,NSF宣布叫停已授予的超过10亿美元的资助,因为这些资助与特朗普行政命令冲突,并且“不再是该机构的优先事项”。一位知情人士告诉Science,近期一系列资助项目的中止是出于DOGE的命令。
辞职声明:https://www.nsf.gov/news/statement-director-sethuraman-panchanathan-his-departure
为争夺两性地位,雌性倭黑猩猩会“结盟”
《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4月24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倭黑猩猩(Pan paniscus)中的雌性会结成同盟对抗雄性,在交配和资源分配中取得优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埃卡拉卡拉社区的成员们在一棵倒下的树上休息和社交。| Martin Surbeck,科科洛波里倭黑猩猩研究项目
雄性倭黑猩猩明显比雌性体型更大、力量更强,但与许多其他雄性体型更大的社会性哺乳动物不同,倭黑猩猩群体中往往由雌性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可以决定何时以及和谁交配,而且优先享用新鲜食物,雄性则只能在一旁等待轮到自己。
关于这一反常现象,存在多种不同解释,包括自组织假说、雌性生殖控制假说。前者认为支配地位来自冲突中胜负的自我强化效应;后者认为雄性的攻击性会降低交配成功率。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雌性“同盟假说”:雌性群体通过结盟合作,在冲突中更容易获胜,从而提升地位。
新研究首次从野生倭黑猩猩获得证据,支持了“同盟假说”。研究发现雌猩猩会通过结群争取到高于雄性的地位,作者将这种群体称为“联盟”(coalitions)。在绝大多数联盟中(占观察到联盟的85%),雌性会集体攻击雄性,迫使它们屈服,从而塑造群体的统治等级。
两只雌性倭黑猩猩在梳理毛发时握手,以加强社会联系 | Melodie Kreyer / LKBP
研究人员在1993年到2021年间跟踪监测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六个倭黑猩猩群体,记录了性成熟个体之间的攻击行为。雌性的权力由两项标准衡量:雄性屈服于雌性攻击的冲突比例,以及群体中雌性平均地位排名高于雄性的比例。结果显示,整个数据集共记录到1786次雌雄倭黑猩猩之间的冲突,其中1099次由雌性获胜;雌性的平均地位排名高于70%的雄性。
观察发现,需要时联盟会在几秒内迅速形成。例如当一只雄性倭黑猩猩试图伤害幼崽时,雌性群体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声,追赶雄性,有时甚至会将其杀死。“这是一种凶猛的宣示权力的方式。”
不过,雌性主导地位并非绝对。“更准确地说,在倭黑猩猩社会中,雌性享有较高地位,而不是无可争议地主导。”作者表示,“这是首次有证据表明,雌性团结起来,可以颠覆许多哺乳动物社会中以雄性为主导的典型权力结构。”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7900-8
治疗高血压可降低痴呆风险
4月21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可降低痴呆发病风险1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降低16%。新研究为高血压防治及痴呆疾病预防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针对痴呆症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因此只能通过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来预防痴呆发生。此前,高血压引发痴呆的证据多来源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撑,因此降压治疗是否可降低痴呆发生风险一直存在争议。
研究团队将33995名高血压患者纳入降压预防痴呆的整群随机对照研究,干预组采用以130/80mmHg为目标的强化降压方案,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经过4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全因痴呆发生风险降低15%、认知障碍风险降低16%。
痴呆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又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包括痴呆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正不断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患痴呆的人数将从2019年的5740万增至2050年的1.528亿。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血压长期超过120/80 mmHg即需警惕,建议通过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g)、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控制体重(BMI<24)及戒烟限酒等方式维持理想血压。尤其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避免久坐、熬夜等危险行为。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616-8
中国大学生体质19年来持续下降,男生下降速度快于女生
4月24日,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论文,研究基于2000-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五次横断面调查数据,对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241710名19-22岁中国大学生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估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的流行特征,并探讨体质水平与这些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关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亚组差异。
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体质综合指数(PFI)中位数从2000年的-0.16降至2019年的-1.99,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布曲线显示男生下降速度快于女生,且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在六项体质测试项目中,立定跳远、肌肉力量和耐力跑水平在男生和女生中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男生下降更明显;女生坐位体前屈水平呈上升趋势。
中国大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患病率分别从2000年的3.7%、2.2%和0.3%增长至2019年的14.0%、5.2%和1.8%,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性别差异分析显示,与女生相比,男生在2000-2019年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患病率的增长幅度更大。此外,五轮调查数据一致显示,随着PFI等级降低,大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群体体质持续下降,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及其共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研究人员呼吁,当前亟需加强对大学生体质和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建立覆盖高校的体检体系,并通过提升高校体育课程质量、将耐力与有氧训练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运动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来改善体质。
相关论文: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wpc/article/PIIS2666-6065(25)00097-5/fulltext
刺激视网膜细胞,让人“看”到全新颜色
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4月1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激光选择性地激活了5位志愿者视网膜中的特定细胞,突破了人类视网膜的“自然限制”,使其能够感知到人眼从未见过的颜色。这项研究有望帮助神经科学家探索此前难以解答的视觉感知问题。
人类的色觉源于视网膜中三种视锥细胞对光线的响应,每种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范围的光敏感,且响应曲线存在重叠。M型视锥细胞的响应区间位于光谱中段,当其激活时,邻近波段的S型细胞、L型细胞总是会同时激活。那么,如果单独激活M视锥细胞,人眼是否会感知到一种自然条件下前所未见的颜色?
研究团队采用自适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O-OCT),为多位志愿者识别出M型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图。随后用对眼睛安全的激光精确照射他们的M型视锥细胞,通过控制传送到视网膜中每个细胞的光线来欺骗大脑,产生颜色信号。为了实现这种精准度,系统必须实时侦测并修正眼睛的微小移动。此外,刺激单个视锥细胞并不会产生可感知的颜色,因此激光会以锯齿形快速扫过预先选定的细胞区域。目前为止,团队只能精确控制视野中一小块区域的颜色。
志愿者报告说,能够看到一种原本无法感知的颜色,研究人员将其称为“olo”。相对于中性灰色背景观看时,它有点像孔雀蓝或蓝绿色,但饱和度极高。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有望通过调控激活模式来创造出其他新颜色,探索人类色觉的可塑性。
相关论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1052
这个日常习惯可将癌症风险降低26%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3月26日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久坐相比,每天坚持步行或进行轻度到中等强度的活动,可最高降低26%的患癌风险。
虽然此前研究表明运动可降低患癌风险,但大多依赖于参与者自我报告,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新研究覆盖超过8.5万名平均年龄63岁的英国成年人,借助腕式加速度计对受试者进行监测,追踪他们在一周内每天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及步数,分析运动情况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13种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经过平均为期5.8年的随访,共有2633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与最缺乏运动的人群相比,每日运动总量最高的个体患癌风险低26%。此外,每日行走步数较高也与癌症风险降低存在关联,步速反倒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与每天走5000步的受试者相比,每天走7000步的人群癌症风险下降了11%,走9000步则下降16%,超出9000步后,风险降低趋势趋于平稳。即使排除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体重指数(BMI)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因素,体力活动和癌症风险降低之间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研究人员建议,即使不专门进行锻炼,只要日常多走动、多活动,无论步速快慢,都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24-109360
一个礼拜过完“春夏秋冬”,气温骤变或会日益严重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4月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各地由极热变极冷的气温骤变现象日益频繁。这种气温骤变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预计到本世纪末,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大部分地区这类事件将进一步增加,对低收入国家尤为构成威胁。
气温骤变事件是指气温从极热到极冷(或反过来)的突然变化,在研究中定义为5天内温度从高于平均温度1个标准差突然改变至低于平均温度1个标准差(或反之)。研究人员分析了1961年到2023年间全球气温骤变事件的历史数据,将观测数据与气候模型相结合,探讨了长期趋势以及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至21世纪末的未来变化。
分析表明,全球60%以上的地区自1961年以来遭受了更频繁、更剧烈和更快速的气温骤变,而且这种趋势未来将蔓延到更多地区。情况恶化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南美洲、西欧、非洲和东南亚。在高排放场景下(即温室气体排放在21世纪持续上升),预计2071-2100年间气温骤变强度和持续时长会增加,两种极端事件之间的过渡时间将缩短。全球暴露于温度骤变的人口增加超过100%,其中低收入国家预计将面临快速气温骤变暴露的最大增幅,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6倍。但在中低排放场景下(排放最终将减少),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全球排放和相关变暖,全球暴露的增加幅度可以得到限制。
作者认为,全球各地都需要加强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而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尤需如此。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544-5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