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创作,12个篇章,“日本动漫之父”最宏大宇宙设定,怎么就扑得这么惨?
本应引发哲学思考的宇宙航行,
沦为了走马观花式的流水账。
文 | 熟苹果
排版编辑 | Joy
本月,由“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原作《火之鸟:望乡篇》改编的剧场版动画作品——《火之鸟:伊甸之花》在内地正式上映。
集结了宫泽理惠、洼冢洋介等实力派演员,预告看起来也仪式感拉满——本以为这是能让日漫迷们欢呼雀跃的作品,结果却在这个新片扎堆、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几乎没掀起任何波澜。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发稿,该片票房才75万元,仅相当于同期上映的另一部日本动画《触碰你》票房的五分之一;
影片豆瓣“想看”人数不足4000人,猫眼“想看”人数不足万人,整体热度乏力。
放眼手冢治虫及其《火之鸟》系列在整个日本动漫史的地位来看,这样的成绩无疑令人遗憾。
身为日本动漫界的精神领袖,手冢治虫一生创作了近500 部作品,《铁臂阿童木》《怪医黑杰克》《缎带骑士》《新宝岛》等经典之作,不仅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更是世界动漫爱好者心中的不朽丰碑。
宫崎骏、今敏、大友克洋等后来的日本动画大师,无一不深受其作品启迪。
《火之鸟》系列是手冢治虫的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巅峰作品,贯穿了他的职业大半生。
该系列始于1954年,历时30余年创作,由多个独立成篇的动漫故事组成,总共包含12个篇章(黎明篇、未来篇、大和篇、宇宙篇、凤凰篇、复活篇、羽衣篇、望乡篇、乱世篇、生命篇、异形篇、太阳篇),“现代篇”因1989年手冢治虫去世,尚未完成。
在这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手冢治虫将自己对生命起源、文明兴衰、伦理困境、宇宙本源等诸多宏大命题的思考融入其中,不断打磨作品,使其质量上乘。
△ 《火之鸟:未来篇》
以至于《火之鸟》系列极大地提升了日本动漫整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被普遍认为是日本漫画界的最高杰作,甚至被赞誉为 “日本漫画观止”。
但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改编成动画电影后为何在票房市场遭遇这般冷遇?
或许,这正是我们重新审视《火之鸟:伊甸之花》的契机。
01 打开《火之鸟:伊甸之花》的正确姿势
想要看懂《火之鸟:伊甸之花》,首先得明白 “火之鸟” 代表着什么。
在原著里,“火之鸟”是穿梭在宇宙各处的超生命体,拥有着博大的智慧与无边的力量,能够与各种生物进行心灵交流。
其存在的意义,是引导宇宙生命回归正确的道路,并惩罚贪得无厌的恶徒。
它的每一次出现,对于主角们都预示着一种变革或者重生的契机。
漫画《火之鸟:望乡篇》从1976年开始连载,此时正值手冢治虫创作中期,技法与思想均臻成熟,被视为作者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其故事发生在未来,那时的地球人口数量爆炸,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主人公罗米与恋人丈二为逃离困境,购买小行星“伊甸17”作为新家园。
△ 丈二(左)与罗米(右)在伊甸17的新家园
△ 两人在伊甸17的新家园
然而丈二却意外遇难,留下已有身孕的罗米。
罗米独自在荒凉的“伊甸17”上,肩负着延续人类血脉的重任。
△ 罗米在伊甸17生下儿子凯恩
无奈之下,她被迫选择和儿子近亲繁衍。但她很快发现,近亲繁衍会导致后代基因缺陷严重,文明延续面临巨大挑战。
就在这时,“火之鸟”展现了神奇的力量。
它引导着罗米,认识了外星人“姆比”。随后罗米与姆比结合,生下了混血儿寇姆,顺利解决了后代基因缺陷的问题。
△ 与罗米繁衍后代的外星人叫姆比,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
△ 外星混血寇姆
随着时间推移,“伊甸17”日益繁荣,但罗米却越来越思念地球。
寇姆非常崇拜罗米,把她视为“伊甸17的文明之母”。
所以当罗米决定重返地球时,寇姆也义无反顾地陪着她穿越浩瀚星海,给予她最大程度的支持。
归乡的旅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宇宙中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在途中,罗米不幸身负重伤,生命只剩下了最后几天。
然而,就在她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地球后,却发现地球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美好的家园。
心灰意冷的罗米,最终恳请地球联络员牧村,在自己去世后将骨灰送回“伊甸17”,安葬回丈夫身旁,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孤单。
由于罗米离世,“伊甸17”开始出现权力真空,星际商人趁机而入,向当地居民售卖手枪、烟酒、毒品等各类能勾起欲望的物品。
△ 星际商人兹达班有8分之1地球人血统,性格狡诈贪婪
在贪婪的侵蚀下,“伊甸17”的文明逐渐走向毁灭。
“火之鸟”目睹这一切,并未选择直接干预,而是放弃了整个“伊甸17”的文明系统,促进其更快崩溃瓦解,回归荒芜。
“火之鸟”的超然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对宇宙规律的尊重。
它深知,时代的兴衰、生命的轮回,都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人类的贪婪、狡诈和愚昧,才是导致文明灭亡的根源。
可以说,原著故事里,“火之鸟”既是贯穿始终的哲学符号,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
它引导罗米建立文明、追寻故乡,最后带着罗米的记忆飞向宇宙,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轮回、文明宿命与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
然而,在《火之鸟:伊甸之花》中,“火之鸟”的存在感极低,仅作为偶尔闪现的光影片段,令观众对其的出现不知前因后果,导致观影门槛被大大提高。
普通观众需要了解原著信息,才能更好地理清故事发展的逻辑。
否则,在观影时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无法完全领略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02 改编的代价:动画与原著的差异巨大
从对“火之鸟”的处理就能看出,这部动画和原著差别巨大;
特别是动画对“火之鸟”这一关键叙事线索和文明符号的理解不清,导致一系列角色崩塌与剧情割裂。
首先,动画在角色塑造上隐去了诸多背景设定。
为避免争议,动画删减了罗米近亲繁衍、与外星人混血等情节,仅保留少量隐喻。
取而代之的是让罗米沉睡 1300 年,醒来后直接收获繁荣文明,极大地弱化了她作为文明奠基者的坚韧形象。
原作中罗米抵达地球后安然去世,牧村将其尸体带回伊甸安葬,让罗米从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得以继续在宇宙中存在,悲剧中带有温情。
而电影版中,罗米未死,回到伊甸且似乎可长生不老,这使《火之鸟》系列关于生命流转讨论失去意义。
寇姆的角色塑造同样存在明显偏差。
原著中,寇姆作为罗米的混血子孙,其对罗米的帮助源于天然的血缘纽带与对长辈的敬爱;
动画却将他设定为外星孩童,协助罗米的动机仅停留在友情、善良和对思乡情感的理解,性格刻画流于表面,沦为推动罗米返乡的工具人。
除此之外,影片对科幻伦理尺度的把握失衡,令观众难以产生深度思考。
好在动画版努力还原著重要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致敬了手冢治虫笔下的奇思妙想,拉了些许情怀分。
如对 “伊甸17”星球荒芜景象的描绘,再现了原著中人类在异星生存的艰难处境;
将寇姆用意念驱动岩石船的时刻,从原著的平面想象转化为流光溢彩的星际航行动态画面;
以及用绚丽色彩勾勒宇宙中暗藏危机的星球,1:1复刻了星球上有意识的泥土恐龙、会攻击人类的圆形石柱等神秘外星生物等等。
可惜的是,如果失去原著的寓意支撑,这些费劲雕琢的视觉奇观就像是没有灵魂的精致手办。
原著中象征着无机物意识的"泥土恐龙",在动画里仅仅是对抗主角的普通障碍物;本应引发哲学思考的宇宙航行,成为了走马观花式的流水账。
令动画版的思想深度,愈加难以与原著相媲美。
03 从剧集到电影的双重失败,关键在诚意不足
回顾手冢治虫的创作生涯,其作品始终贯穿着对科技文明与宇宙叙事的深刻思考。
《铁臂阿童木》通过机器人对人类情感的追寻,叩问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边界;
《大都会》以蒸汽朋克的未来城市为背景,揭露科技进步背后的阶级压迫;
《火之鸟》更是将这种哲学思考推向了终极命题 —— 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文明如此渺小,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
这些宏大的命题,本就难以在100分钟的电影时空中完整呈现。
何况《火之鸟:伊甸之花》既未在有限篇幅内抓准叙事核心,也未通过艺术创新弥补改编的先天不足,甚至暴露出了明显的敷衍痕迹。
2023年《火之鸟:伊甸之花》曾以4集的剧集形式在Disney+上线时,就因碎片化叙事与角色扁平化饱受诟病,这已预示着市场对这一版本的谨慎态度。
而 2025 年的剧场版上映,不仅未针对此前的问题进行实质性修改,反而直接照搬。
就算部分观众怀揣着对手冢治虫的敬意走进影院,也会在观影后发现影片在情节、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与自己的期望存在差距,令口碑和票房更加遇冷。
但实际,动画电影在宇宙叙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最不受现实物理规则的束缚;能够以极具想象力的视觉特效;将故事中跨越时空的宇宙场景完美呈现。
在叙事节奏上,动画电影也可采用多线并行且相互交织的结构,将不同时空、不同文明的故事线索巧妙串联;
如同宇宙中相互牵引的星系,最终汇聚到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讨上,这些都是《火之鸟:伊甸之花》可以持续加强的长板,但从目前使用力度上看,仍然不够。
若未来创作者在改编时,能够汲取经验,秉持着对手冢治虫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真正用心挖掘原作精髓。
同时,充分发挥动画电影在宇宙叙事上的优势,或许才能让《火之鸟》系列这类有关宇宙叙事的宏大作品,在银幕上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