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肥胖到心衰:你的身体正经历什么?
肥胖不仅是体态问题,更是威胁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研究显示,全球约4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与肥胖相关。
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血液循环量增加,迫使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肌肥厚、左心室扩张,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肥胖者常伴随高血压,进一步加剧心脏负担。数据显示,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肥胖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风险。内脏脂肪(如肝脏、心脏周围脂肪)释放炎性因子,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并与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
腹型肥胖(腰围超标)危害更大。中国标准为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此类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肥胖者高2-3倍。腰围超过身高一半时,心血管病风险显著上升。
部分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梗)后短期生存率较高,但长期预后更差,可能与代谢储备和诊疗偏差有关。
泰安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杨松建议:合理饮食,强调营养均衡和热量控制,避免极端节食,保证膳食多样性,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减少油炸食品、高糖饮品和动物脂肪的摄入。遵循《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每日能量摄入男性建议1200-1500千卡,女性1000-1200千卡,优先选择全谷物、低脂食材,减少油炸食品和添加糖。
有氧与力量结合: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抗阻训练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
定期体检:关注BMI、腰围、血脂血糖等指标,尤其腹型肥胖者需定期筛查心脏功能。
肥胖对心脏的损害是多层次、渐进性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风险。国家卫健委已将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控体系,倡导“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正如专家所言:“减重不仅是外形改变,更是对生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