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将云南纳入版图,为何却无法再向南统治缅北,打通印度洋?

500

云南与缅北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托马斯小学长

云南和缅北山水相连,边境两侧的民族在文化、信仰等方面具有极高相似性。但是云南自从13世纪被彻底并入中国版图后,中国的西南边境却再也无法深入到缅北,即便是元朝短暂统治过缅北设置缅中行省、蒙光路等行政区划。

此后的明朝也在缅北设置宣慰司等机构,元明等大一统王朝试图以云南为踏板,向缅北以及整个中南半岛北部扩张,将势力范围延伸到印度洋沿岸。与云南不同,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在缅北建立稳固的统治,最缅北最终被国力弱于中国的缅甸吞并。

500

▲缅甸民族分布

缅北为何不能像云南那样彻底融入中华版图?国力相对弱小的缅甸又是如何对抗中国中原王朝,并最终吞并缅北的呢?

500

▲云贵高原与缅北地形图


一、西望群山

云贵高原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云南和缅北地区就存在大量在高原山林中生活的土著民族,他们的语言大都属于汉藏语系下的缅彝语群,在习俗、信仰上有着许多相似性。

这些民族也是如今生活在云南、缅北的景颇族(缅甸称克钦族)、傈僳族等族的祖先。

500

▲中国民族分布

公元前1世纪,南岭以南的两广、海南、越南相继被中原王朝纳入版图。但是由于高原地形的存在,云贵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的进度远迟于华南地区。统治云贵高原的难度远远高于统治岭南。

同时期,傣族先民在云南西部和缅北建立哀牢国。至公元69年哀牢国内附,中国首次在滇西、缅北设置行政机构(永昌郡)。

500

▲东汉版图

但受到地形阻碍以及当时的交通技术影响,从东汉到两晋(公元1-5世纪),中原王朝对云南、缅北的统治更多是名义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在这里占据绝对多数,中原王朝任命当地酋长为地方官,对此实行羁縻统治。

而到了公元4世纪,骠人的势力愈发强大,在缅甸中部建立了骠国。并将势力扩张到缅甸南部。

500

▲骠国(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但该政权是多个骠人城邦联合而成,并非统一国家,因此并没有过多力量向缅北等地扩张。

同纬度地区相比,唐朝时期两广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基本盘,然而邻近的云南地区随着少数民族崛起,持续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

到了唐朝中期,云南的白蛮、乌蛮(今白族、彝族祖先)建立的南诏崛起,并开始扩张版图,南诏在综合国力和政治制度上都优于统治缅甸大部的骠国。

到8世纪中叶,骠国在南诏的入侵中灭亡,南诏则将缅北纳入版图。

500

▲南诏

与此同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白狼羌在8世纪初大规模南下,填补了骠国灭亡后的地区真空,他们占据了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肥沃的土地,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缅族,骠人逐步边缘化并最终消亡。

500

▲缅人势力增强(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到公元849年,缅族建立蒲甘王朝统治经缅甸中南部地区。缅北成为夹在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弱国家空间”,中缅对缅北的千年争夺拉开序幕。

500

▲缅族建立蒲甘王朝

10世纪初,唐朝在藩镇割据中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同一时期,白族建立的大理政权也取代南诏,成为云南和缅北的新主人。

从南诏到大理,云南地方政权即便学习中原文化,但仍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流。建立地方政权的少数民族都没有汉化,其政治框架上自成一体的地方政权,在地缘格局上游离于中华体系之外,并非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南诏和大理都以云南为基本盘,对缅北实行羁縻统治,仅满足于当地民族的名义臣服。

500

▲云南的大理政权(图片@苍天熊猫)


二、帝国边疆

从8世纪起,云南作为独立政权存续了5个世纪。直到13世纪蒙古人崛起,为了背后偷袭南宋进而统一中国,蒙古在1254年吞并了统治云南的大理国。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推行行省制,在旧大理国辖境设立云南行省,滇西的土司接受羁縻统治。

500

▲蒙古崛起

为巩固对云南的统治,元朝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将云南的行政中心从少数民族势力强大的大理,东迁到有汉化基础的昆明,昆明发展成中原王朝在云南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区域汉化中心。

500

▲云南政治中心迁移

元朝强化对云南实控力度的行为惹恼了缅甸。蒙古崛起前,缅族政权稳固控制着今缅甸中南部地区,缅北则居住着克钦、掸、佤等民族。缅族与大理之间曾长期争夺缅北和滇西,两国互有胜负。

蒙古吞并大理后,缅甸的邻居从实力相近的大理,突然变成了巨无霸一般的蒙古帝国。元朝加强对滇西的实控,打乱了缅甸向缅北扩张的势头,元缅不断发生边境冲突。

500

▲元帝国

1283年,元军大举入侵缅甸,蒙古人扶持缅族傀儡继续统治缅甸。在元朝的军事威慑下,自大理国灭亡后就保持独立状态的缅北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元朝。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曾经作为军事准备机构的征缅行省,在缅甸就地改组为缅中行省,负责管理今缅甸中北部。

缅中行省设置当年,逃亡在外的缅王遣使元军,同意纳款乞和,不久后老缅王的儿子㤭苴被元朝扶持成傀儡。

500

▲元缅战争(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元缅战争后缅甸陷入分裂,各政权纷争不断,元朝不愿在缅甸继续投入人力物力,缅中行省失去了存续的意义,1290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裁撤缅中行省。

1296年,元朝在缅北的中心城市孟拱设置蒙光路(路为元朝二级行政区划),隶属云南行省管辖,元朝正式建立对缅北的统治。

500

▲元朝统治缅北

14世纪上半叶,元朝在缅北、缅中建立宣慰司、军民府等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兵部管辖,元朝借此将缅甸中北部保留在元朝的宗藩行政体系内。

元朝在云南、缅北的扩张、统治,为明清两代的云南治理和云南边境政策奠定了基础。即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为基地,全力加速云南的汉化,在当地建立直属中央的行政区,以取代任命世袭土官的羁縻统治。同时加强对滇西的土司控制,并借此将控制力传导至缅北,以期最终将缅北纳入版图。

500

▲元朝行政架构

14世纪中叶,元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汉族建立的明朝再度统一中国。1382年,明军进入云南,元缅宗藩关系被明朝继承。

中原的乱局让云南少数民族土司摆脱了中原王朝的控制,云南麓川土司趁势崛起成为缅北和滇西的新主人。汉族势力在昆明周边止步不前,缅甸也内乱不休,根本无力向缅北扩张,滇西和缅北再度成为夹在中缅之间的半独立区域。

500

▲元明易代之际的政治局势(图片@史图馆)

日益强大的明朝成为诸多缅甸割据政权眼中的“靠山”。1389年,麓川遣使入贡,被明朝纳入势力范围。1394年,统治缅甸中部的阿瓦王朝向明称臣,明朝在其境内设立缅中宣慰司。

明朝以云南为基地,经略中南半岛各国,借此维持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及政治秩序。15世纪初出兵越南、在缅甸、老挝、泰国北部乃至印尼苏门答腊岛设置羁縻统治机构,都是该政策的体现。

500

▲明朝在中南半岛建立的大量羁縻机构

元朝脱胎于蒙古人主导、多民族融合的蒙古帝国,无论是汉族力量还是儒家文化只不过是元朝皇帝们开展统治的助手罢了。

与元朝不同,汉人建立的明朝传承了汉唐等汉族王朝的文化基因和政治认同,认同华夷秩序,将汉族聚居区视为天下核心,而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满足于当地人的名义臣服,因此相较于元朝,明朝显然没有太大的扩张动力,在西南、东北等方向都出现了势力范围收缩的情况。

500

▲明朝实控范围

明朝虽然对缅北这种偏远穷壤没有征服的欲望,但元朝在云南开启的汉化进程在明朝手中得以延续。明朝以军屯为主的移民实边政策,强化对云南的控制。仅1383-1398年,明朝调兵入滇超过10次,云南明军从8万扩充到15万。

明朝还把内地实行的卫所制度移植到云南,在云南设立15卫和2个千户所,强化了云南驻军的体系结构,当时云南人口不到30万,庞大的明朝驻军显然能压制一切反抗力量。

500

▲明朝时期,云南的存在感并不高,更何况缅北

明朝推行汉化的地区集中在云南东部,昆明作为中原王朝在云南的战略支点,仅能够将控制力覆盖到滇西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缅北地区,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有时甚至不愿向明朝表示名义上的臣服。

500

▲缅北处于半独立状态

反观缅甸,在蒲甘王朝灭亡后,缅甸阿瓦王朝击败竞争对手,控制了缅甸大部,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二个大型封建王朝。对于阿瓦王朝来说,统一缅甸是最主要的战略目标,阿瓦选择先击破身旁的弱小政权。

1406年,阿瓦与缅北的孟养政权爆发冲突,缅北在人力和物力上无法与阿瓦抗衡,最终被阿瓦吞并,缅北最北部因过于落后,变成了各政权都不管的“弱国家空间”。

500

▲阿瓦吞并缅北(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从距离上来看,缅族政权核心区域位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距离缅北的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中间不被其他势力阻隔。

500

▲缅甸向缅北扩张更容易

而明朝即便从昆明到缅北,直线距离也超过500公里,期间还要穿越滇西大面积的少数民族区域。在云南东部汉化进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实控缅北是难以实现的。

从人口上来看,15~16世纪,缅甸的缅族人口是云南汉族人口的数倍,从滇西-缅北的区域地缘博弈上,缅甸反而更具优势。

500

▲中南半岛地形图


三、缅北碰撞

缅甸的中央集权水平低于中国中原王朝,一旦国王年幼或能力较弱,地方势力就会迅速膨胀。15世纪末,阿瓦王朝再度陷入内乱,缅北的孟养等政权再度独立。

此时的明朝已经进入王朝中期,对边地事务没有太大兴趣,更加没有能力插手缅甸事务。

500

▲缅甸再度分裂(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缅甸的分裂一直持续到16世纪中叶,随着缅族的东吁王朝快速崛起。东吁王朝在一代明君莽应龙的统治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统一了缅甸。

对于缅甸来说,缅北就如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时刻对自己产生地缘威胁。所以当缅甸恢复统一,中央集权加上后,吞并缅北就是必然选择。

1557年,莽应龙率军征服缅北,缅甸甚至在16世纪下半叶相继吞并泰国、老挝,成为中南半岛西部最强大的政权。

500

▲莽应龙

过度膨胀的缅甸开始对云南有了非分之想,接连入侵滇西,大量滇西少数民族土司投靠缅甸。

缅甸的扩张对明朝产生了巨大地缘威胁,1583年明军大举进攻缅甸,一度直捣缅甸都城,明朝占领缅北后,在当地设置宣慰司,恢复羁縻统治。

500

▲东吁再度统一缅甸并向缅北扩张

但缅甸没有被击溃,而是集结兵力反击明军。缅甸重占缅北,驱逐了明朝任命的当地酋长。

明缅冲突延续十余年,直到1597年缅甸国王去世,该国陷入内乱,缅北摆脱缅族控制再度独立,此时明朝也步入了王朝末期,中缅都在缅北争夺中感到力不从心,地缘博弈烈度开始下降。

500

▲明朝对缅北控制力较弱

有明一代,缅甸在阿瓦王朝、东吁王朝统治下接连两次崛起并与明朝争夺缅北、滇西的势力范围。特别是东吁王朝时期,缅甸发展成为中南半岛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一度吞并了泰国和老挝。

明朝综合实力固然强于缅甸,但在云南-缅北这一个战略方向上无法投入全部的资源力量,缅甸甚至一度在缅北争夺战中占据主动。但缅甸的统一局面并不稳固,云南的汉化程度不断加深也让缅甸很难染指滇西,只能争夺缅北的势力范围。在中缅地缘博弈中,缅北在属明-属缅-独立的三种模式中不断循环。

500

▲缅甸东吁王朝极盛期版图

再看同时期的云南,明朝在云南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大量少数民族土府改土归流,纳入明朝政府直辖。云南人口不断增长,汉化及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云南“夷多汉少”的民族结构被彻底改变。

虽然滇西的麓川、木邦等地土司时而造反,统一后的缅甸也试图与明朝争夺滇西,但云南融入华夏的进程已不可逆转。

500

▲明朝时的云南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1661年,清朝军进入滇西,南明永历帝逃入缅北,缅甸趁势再度征伐缅北并一度试图染指滇西。但云南没有因战乱脱离中国控制,凭借有明一代中国经过对云南200余年的稳固统治,汉文化在云南大部已然扎根,足以抵消缅甸的威胁。

南明永历帝逃入缅北后不久,明缅军队因争夺马匹爆发冲突,缅王遣使指责永历帝“尔到我家避难,云何杀我地方”,永历帝只得命令手下退军。而且此时缅甸已稳固控制缅北孟拱、孟养等主要城镇,由此可见,明清易代之际,缅北已然是缅甸的囊中之物了。

500

▲明清易代

清朝延续明朝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将越南等藩属国纳入其中,另一方面继续在云南改土归流加强控制,使得云南不再被认为是“夷人边地”,而被看作华夏腹地的一部分。

500

▲朝贡体系(红线内)

18世纪中叶,缅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崛起,再度统一的缅甸国势大振,不仅再度吞并泰国,还接连入侵滇西,大肆劫掠粮草、人口,甚至公然照会清廷,宣布西双版纳等地为缅甸领土。

1765年,忍无可忍的乾隆帝下令征伐缅甸,两国的战事持续了四年,缅甸虽取得较多胜利,但自知国力无法长期与清朝抗衡。而大量人员伤亡也让清廷感觉力不能支,两国最终议和。

500

▲贡榜王朝

缅甸撤出云南并加入清朝主导的朝贡体系,但清朝没有宣称对缅北的控制权,缅甸得以加强对缅北的控制。

实际上这是清朝的无奈之举。与明朝一样,清朝一直在云南有序推进改土归流,但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云南尚未完成汉化的情况下,清朝很难将控制力延伸到缅北。

500

▲清朝民族分布图 

反观缅甸,在习俗,宗教等方面与缅北民族具有相同性,在缅甸内部统一的情况下,缅甸就能快速的将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布送到缅北,缅甸在地理、文化上的优势是中国不具备的。

相较于明朝,清朝的统治范围更广,境内的民族更多。安抚蒙古王公、治理广袤东北疆土、控制新疆伯克等贵族势力,这些问题是明朝帝王不曾遇到的。

500

▲清朝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动

外加清朝统治者出身少数民族满族,出于在各个战略方向合理排布战略资源的考量,就很难在缅北投入足够多的力量,清朝只能一方面推动改土归流加强对云南的实控,防止缅甸染指滇西;另一方面只能在缅北实行战略收缩,避免同缅甸过度竞争产生不必要的国力消耗。

清缅战争后,两国划定了在缅北和滇西的大致势力范围,缅甸得以专心经营缅北。一些缅族官员被派到缅北,缅北的克钦等少数民族士兵也被征召到缅甸军队中,缅北逐步融入缅甸国家体系。

500

▲缅甸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世纪初,缅甸以缅北为基地,向西入侵阿萨姆、曼尼普尔等地。与正在印度殖民扩张的英国人迎头相撞,并引发第一次英缅战争。

至1885年,英国征服缅甸全境,此时的清朝也在殖民入侵中,风雨飘摇,已经无力顾及缅甸的安危。

500

▲殖民势力入侵

英国在英属缅甸实行两套统治模式,在缅族聚居、已完成大规模开发的缅甸中南部实行直接统治。在少数民族众多、经济落后的缅北,英国保留了当地30多个土司政权,借助他们对缅北实行间接统治,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

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不重视缅北,相反,英国将缅北看作进入中国云南的跳板,在英国逼迫下,中英在1894年划定了缅北与云南的北段边境线,英国割占原属中国云南的果敢等地,将其并入缅北。

500

▲滇缅划界

英国还修建了从曼德勒到缅北重镇密支那的铁路,在缅北各主要城镇驻军,大肆掠夺缅北的柚木、玉石及矿产资源。

500

▲英国掠夺缅甸木材

英国刻意强化缅族与缅北少数民族的对立。例如将克钦族、克伦族等招募为“殖民辅助军队”,用于镇压缅族反抗。

英国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帮助其稳固了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也为日后缅北少数民族与缅族的军事冲突埋下了伏笔。

500

▲连接缅甸中部和缅北的铁路


四、终成异域

1948年,缅甸从英国获得独立。缅族作为主体民族承认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权利,少数民族则同意和缅族组建成新的缅甸联邦。

缅族聚居区被划分为7个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被划设为7个邦,在缅北的克钦邦、掸邦,大量土司得以保留。

500

▲缅甸行政区划

新中国建立后,中缅两国通过外交谈判着手解决未划定的边界。1960年10月,《中缅边界条约》签订,两国互换了沿边界的小部分区域。

至1961年中缅签订《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两国长达2129公里的边境线全部划定,中国承认缅北属于缅甸领土。

500

▲中缅划界

缅族占缅甸人口六成以上,随着政权稳固,上世纪60年代后,缅族开始推行大缅族主义,试图让缅族垄断国家资源,打压和同化少数民族。

缅甸各主要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民族武装(民地武),同缅甸政府军发不断发生交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缅北战火尤甚。

500

▲缅甸军队

总的来看,自从13世纪元朝将云南纳入版图后,中国中原王朝多次试图向缅北扩张势力。但中原距离云南千里之遥,在云南汉化进程缓慢推进的情况下,昆明作为中原王朝在西南的战略支点,其辐射力仅能够覆盖到滇西,造成中原王朝在缅北的扩张力不从心。

明清两代虽加强了对云南的实控,但受地形、统治策略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的在缅北实行了战略收缩。

500

▲明朝版图看似广大,只不过是加上名义统治造成的“虚胖”

相较于中国,缅族聚居的缅甸中南部距离缅北咫尺之遥,向缅北扩张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而东吁、贡榜等缅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实力强劲,一度是中南半岛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足够强大的实力让缅甸向缅北扩张更加容易,也让明清两代不得不慎重考虑地缘对抗带来的国力损耗,最终放弃了偏远穷困的缅北。

500

▲地理优势、军事实力是缅甸向缅北扩张的基础

如此一来,缅甸获得了缅北博弈战的胜利。英国的殖民统治通过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缅甸中南部与缅北的交通联系和经济一体化,上世纪50年代的中缅划界让缅甸彻底获得了缅北的法理主权。

如今,虽然穷困和战火仍困扰着缅北,但谁也无法否认缅甸对缅北的主权。

500

▲割据一方的民族武装(图片@1002什么)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托马斯小学长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