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卷不动,传音也没啃下印度

500

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柯基

传音控股,那个靠着双卡三待、超长续航,以及为非洲人量身定制的美颜相机功能,硬生生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的土地上掘到了金矿的“非洲手机之王”,如今在财报里却显露出几分疲态。

4月23日晚间,传音控股发布了2024年的年报:营业收入勉强向上挪了10.31%,达到687.15亿元;但最关键的归母净利润,却像被施了定身咒,只增增0.22%到55.4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5.41亿元,同比下降11.54%。

500

截图来源于企业财报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高歌猛进的姿态。

这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数据复杂得多。它并非简单的市场周期波动,更像是一种长期战略定势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必然折射。

传音在非洲的辉煌,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空白之上,依靠一种朴素而有效的“降维打击”策略。它理解并满足了当时非洲消费者最核心、最紧迫的需求,并构建了强大的线下渠道护城河。

然而,世界在变,非洲也在变。当那些更具互联网基因,带着更精细化、更多元化竞争“打法”的对手们陆续踏上这片土地,传音曾经的舒适区,似乎变得不再舒适。

01

米粉来了!

传音在非洲的成功,一度被视为教科书式的案例。

那些在早期被诺基亚、三星忽视的市场缝隙,传音用双卡三待和超长待机功能填满,甚至为非洲用户定制了深肤色美颜算法。这些细节,一度让传音在非洲市场如鱼得水。但如今,这些优势正被后来者以更快的速度复制和超越。

500

这种策略在信息流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非洲,构筑了一道看似难以逾越的壁垒。传音吃尽了市场早期红利,坐稳了“一哥”宝座。

但这片土地并非与世隔绝。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加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渗透,非洲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要素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玩家,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友商们,带着完全不同的基因和策略,开始大规模进场。

这些中国友商不仅带来了高性价比的产品,还将一整套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立体式竞争模式带到了非洲。

其中,小米将其在国内屡试不爽的“米粉文化”和社群运营,移植到了非洲。

这可不是简单的卖手机,而是在经营一种关系,一种情感联结。比如,在埃及市场,小米就推出了“小米优惠狂欢节”等活动,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在尼日利亚,他们直接组织“粉丝见面会”,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品牌归属感。

要知道,非洲是世界上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大陆,2024年底,非洲人口已经突破14亿,其中15-35岁群体占比超35%。这些拥抱新事物、乐于社交的年轻一代,恰恰是互联网营销最肥沃的土壤。

友商们通过这些活动,给非洲消费者展示了,除了传音,还有其他有趣、有活力的品牌选择。

这种新的“打法”,正在悄然改变着市场的游戏规则——依靠着互联网思维的立体式竞争模式,小米等中国品牌虽然未能撼动传音的一哥身份,但通过蚕食三星成功上位。

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小米在非洲的市场份额为11%,仅比第二名的三星低了8个百分点。要知道,在2023年,三星占据着26%的市场份额。至于realme、OPPO等其他中国品牌,均在2024年实现了89%和39%的年增长率。

相比之下,传音在非洲市场的开拓,似乎遇到天花板。在2024年财报中,传音援引IDC数据称,其在非洲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排名第一。而在2023年财报里,传音同样称其在非洲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非洲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升级。有分析人士指出:“包括三星和传音在内的传统品牌,其优势是‘我知道你要什么’,而小米的优势是‘我让你觉得你需要这个’。”

虽然小米们目前在市场份额上尚未对传音构成直接颠覆,但他们正在通过蚕食三星等其他品牌的份额,逐步扩大影响力,构建自己的根据地,形成不可忽视的侧翼力量。

02

离开舒适区

传音2024年净利润几乎停滞的窘境,与其过于聚焦并依赖非洲市场的固有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传音在非洲依然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占据着令人艳羡的市场份额,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任何市场的增长终将触及天花板。

非洲智能手机市场的普及率仍在提升,但增速已不如前,而且随着更多品牌入局,竞争烈度显著加强,利润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即使是“非洲手机之王”,也无法摆脱市场成熟度提升带来的增长边际效应递减。

在此次财报中,传音就表示,受市场竞争以及供应链成本综合影响,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有所减少。

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非洲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9%,但预计2025年的增长率仅为2%。

另一方面,传音试图在非洲以外市场建立根据地的努力,进展缓慢。在南亚、中东、东南亚——这些被视为下一个“非洲”的潜在增长极,但传音的市场份额至今依然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化效应,无法提供可观的利润增量来弥补非洲市场的增长放缓。

以南亚市场为例,根据IDC的统计数据,在2024年,传音在巴基斯坦智能机市场占有率超过40%,排名第一;孟加拉国智能机市场占有率29.2%,排名第一;但在最为核心的印度智能机市场上,传音的占有率仅为5.7%,排名第八,相比2023年取得的8.2%占有率,不升反降。

全年来看,2024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增长5%,出货量达到1.56亿台,几乎主导了整个南亚市场的手机行业。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这些市场早已是中国众多手机品牌厮杀多年的“血海”,竞争模式早已从最初的低价、渠道比拼,迭代到了技术创新、品牌力、生态建设以及互联网运营的全面战争。

在印度市场的角逐中,传音的表现也不及苹果。在印度市场,苹果在去年成功杀入前五,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这块南亚大陆的神秘土地,低价不再是独门秘籍,强大的渠道渗透能力是基本功,本地化做得好是及格线,而互联网化的营销和用户运营,已经是标配甚至竞争胜负手。

相比小米、vivo、OPPO这类已经在中国本土市场“卷”出来的友商,传音在产品创新上的优势并不算明显,品牌的高端化还未形成势能。

在非洲之外的市场未获得明显的收效,也让传音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的增长有所停滞。

2024年,根据IDC数据统计,传音控股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为14%,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三位,其中智能机在全球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为8.7%,排名第四位。

而在2023年,传音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为14.0%,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三,其中智能机在全球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为8.1%,排名第五。

在这些硬骨头市场,传音能找到的缝隙太小,能发挥的空间实在有限,自然难以快速打开局面,形成第二增长曲线。这种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与新兴市场的拓展乏力,构成了传音当前增长瓶颈的核心困境。

03

策略犹斗

面对非洲市场的新变量和自身在非洲之外的困境,传音的战略反应看起来显得有些迟缓。

在非洲这片它曾经的“自留地”,传音的传统优势依然明显,比如强大的线下渠道和对基础功能的深刻理解。此外,它也在尝试推出智能手机新品,但这些产品在设计、功能、性能乃至品牌溢价上,与那些带着互联网基因、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品牌故事的对手相比,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差异化亮点。

而在非洲以外的那些“红海”市场,传音这种“守住非洲基本盘,副业拓展其他市场”的策略,在非洲市场面临结构性变化时,就显得尤为脆弱,因为它缺乏一个能够有力支撑增长的“Plan B”。

面对挑战,传音并非没有尝试改变。它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智能手机,甚至在非洲尝试建立互联网生态(如音乐流媒体、支付服务)。

作为一家由中国的传音和网易共同孵化的移动支付的初创公司,在去年,PalmPay与传音旗下的三大手机品牌Tecno、Infinix和Itel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品牌的手机将预装PalmPay移动支付应用,为PalmPay提供流量支持。

但这些举措的效果尚未显现,部分原因在于——传音的基因仍然更像是一家“硬件公司”。相比之下,小米、OPPO等竞争对手早已将硬件、软件、服务整合成完整的生态。它们不仅仅卖手机,还在构建用户粘性更高的服务体系。

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传音加大了整体投入。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传音的销售费用为48.36亿元,同比增长了11.72%;研发费用为25.17亿元,同比增长11.55%。但从眼下的情况看,这些高投入,还未转化成市场成果。

500

截图来源于企业财报

固守还是转型?传音的选择,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洲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传音若不能尽快找到新的增长变量,它的“非洲手机之王”地位,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