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双面游戏”决定了驾驶舱内的生死

500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443字,阅读时间7分钟

你是否也在奇怪,为什么车企都在宣扬自己的电池很安全,但大街小巷起火、自燃的电动汽车还是时有发生。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电动汽车自燃事故中72%的案例与电池热失控直接相关,而涉事车辆中近半数宣称“通过国标安全测试”。

割裂背后,或许就是车企精心设计的“特供电池”陷阱——实验室里用顶级电芯通过穿刺、撞击等极限测试,让消费者觉得它们的电池“安全”。但量产车却混装了其他品牌电芯,甚至二三线品牌电芯,安全性大打折扣。

电芯是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它不等于完整的电池。简单科普一下就是,电芯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组件构成,是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核心单元。而电池则包含了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外壳等组件,是一个完整的成品,直接装载在车上。

如果说电池是一瓶酒,那么电芯就好比是酒水。我们买酒当然是要关注酒本身的口感和品质,酒不好,包装再华丽也没用。只有酒好的同时,再配上精美的包装,才是上乘的商品。

现实情况中,很多车企就是过度强调了电池这个“包装”,在关键的电芯上却是鲜有提及,故意混淆视听,让消费者无意中踩了电池安全的坑,为日后的用车埋下安全隐患。

所以,在这场安全博弈中,消费者亟需穿透车企的话术迷雾,直击电芯这一核心命脉。

1. 电芯:被车企刻意隐藏的“基因密码”

在动力电池的微观世界里,电芯是决定生死的“DNA链”。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宁德时代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将电芯单体失效率压至十亿分之一(PPB级),而部分厂商仍停留在百万分之一(PPM级),风险差距高达千倍。

500

图/ALD技术原理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或许是在技术上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一些电池企业选择用价格撬开车企的供应商库,成为车企的二供电芯,甚至三供电芯。

而车企用高品质电芯封装的电池来证明全部电池安全,暗地里却使用了其他品牌电芯的这种“偷梁换柱”策略,本质是将电芯安全与封装技术强行解耦。

2024年某新势力品牌被曝光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宣传视频中穿刺测试的电池包采用宁德时代“超强稳定”电芯,而量产车混装某三线品牌的“经济型”电芯。检测机构拆解发现,后者在热失控温度指标上比宁德时代低了42℃,这正是导致多起充电自燃事故的元凶。

更隐蔽的操作发生在模组层面:某德系品牌被曝光在标准模组中插入“降级电芯”,这些电芯循环寿命仅为主力电芯的60%,却通过BMS的“削峰填谷”策略掩盖性能差异。  

500

图/BMS电器架构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车企正在构建“伪技术壁垒”。某畅销车型宣称的“九重安全防护”,实为对低质电芯的补救措施:增加50%隔热材料、配置双倍冷却液管路,这些本应用于极端场景的冗余设计,却成为混装电芯的“遮羞布”。

行业专家指出,这类车型的电池包成本中,安全补丁支出已占30%,而这些本可通过采用优质电芯避免。

2. 从实验室神话到道路现实:车企的“双面游戏”

车企精心编排的“安全剧场”中,最震撼的莫过于穿刺实验:钢针穿透电池瞬间,监测仪器显示温度曲线平稳如常。

500

图/电池穿刺实验现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这可能是一场精确控制的“魔术表演”——某第三方机构拆解测试电池发现,其内部不仅采用宁德时代特供电芯,还植入价格昂贵的相变材料,这类材料的成本是量产方案的5倍。而消费者拿到的“量产版”电池包,既无特种电芯,相变材料用量也缩减80%。  

这种“特供策略”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有电池工程师透露,车企会定制“认证专用模组”:在宁德时代标准电芯基础上,增加20%正极材料、采用金箔包裹极耳,使电芯成本提升40%,但这些优化绝不会出现在量产产品中。

混装电芯带来的不仅是安全隐患,更形成隐秘的性能剥削。很多车主都有这样的经验,车辆标称续航600公里,冬季实际续航仅380公里。拆解显示其电池包内混装三种电芯:宁德时代NCM811电芯(能量密度280Wh/kg)、某二线品牌电芯(250Wh/kg)及梯次利用电芯(180Wh/kg)。

500

图/某车主分享车辆续航问题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种“鸡尾酒式”配比导致BMS被迫以最低性能电芯为基准管理整个系统,造成高达35%的续航折损。

更严峻的是,混装电芯加剧了电池老化差异——某检测机构发现,使用2年的混装电池包中,30%电芯容量衰减至80%以下,而其余电芯仍保持90%健康度,这种不均衡将大幅提升热失控概率。  

3. 破局之道:穿透车企话术,锁定电芯“身份证”

安全焦虑始终高悬在消费者心头,而车企铺天盖地的“电池安全”宣传看似给出了解决方案,实则暗藏玄机。

当销售顾问反复强调“自主研发电池包”“军工级防护结构”时,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意识到,这些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正在转移他们对核心安全要素的关注——电池包里的电芯,才是真正决定安全性能的“心脏”。

500

图/电芯结构图--原理图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某些车企将电池包的外壳防护、冷却系统作为营销重点,对电芯品牌却讳莫如深。更有甚者玩起“混装”游戏,同一车型的高配版用一线品牌电芯,低配版则混用其他供应商产品,这种“抽盲盒”式供应体系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事实上,破局之道也简单,就是购车时必须将“电芯身份证”作为核心条款:要求销售明确标注电芯生产企业全称,精确到具体型号代码,写入购车合同的“主要零部件清单”。

交付验车时,应比对电池包铭牌上的电芯生产代码,可通过车企APP或致电官方客服验证代码真实性。

500

图/电池包铭牌示例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种溯源机制不仅能避免文字游戏,更能倒逼车企建立透明供应链——毕竟当每个电芯都能追溯到具体生产线时,任何以次充好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革命不应是华丽的营销表演,而应是每个电芯从生产源头开始的质量长征。当消费者学会用放大镜审视电芯的“基因序列”,车企精心构筑的话术围城终将不攻自破。唯有让动力电池回归“芯本位”时代,才能真正筑牢新能源出行的安全根基。

4. 写在最后

当某车企高管私下坦言“每辆车省2000元电芯成本,10万辆就是2亿利润”时,揭露的不仅是商业逻辑的扭曲,更是对生命敬畏的缺失。  

等到明年7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国标GB38031-2025实施后,合规电池成本或上升15%-20%,但这是为生命支付的合理溢价。

500

图/新国标GB38031-2025简介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此时此刻,消费者还需用法律与科技武装自己,记住:每一颗电芯的基因,决定的是驾驶舱内的生死——下次踏入4S店时,请直视销售人员的眼睛发问:“我的电池里,是否每一颗电芯都带着宁德时代的身份证?”唯有将这份追问转化为行业变革的力量,才能让新能源汽车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