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简介
基 隆 市
基隆市,为台湾省下辖县级市。地处台湾岛东北角,毗邻新北市,临近台北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辖7个区,人口40万人(2023年3月)。
基隆市因港而兴,基隆港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曾是台湾省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因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局限于山海之间。
一、历史沿革
基隆,旧名鸡笼。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台湾岛的少数民族),鸡笼是“凯达格兰”的闽南方言译音,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1875年(光绪元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17年(明末万历四十五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西班牙人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荷兰人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
1662年6月23日(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10月3日,康熙统一台湾,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
1895年,日本人入侵台湾后,设基隆郡基隆街;1924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
其中基隆市为省辖市,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政府驻地设于中正区。
1947年1月31日,将台北县的七堵乡划归基隆市。
1949年1月15日,基隆市七堵区划分出暖暖区。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区域照旧。基隆市管辖中正、信义、仁爱、中山、安乐、七堵、暖暖等7区。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区的中和里划归安乐区。
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区莺歌里的皮濑、石厝里的新山两地区,划归安乐区外寮里管辖。
1988年3月1日,基隆市行政区域调整:中山区民治里二十邻港西巷改称中山区文昌里二十邻港西巷;安乐区中和里、德和里、德安里、西荣里、西华里、西定里、西康里划归至中山区;七堵区莺歌里、七贤里、三民里、四维里、五福里、六合里划归安乐区。
二、区划人口
基隆市共辖7个区,分别是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有全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市政府驻地仁爱区。
基隆市还辖有七个附属岛屿,即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钓鱼岛也应划归基隆市管辖。
2023年3月,基隆市人口数量为40万人。近年来因为生育力降低、就业机会少,人口外流,导致人口数量下降。
区 名 面 积(㎞²) 人 口(2006年) 备 注
中正区 10.2118 58029
七堵区 56.2659 55111
暖暖区 22.8283 38548
仁爱区 4.2335 49981
中山区 10.5238 52973
安乐区 18.0250 84904
信义区 10.6706 51087
三、地理环境
(一)地形
基隆市的地形丘陵多而平地少,东侧及西侧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脉环绕。市内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线及基隆河河谷一带,其余地区大多为山坡地。全市山地虽然普遍不高,但大多为陡坡,对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造成很大的阻碍。丘陵地遍布的影响,导致基隆市的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处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
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二)河流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为两大系统,以狮球岭为分水岭,主要分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两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区内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稳。
1、基隆港水系:旭川(基隆运河)、南荣河(石硬港)、西定河(蚵壳港)、田寮河(田寮港)、牛稠港(牛稠港溪及牛稠港码头区)、沙湾溪。
2、基隆河水系:基隆河、深澳坑溪、大水窟溪、暖暖溪、大武仑溪、石厝坑溪、马陵坑溪、友蚋溪、拔西猴溪。
3、水源地及湖泊:西势水库(台湾第一座现代化水库)、新山水库、八堵拦河堰、情人湖。
(三)气候
气候特征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基隆别称“雨港”,主要原因是基隆潮湿多雨的气候所造成。冬季,东北季风从北方南下,基隆正好处于台湾的迎风面地带,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扰季风进入内陆,导致基隆在每年12月进入冬季后,便笼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但下的雨多为绵绵细雨。特别于冬季和春季交际之时,基隆港区及市中心时常发生大雾,严重时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务运作被迫完全停摆,但也有不少人将这种天气赋予“雾锁雨港”的美称。
不过,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进入1990年代后,基隆的年降雨量有开始递减的迹象,其中有几年还出现过严重干旱。
四、交通运输
基隆市拥有台湾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于台湾省北部海岸线的中心点,故成为海陆交通的辐辏。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故基隆港开行许多前往东部及离岛的交通船航线,但大部分的普通运输航线已经停驶,取而代之的是观光航线的蓬勃发展。
除了水运之外,基隆的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均十分发达,1990年代后,基隆市各界更积极争取台北捷运路线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区建设轻轨运输系统的计划。
中山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皆以基隆为起点,并有多条省道通往全台各地。
基隆同时是台湾铁路的重要据点,纵贯铁路的北端位于基隆,台铁东部干线的北端也是从市区近郊的八堵开始。
(一)基隆港
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是台湾北部的海上门户,重要的天然良港。港口三面环山,沿海湾建有40余个泊位。港区土地面积(经营土地)189.8公顷,港区水域面积379万平方米(包括内港98.5万平方米,八尺门区95.5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达11.5 米,最深处达20-26米,港区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
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只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吞吐的主要货物有粮食、石油、水泥、木材、化肥和钢铁等。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为世界第十大集装箱运输港。
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
(二)城市道路
基隆市区的主要街道以八德之“忠”、“孝”、“仁”、“爱”、“信”、“义”为路名之首,并依序加以数字命名。
旭川河以西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东、田寮河以南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爱一路、爱二路、爱三路、爱四路、爱五路、爱六路、爱七路、刘铭传路、爱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区域,东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义一路、义二路。
至于八德之“和”、“平”用于和平岛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平一路、平二路、平三路。
五、行政机关
基隆市政府是基隆市的最高行政机关,在台湾当局架构中属于市政府位阶。由于1998年将台湾省政府移除“自治法人”地位并简并改组为“行政院”派出机关(有“政府”之名,而无政府之实),称为精省、冻省或台湾省虚级化,基隆市表面上是直隶于台湾省政府,但事实上是直隶于台当局“行政院”管辖。
六、社会事业
(一)教育
1、大专院校
台湾海洋大学、崇右技术学院、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2、高级职业学校
基隆高级海事职业学校、基隆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光隆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培德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
3、高级中学
基隆高级中学、基隆市私立二信高级中学、基隆市立中山高级中学、辅大圣心高级中学、基隆女子高级中学、基隆市立八斗高级中学、基隆市立安乐高级中学、基隆市立暖暖高级中学。
(二)公共设施
1、文化设施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文化局)、主普坛(位于中正公园,为鸡笼中元祭主普场所)、基隆史迹馆(旧市长官邸,位于中正公园)、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馆、地方特色文物馆、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馆、基隆海洋文化艺术馆。
2、公园与公共绿地
中正公园、东岸广场(和平广场)、海洋广场、东一码头公园、八斗子海滨公园、情人湖公园、基隆河河滨绿带、暖暖运动公园。
3、图书馆
基隆市文化局图书馆、周氏图书馆、基隆市各区区立图书馆。
4、体育设施
基隆市立田径场、基隆市立体育馆/基隆市立游泳池、基隆市立羽球馆(位于暖暖)、基隆市立棒球场(位于大武仑)、基隆市立网球场(位于安乐社区)。
5、社福设施
基隆市立仁爱之家(位于佛祖岭)、基隆市私立博爱仁爱之家(位于碇内)、基隆市殡葬管理所(位于南荣路)。
七、旅游风光
(一)市区游览
基隆文化中心的现址原为小山丘,1980年代前后,市政府为了建造文化中心建筑,才将这座小山丘夷平。
火车站前的小艇码头有游艇提供游览基隆港的服务,在此还可以搭游艇出外海至基隆屿一游,从外海远望整个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渔港有海钓船服务,约傍晚时分出海,次日清晨六点回航,可以垂钓一整晚或欣赏海上之夜景。
为数众多的炮台群,是基隆另一个特殊的景观。基隆港周边的炮台数目居全台之冠,修筑的时代从清朝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皆有,环布在港区周边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据时代的防卫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这些炮台经过整修,皆已开放让公众参观。
(二)庙口夜市
基隆市区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以在奠济宫(开漳圣王庙)前为名,可能从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就已存在的庙口夜市,为台湾最著名的夜市之一。由于基隆的海产本就丰盛,加上身为国际港埠,从各地来来往往的人资流通将各种物产带来基隆,因此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庙口小吃可以说是基隆的代表作,民间都说,“到基隆不吃庙口小吃,等于没到过基隆”。“天妇罗”、“鼎边锉”、“一口吃香肠”等都是庙口小吃的极品。还有豆签羹、八宝冬粉、营养三明治、泡泡冰等。
(三)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风景相当可观,尤其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旭冈观日”(即旭丘山,位于中正公园北侧一带)更名列当时台湾八景之一。除旭冈之外,当时地方最具声望的邑绅许梓桑曾选出了“基隆八景”作为代表,历代以来,基隆八景有所更迭。罗列如下:
1、清代基隆八景
奎山聚雨(基隆山)、毬岭匝云(狮球岭)、鲂顶瀑布、鲎鱼凝烟(鲎公屿、鲎母屿,现已不存)、仙洞听涛(仙洞岩、社寮晓日(和平岛)、海门澄清(八尺门)、杙峰耸翠(基隆屿)。
2、日据基隆八景
鸡山骤雨(基隆山)、狮岭匝云(狮球岭)、鲂顶瀑布、鲎鱼凝烟(鲎公屿、鲎母屿,现已不存)、仙洞听涛(仙洞岩)、社寮晓日(和平岛)、海门澄清(八尺门)、杙峰耸翠(基隆屿)。
(四)自然景观
1、沿海风景
基隆屿、北方三岛(棉花屿、花瓶屿、彭佳屿)、和平岛、基隆港港埠景观、八斗子海滨公园、望幽谷、长潭里潮境公园、仙洞岩、外木山海岸。
2、陆地景观
狮球、红淡山、情人湖、暖暖基隆河壶穴景观、暖东峡谷、泰安瀑布、姜子寮山、玛陵、友蚋溪谷。
八、民俗活动
(一)基隆炮狮
农历一月元宵节举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乐社办理,在元宵节当日下午由西定路出发,举行四大庙拜庙绕境表演,依序绕经基隆护国城隍庙、庆安宫、奠济宫、觉修宫等庙,最后于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预先搭好的炮台表演舞狮。
(二)龙舟嘉年华
农历五月端午节举办,为台湾少数的海上龙舟竞渡,原先于正滨渔港举办,后改至碧砂渔港举行,并委由安乐高中、中山高中轮流承办。
(三)外木山海上长泳
于每年六月举行,于基隆外木山风景区举行,由暖暖高中承办。
(四)鸡笼中元祭
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的鸡笼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当前已名列为台湾十二大地方庆节之一。
中元祭起源于清代,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庆赞中元”的旗帜飘满市区,开启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农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灯游行达到整个祭典的高潮,更让民间俗称“鬼月”的农历七月充满了另一种和谐的气氛。
(五)锁管季
于公历八月小管盛产时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