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将要结束了吗?——深渊中的边界与“达成协议”的幻影
自2018年以来,美中贸易战大戏渐次升级,其间虽数度传出“缓和”与“和解”的信号,但局势从未真正如评论所愿,走上止战回暖的轨道。到了2025年春天,这场漫长的贸易僵局不仅未现曙光,反而愈加推进至一种实质性的“经济禁运”状态,几已脱离传统贸易争端的范畴,演变成双边关系全面崩溃的缩影。
特朗普政府最新一轮的关税加征行为,堪称自贸易战爆发以来最为激进的姿态——对中国产品设定高达145%,乃至个别品项245%的惩罚性关税,已非单纯保护主义之举,而像是政治宣战的手段。中国的全额报复、对美国产品125%的关税回应及“奉陪到底”的措辞,亦标志着北京不再寄望于谈判机制。这场贸易攻防,如今更像是两大经济体试图把对方逼入战略退缩的拉锯博弈。
讽刺的是,在如此大战略紧张之下,白宫却频频对外释放“谈判进展很顺利”的言语弹药。特朗普宣称他一直在等待中国“打电话来”,而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闭门投资峰会中示意“局势将会缓和”。这些话语,既可能是出于安抚市场的策略性表态,也可能反映出美方内部对延续对抗路线的代价开始生出警惕。
然而,这种“乐观氛围”往往被现实层面的“硬脱钩”所打脸。波音客机飞抵中国却未被接收、转而返美的事件便昭示了一个冷峻现实:美中之间的信任玻璃,或早已彻底碎裂。许多经济学者指出,两国的供应链交集如今正加速边缘化,脱钩几乎已经发生。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下,再多的政治言辞都难掩双方正在深陷地缘政治冷战格局的趋势。
事实上,《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报道称:“美中两国可能正走向一场超越贸易范畴的冷战”,这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包括科技、舆论、军事等多个维度。从美方鼓励“盟友共同施压中国”,到中方加快在亚洲的外交斡旋(例如对越、柬、马的访问),双方似乎都在加快结盟布阵,似预示着一场更宽广战略对决的开场。
这是否意味着贸易战即将结束?或许恰恰相反:当前的态势既不是僵局转机的起点,也非重归理性对话的节点,而像是冲突进一步常态化和系统化的节点。即使重启谈判,那也不太可能是过去那种以减少关税为目标的“技术式磋商”,而更像是大国博弈的一部分战术试探。
再者,白宫与“他国进行34次关税磋商”的消息暗示:美国意图通过新一轮的全球贸易架构调整,将中国边缘化,而非仅仅谋求中美双边和解。这场战役的目标也许已变质,从解决赤字不平衡,转向牵制一个全球新兴强国的崛起路径。
同时,中国方面通过高声批评美国、“警告周边国家不得以中方利益为代价换取豁免”的发言,不仅是对中美贸易关系失控的忧虑,更是对亚太地缘格局动荡的高度警觉。它或许正在寻求在边缘国家中稳住“战略缓冲带”,防止形成“全域包围”的局势。
凡战场,总有底线;可如今的美中贸易战,却仿佛在坠落无底深渊。底线究竟在哪?是两国出现重大经济衰退?还是一方率先妥协?目前都难以回答。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倘若不跳出“以关税施压—再回应报复”的逻辑牢笼,任何所谓“即将达成的协议”都只是一场烟雾戏法。在这场颠覆性的博弈中,离真正触底,也许还远远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