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氢弹(例如N₂爆弹)试验的潜在意义

      《南华早报》于今日报道,中国科研人员在一次可控的野外试验里,成功引爆氢基爆炸装置,在未运用任何核材料的状况下,触发了毁灭性的化学连锁反应。

中国所进行的非核氢弹试验相关报道较为稀少。有资料表明,2017年中国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胡炳成教授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科学研究院王显龙教授团队研制出了N2爆弹。

非核氢弹(例如N₂爆弹)试验具有如下潜在意义:

1.军事领域新型威慑力量:虽然并非核武器,但其威力与传统核武器相近,能够作为常规武器的“升级版”,强化国防威慑力,并且规避核辐射风险。战术灵活性:适用于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冲突场景,填补传统炸药与核武器之间在威力上的空白,提供多种作战选择。

2.技术创新与民用价值能源与材料的突破:研发过程涉及超高温、超高压等极端条件技术,能够推动航空航天、新能源(例如可控核聚变)、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业技术升级:相关试验对精密制造、能量控制等技术的要求,或许会反哺民用工业,提升整体科技水平。

3.国际安全与战略平衡降低核冲突风险:倘若新型武器能够部分取代核武器的威慑功能,也许会减少各国对核武器的依赖,间接推动全球核裁军进程。战略竞争优势:在军事科技领域占据先机,可能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促使其他国家调整军备发展方向,形成新的战略平衡。

4.争议与挑战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武器的研发与试验可能会引发国际社会有关“非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争议,必须遵守相关国际公约,防止加剧军备竞赛。

以上分析依据公开信息,具体细节应以官方披露为准。

N2爆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氢弹,它是一种无核辐射及核污染的炸弹,被称为“干净氢弹”。其原理是通过提升粒子浓度引发超高温、超高压,从而实现引爆氢弹的效果,爆炸威力巨大,虽不是核武器,但威力与核武器相当,并且能量转化效率极高,达到99.9%。

500

院长前言:

先看视频,再看文字,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阅览习惯。看看中国率先引爆的非核氢弹吧,这是一则大消息,如果配以导弹,稳定燃烧的时间再长一些,那么就是敌人胆寒的真正大杀器!

素拾人生,赞186

截至2025年4月,根据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公开试爆并掌握非核氢弹技术的国家。500

4月19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我国于近期成功进行了一次“非核氢弹”的受控试验,显示出我国军队对“威力增强型常规弹药”的研发投入,引发国际媒体和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4月2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国科学家对氢基爆炸装置进行了受控测试,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引发毁灭性的化学连锁反应。

俄罗斯军事分析家、国立研究型高等经济学院欧洲和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外交部下属的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与学院首席研究员瓦西里·卡申认为:

“技术细节尚未得知,但最终有可能制造出一些用于火炮、导弹系统、甚至榴弹发射器和新型空中炸弹的新型炸弹。也许中国会借此制造出一些新型导弹。”“这些武器不受国际公约限制,需要特殊管制。这是一种普通的非核、非化学武器,但它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力,质量更小。仅仅基于公开的资料,很难判断它究竟有多大威力。显然它可以使具有相同质量和尺寸的传统云爆弹的威力增加20-30%。”

根据报道称实验者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某研究所研究人员,他们之前在水下、水面武器系统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这次成功试验了一枚催核氢弹,该炸弹重约2kg,主要由氢化镁组成,以常规炸药作为催化剂,爆炸火球温度超过1000°C,持续时间2秒以上,是同等质量TNT爆炸时间的15倍。

该装置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核氢弹,它是一种基于氢化镁的化学爆炸技术,氢化镁作为核心材料,通过常规炸药触发其热分解反应,释放氢气并与空气混合后自燃。形成持续高温火球,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环保,它不像常规氢弹那样需要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能量,因此它是没有核污染,没有核辐射,只有纯粹的技术创新。

500

而且有外媒指出,过去氢化镁的生产大多是小规模的,而且相当复杂,但我国最近开发出了一种更便宜、更安全的生产方法,并建造了一座每年能生产150吨这种化合物的工厂。

500

这项环保氢弹技术目前尚出试验阶段,未来一旦量产,将彻底改变战争规则。考虑到非核氢弹的开发研究所具备海军方面武器的研究经验,不排除相关实验可能是在为海军开发一款新型的反舰导弹,亦或会在东风系列、鹰击反舰导弹系列后期改进型号中使用该技术介意提升打击能力。

如果这种能产生持续高温火球的技术被掌握后,中国海军的反舰武器系统很可能迎来一次质的飞跃。传统反舰导弹依靠爆炸冲击波和弹片来摧毁目标,而使用非核氢弹技术的新型导弹则可能通过持续灼烧的方式对敌舰甲板、雷达及操控系统造成致命伤害。

500

将非核氢弹技术引入反舰武器系统,可能会使导弹在命中舰船后产生持续燃烧的高温火球,这对舰船上的铝合金结构、电子设备和未受保护的人员将造成毁灭性打击。与传统弹头相比,这种新型弹头能更有效地突破现代军舰的防护系统。

现代军舰上大量使用的铝合金材料,其熔点约为600摄氏度左右,而非核氢弹产生的超过1000摄氏度的高温足以让这些材料如黄油般迅速融化。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飞行甲板面积达18200平方米,由50毫米厚的HSLA-80钢板和复合装甲材料组成。

即使是舰船上使用的特种钢材,在如此高温的持续灼烧下也会显著软化,大大降低其结构强度。这种技术用于反舰导弹,就好比给导弹装上了一个小型"移动熔炉",能够在接触点持续灼烧穿透目标。

美军损管团队虽能在30分钟内控制火势(2021环太军演数据),但甲板受损后每小时战机出动率将骤降至4架次以下。若卫星导航系统遭干扰,舰载机联队作战半径将缩水60%。此时航母即便未沉没,也已失去战略威慑价值。

500

在台海军事对抗的复杂棋局中,非核氢弹技术的出现无疑添加了一枚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棋子。若这种技术被应用于对台军事行动,其战略意义将远超普通武器升级的范畴。

台湾岛内地形复杂,山地丛林交错,台军修建了大量的永久性地堡工事,这些防御设施一直是解放军可能面临的挑战之一。

500

回顾一下我国的大杀器: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氢弹(1967年6月17日)→三相弹(氢铀弹)→中子弹(1988年9月21日)→电磁脉冲弹→非核氢弹(2025年4月xx日)

西方舆论震动

“中国正在重写战争规则”:美国《防务新闻》指出,非核氢弹的出现可能迫使美军重新评估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尤其是航母战斗群的生存能力。

“环保威慑的悖论”:俄媒惊叹,中国技术既实现了核武器级别的破坏,又规避了《核不扩散条约》的限制,形成“合法威慑真空”。

“成本优势碾压”:美国智库分析,中国氢化镁技术的量产成本仅为美国的1%,可能引发全球军备竞赛的“价格战”。

中国网友调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没说不首先使用‘非核氢弹’”:网友认为,这一技术为中国提供了“核威慑的替代方案”,在冲突中可先发制人而不触发核战争。

“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在新能源、材料科学、军工技术等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印证了“科技自立”的战略成果。

来源:网络 南华早报、科普大世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