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举办开放日,坦诚沟通让平台治理更有温度
针对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正在经历从政策文本到企业实践的深度转化。近年来,国家层面针对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持续加码。近期,中央社会工作部网站转发《织密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响应网络》一文,文章强调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面临职业风险高、保障不足、诉求渠道不畅等问题,应探索建立“政策体验官”制度。重磅举措密集出台、地方探索加快步伐,其背后是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滴滴近期举办的开放日活动——司机体验监督员评审会,恰好构成平台企业坦诚沟通、倾听开放的鲜活案例。 据了解,滴滴开放日活动中,活动围绕“司机健康预防”和“场站作弊治理”两大议题,汇集司机、乘客、专家等40名代表进行讨论。平台同步宣布两项实质性举措:升级“滴滴关爱人道救助”项目扩大资助范围,完善“顺心补贴”规则,覆盖更多受委屈司机。这种“议题设置-意见征集-措施落地”的闭环,展现出平台经济时代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新范式。
来自一线的反馈,远比大数据画像更真实,倾听的价值也在于充分了解网约车司机群体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指引平台推出让网约车司机有感知、有切实获得感的保障措施。正如中央社工部文章强调的“政策体验官”制度,滴滴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员机制,将分散的个体诉求转化为系统改进方向,通过组织化的表达渠道,既避免了个体表达的高成本,也提升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行动层面的关键在于将诉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滴滴现有措施已显现出分层响应特征:对于健康问题,从线上评测延伸到线下血压检测、就医补贴;针对作弊顽疾,组合运用技术识别(全年迭代14次识别手段)、司法打击(联合警方刑事立案14起)、规则优化(改进场站派单模式)。多管齐下的策略,印证了人社部提出的“用工指导需行政监督与制度创新并重”原则。不难看出,滴滴作为平台企业,正在从单纯的规则制定者转变为生态协调者——既通过平台治理提供基础保障,又借助开放日搭建协商平台,其角色进化,也符合主管部门围绕新就业群体保障提出的“建立多方沟通协商机制”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措施落地的可持续性。如司机希望加大作弊治理力度,但平台得考虑系统复杂性不能误伤司机,背后也是平台场站作弊治理的博弈困境;学者提醒“健康监测需平衡隐私保护”,道出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上述矛盾提示我们,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并非单次活动就能一蹴而就,需要构建“采集-响应-评估”的体系。滴滴承诺将意见“形成改进方案后公示”,恰是对此加以实践的关键。
从政策演进到企业实践,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正在经历从“给予式”到“参与式”的转变。国家层面搭建制度框架,企业层面探索实施路径,劳动者通过组织化渠道发声,三者构成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网约车司机堪称国内最大的新就业群体之一,滴滴开放日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广大司机的具体问题,更在于验证了“倾听-进步”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符合网约车司机们从“听取意见”到“落实反馈”的期待。
“开放、倾听”代表了一种坦诚的态度,“听劝”则意味着平台在接受多元观点和建议后,不断进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通过倾听与行动的闭环,让每一项举措都能精准触达劳动者的真实需求。未来,随着政策层面“政策体验官”“诉求响应网络”等机制的推广,相信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将更加全面、高效。如此不仅是对司机群体的关怀,更是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活力的双重守护。当更多企业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机制创新,数千万新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才能真正实现“随需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