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盯上”城商行

导语:当5200亿国有大行注资落地,险资与城商行的"东风"又何时到来?

一边是银行业净息差持续走低,另一边却是险资逆势扫货。

4月15日,杭州银行(600926.SH)发布公告称,新华保险(601336.SH)受让该公司3.3亿股获批。

杭州银行,是今年以来被险资举牌的第4家银行。其中,招商银行还被平安人寿“举牌”了两次。

500

银行业受到的种种经营挑战,并不影响险资入局银行股的决心。高企的分红率、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平滑效应、以及银行和保险的战略协同,都让险资对银行动心不已。

银行同样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以度过经济周期下转型不可避免的阵痛。

金妹妹从业内了解到,在本轮国有大行注资落地前,今年初,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保险公司受邀进行小范围座谈,主题是讨论保险资金给城商行注资的可行性。

从公开释放出的信号看,取消监事会、鼓励险资权益投资等多项利好,都让保险和银行的联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当5200亿国有大行注资落地,险资与城商行的"东风"又何时到来?

01 新“压舱石”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都是银行概念股的座上宾。

金妹妹从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年报中统计,在险资持股市值前10位的个股中,有7只都是银行股。

在去年险资纷纷开启的新一轮“举牌潮”中,银行股已颇受青睐。进入2025年后,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

平安人寿四度举牌银行股,标的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其中,平安人寿两次招商银行举牌,持股比例超过10%。

新华保险亦在今年首次大手笔增持杭州银行。

500

弱水三千,为何险资独钟爱银行股?这要从险资本身的配置诉求说起。

债券,本是险资投资的压舱石。但在债券收益率下行环境下,保险公司想要覆盖3.5%左右的负债端成本,便需要另寻出路。

而存在“类债”属性的银行股,普遍具备较高的股息率。获得险资青睐,便不足为奇。

例如,平安人寿(601318.SH)举牌的农业银行H股股息率高达6%,远高于同期债券收益。险资通过配置高股息银行股,既能满足长期收益需求,又符合其风险偏好较低的资产配置逻辑。

500

此外,新会计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险资举牌银行股按下了“加速键”。

在保险新会计准则下,部分金融资产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调整为FVTPL(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and Loss,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样的计量方式转变,放大了险企净利润波动幅度。

今年一季度,合计“日赚10亿”的2024年报,令各家上市险企收获历史最佳成绩单。这主要是由于,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资本市场表现亮眼,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更能即时、直观地反映在利润表现上。

既然能暴涨,也就能暴跌。新准则下利润表的波动性提高后,保险公司对于大幅提高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大多持有谨慎态度。

那么,增配高股息、高分红的股票,并将之放入FVOCI(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账户,就成为更广泛的选择。

在FVOCI下,股息、分红被确认为投资收益。但市值变动和买卖价差,因为不计入投资收益,只影响总资产而不影响利润表和投资收益,就可减少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收益稳定且对报表影响较小,无疑是险资配置资产端的最佳选择之一。

除了资产端考量,在负债端越来越重要的银保渠道,也让险资和银行的“联姻”更具吸引力。

对于头部险企而言,2025年一季度,个险保费下滑的同时,银保渠道因“报行合一”后较低的手续费,异军突起。

有保险公司总精算师对金妹妹表示,过去因为公司重点销售重疾险,银保渠道销售的趸交储蓄险,总是被视作是低价值产品。现在随着产品结构改变,银保渠道和个险渠道的边界日益模糊化,银保渠道又更贴近客户的理财需求,业已成为新业务价值的增长点。

新华保险在举牌杭州银行后亦明确表示,投资杭州银行可促进银保业务协同,增强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02 双向奔赴

保险业需要银行股作为资产端“定盘星”,银行同样也需要新资金“解渴”。

3月30日,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601988.SH)、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相继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200亿元人民币。本次定增对象主体为财政部及大型国企资本。

从银行自身面临的流动性困境来看,尽管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底线,但净息差持续走低,叠加认购政府债券等其他因素,大行流动性承受了不小压力。

净息差,作为衡量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 2024 年表现不佳。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净息差分别降至 1.51%、1.40%、1.27%、1.87% ,与上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背后,主要是受到 LPR 多次调整的影响。国有大行由于自身特点,在息差方面受冲击更大。

城商行净息差降幅好于国有大行。但城商行有更高的不良贷款,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如资产质量恶化会进一步侵蚀资本,因此也亟待补充资本金。

在国有大行注资行动的带动下,地方城商行亦将迎来“增资潮”。如山西省财政厅已获批入股山西银行、南京银行(601009.SH)和苏州银行 (002966.SZ)同样于近日被国资股东增持。

但仅靠国有股东增资,独木难支。且各地方国资的支持能力也有所差异,险资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3 联姻不易

从外部环境看,险资和银行的合作已扫清不少障碍。在实施深度与实施方式上更进一步,恰逢其时。

今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在现有基础上,该方案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加大对 A 股(含权益类基金)的投资规模,提高实际投资比例;同时,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此前,在 “按年考核” 机制下,保险公司顾虑银行股股价波动会让险资投资效益下滑,不敢大规模 “举牌” 银行股。

如今,随着险资经营绩效考核周期拉长,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在银行股估值较低时敢于出手。地方城商行因更高的股息率,或受险资青睐。

到了4月,监管又进一步放松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业内估计,可释放的增量资金规模,可能在1.5万亿以上。

从银行治理结构上,根据公司法、监管部门新规及大中型银行的实践看,银行或不再设监事会。

如监事会取消,商业银行公司章程随之修改,董事会席位也将有所调整。这将为保险持股银行的格局,带来新的想象力。

目前,受制于商业银行股东“两参一控”和资格审查要求,根据券商测算,除了平安人寿、中国人保(601319.SH)等公司参股和控股名额已满外,共有39家保险公司尚有参控股银行的空间。

其中,有6家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601628.SH),还可参股1家银行;33家保险公司如泰康保险、新华保险等,还可参股2家或控股1家银行。

如保险公司注资城商行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则“两参一控”的放松、乃至董事会增加股东席位,也未必不可能实现。

不过,银行股想要进入保险公司“法眼”也并不容易。

金妹妹从某险资投资部负责人处了解到,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险资更偏好国有大行,而不是什么银行都行。

“大行信用风险的概率低,抗风险能力强,分红率更有保证。同时,交易流动性相对较好,能满足保险资金的资产流动性管理要求。”这位负责人提到。

而城商行彼此之间差异很大。交易流动性好的城商行,通常业绩佳且核心资本充足,不需要“扶一把”;而迫切需要资金注入的城商行,往往游走在出险边缘,难以符合险资市场化意义上的风险收益评估标准。

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想要参与定增,因银行股长期处于“破净”状态(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若按市价实施,会导致资产定价低于银行净资产。

尤其对于国有背景的银行,这容易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因此,银行定增通常以净资产为定价基准,使溢价发行成为常态。

但保险公司,同样会受到偿付能力困扰。

被偿付能力掣肘之时,保险如参与溢价定增,需动用更多资金。这可能在短期内拉低险企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充足率。

相比举牌,险资参与定增的资金锁定期更长。并且,权益投资属高风险资产,需要按一定比例折算为认可资产。

认可资产的折算比例,是指在计算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认可的方法。这种折算,是基于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进行的。

如果是参与溢价定增,相较于平价或折价,该认可资产的折算比例或更低。而认可资本的规模,则直接影响了偿付能力充足率。

500

此外,银行股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显著。若定增后银行盈利未达预期,或导致险资长期浮亏,陷入“注资—消耗”的负向循环。

可见,险资对银行股的追捧,既热情似火,又小心警惕。

想要让险资解银行、尤其是城商行之渴,还需要双方探索更多创新途径。当然,政策倾斜力度也必不可少。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