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赢卡贷”高息陷阱何时休?金融科技平台监管亟待升级

原标题: “小赢卡贷”高息陷阱何时休?金融科技平台监管亟待升级

500

曾经被包装为“普惠金融”科技样本的小赢卡贷平台,正在深陷信贷“深水区”的民众声讨中。梳理发现自2024年以来,小赢卡贷及其合作资金方(包括多家城商行及担保公司)累计遭遇数百起关于高利贷、砍头息、私自放款、暴力催收与信息不披露等投诉,金额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多个借款人已表态拟通过法律渠道维权,并将联合提起集体诉讼。

平台“多收费套路”成重灾区,年化利率高达65%

“砍头息”“隐形担保费”“会员服务费”——这些原本应在网贷平台整治后销声匿迹的黑产手段,正在小赢卡贷平台上以“技术创新”之名重演。

根据编号为17379289054的用户投诉,2018至2019年期间,小赢卡贷分别发放三笔贷款,年化收益率(IRR)高达惊人的65%,其中包含明显的“砍头息”行为。

另一位用户(投诉编号:17380088769)反映,其贷款金额为5万元,利息总额超过1万元。其中资金方大兴安岭农村商业银行利息仅1777元,其余近8500元被冠以“担保费”之名,实际息费占比高达82.7%。其直言:“小赢卡贷与担保公司、高风险银行形成利益链条,向借款人转嫁不合理收费,构成‘合法外衣’下的高利贷变种。”

未确认即放款,用户权益成“无声牺牲品”

2025年4月,一位借款人突然在账户中收到5万元贷款款项,平台未签订任何电子合同,甚至未点击“确认借款”按钮。该用户在黑猫平台公开质问:“平台凭什么在我未确认借款的情况下强制放款?利息还高达6万多,这不是强迫交易和合同欺诈吗?”

未经确认即放款,严重违反《民法典》第464条关于意思自治和合同合意的原则,同时也可能构成非法占用他人账户、侵害用户财产权益等法律问题。

催收方式野蛮,“验证码轰炸”现象严重

除了高额息费,小赢卡贷的暴力催收手段亦广受诟病。2025年4月,多位借款人投诉称平台催收人员使用私人手机号轮番拨打、频繁短信骚扰、验证码轰炸等方式,在凌晨至早间集中发起攻击,造成精神压力与社交骚扰的双重打击。

业内人士指出,暴力催收、骚扰通讯、公开用户身份等行为已经突破金融机构“合理催收”底线,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人格权,甚至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典》相关条款。

“多平台串通”现象突出,资金路径复杂、责任模糊

据统计,小赢卡贷多次通过“哈啰出行”“百度有钱花”“第三方App引流”等平台开展放贷服务,其实际放款方包括深圳市赢众通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兰州银行、华通银行等金融机构。

用户反映称,每期账单中多出700元至900元不等的“隐性服务费”,且资金流向模糊、合同条款晦涩,平台和资金方互相推诿责任,实际承担后果的却是毫无议价能力的普通借款人。

例如,一位借款人2024年在“哈啰出行”平台申请借款5万元,正常还款7期后发现已支付多余费用超5000元,但平台及小赢卡贷均不愿正面回应。

“盈利大增”的背后,是谁在承受金融科技的反噬?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小赢科技全年营收达58.72亿元,净利润达15.4亿元,活跃借款人数突破523万。资产质量方面,逾期率有所下降,看似一派欣欣向荣。

但在这些数据光环背后,是数百万中低收入人群承担着高额费用、信息不对称与制度性风险。平台盈利是否建立在普遍超出国家利率红线(LPR4倍)的放贷模式之上?是否有系统性侵犯借款人合法权益的风险?这些疑问正在刺穿“金融科技赋能普惠”的表象。

政策红线早已明确,监管执行力需跟上

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修订)》,民间借贷年化利率超过当期一年期LPR的4倍即视为无效,目前上限约为15.4%至15.8%。而用户所反映的小赢卡贷多笔借款年化高达36%乃至65%,早已远远越线。

此外,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多次要求平台不得通过第三方机构或服务商变相提高实际利率或掩盖息费结构。小赢卡贷平台“利息+担保费+会员费”模式,正是典型的“打擦边球”手法,亟需监管出手整治。

小赢卡贷的故事,是一面映照金融科技平台成长与监管博弈的镜子。一边是营收与利润节节攀升,一边却是成千上万借款者的投诉堆积如山。脱离监管的金融科技,是披着技术外衣的风险温床。脱离社会责任的企业增长,终将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基础。

我们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快对小赢卡贷等平台的合规核查,严肃整治高利率、砍头息、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推动借贷平台利率公开透明、合同合规合法,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普惠”不应成为掠夺的外衣,“金融”不该是伤害的利器。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