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玩手机”比运动更防痴呆?40万人数据最新揭秘:电子产品使用助力脑力健康

500

多年前,父母那句“别老看手机,眼睛和脑子坏了可咋整”言犹在耳。多年后,以派派为代表的年轻人对着正一边刷短视频一边激动“哈哈哈”的身影发出小声嘀咕:是谁啊,当年说要扔了我手机。。。

500

现如今,抖音界,微信界,网购界…一股新鲜力量正不断崛起,巧了,正是手机不离手的老一辈们。但好奇吗?当铺天盖地的电子产品与父辈们打照面时,到底他们的大脑会因此变得更灵光呢,还是更容易发展为“数字痴呆”呢?

就在昨晚,德克萨斯大学和贝勒大学的学者在国际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布了一项基于40多万人样本的重磅研究,刚好给出了这个答案[1]。

500

500

电子产品,让大脑更健康

与以往把“过度沉迷手机”作为研究侧重点不同,这一次,研究者重点关注了浏览网页、发邮件、用电脑工作、与人视频通话等日常自然场景中电子产品的使用对大脑认知的影响。

500

图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五花八门

从8个数据库中梳理了近3万篇论文之后,研究者最终筛选出了136篇论文纳入了系统综述,其中包含了超过41万名50岁以上参与者的数据。这些参与者普遍成年后才开始接触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第一代“数字化老年人”。

呈现出的统计结果也是蛮令人意外的:

500

图注:红框分别为比值比(OR)和风险比(HR),其值均小于1,表示电子产品使用与降低认知衰退风险相关

研究数据普遍显示,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明显更低,他们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更为出色,且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的可能性也更小。在136篇论文中,没有一篇报告称,日常自然使用电子产品会使中老年人演变为“数字痴呆”。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与一些公认的认知保护因素(如教育、运动)相比,电子产品的使用对大脑认知的积极效果可能会更强。这倒是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发现。

500

图注:OR用于衡量两个事件发生概率的比值,本研究中OR表示:使用电子产品的个体发生认知衰退几率与不使用电子产品的个体发生认知衰退几率的比值

但有人要问了,那怎么断定,认知改善就一定是使用电子产品的功劳呢?比如,能接触更多电子产品的人,往往也会具备学历高、收入高或交际圈子广的特点,而这些因素本身也能促进认知改善的呀!

500

对此,研究者表示,他们发现大多数研究中都考虑了年龄、教育、经济情况及社交状态等变量的影响,但即使控制了这些潜在的干扰,在这些50+人群身上,电子产品的使用与认知健康之间的正向关系依旧显著存在

500

图注:电子产品使用对认知健康的积极影响,不会因为控制了其他变量而消失

而且,他们还发现,电子产品的使用和认知功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你影响我,我也影响你”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现在脑子灵不灵,会影响他现在和未来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和难易度。反过来,他现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也会影响他更老之后大脑的灵光程度!

500

电子产品成“健脑工具”,逻辑在哪里?

摆现象,也要讲道理,就“使用电子产品促进中老年人认知健康”这块,有几种潜在的道理可讲:

No.1

复杂的认知刺激

人们普遍认为,多接触新事物,做一些费脑力的活动,能增加一个人的认知储备,从而在面对衰老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时,能够更好地维持认知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储备理论”的核心意思。

电子产品带给大脑的刺激可能要比传统活动更动态和高级。比如说,手动拼图时,大脑只需专注于如何拼出整张图,但使用手机就不一样了,不仅要不断学习新软件、解决网络问题、还要屏蔽各种干扰广告……对于大脑来说,这些”动态刺激”就是一种复杂的锻炼方式。

500

No.2

增加社交连接

更好的社交圈子或者说孤独感的减少,能帮助老年人改善认知衰退。在新冠疫情期间[2],以及在独居老人身上[3],电子产品的好处相当可观。老年人能通过视频聊天与外界建立社交联系,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减少抑郁和孤独感,对大脑认知健康也很有帮助

500

但这里同时也存在另一种隐忧:电子社交如果完全取代了面对面的社交,对认知的改善效果又会如何呢?直到目前,还不清楚电子社交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些人的大脑健康最有效,需要进一步去研究。

No.3

促进补偿行为

还有一种解释是,电子产品可能作为一种大脑“辅助装备”发挥了作用。

500

电子产品能帮助老年人在他们的大脑变得不如以前灵活时,依然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的任务。就比如,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王奶奶在小爱同学的帮助下能按时吃药,甚至挑战一些猜歌小游戏,这就如同给大脑外搭了一个”脚手架”,从客观角度来说,这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和痴呆进程

No.4

脑结构积极改变

此外,一些研究还显示,电子产品的使用还可能在大脑结构层面促进了积极的改变[4,5]。如在一项观察55-75岁老年人在为期半年的游戏培训后认知变化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在玩《超级马里奥64》游戏后,海马体灰质体积有所增加,且空间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500

图注:老年人完成6个月视频游戏训练后,左侧海马体(t=7.09,p<0.0001)、右侧海马体(t=6.19,p< 0.0005)和左侧小脑(t=9.38,p<0.00005)的灰质增加(PS:t值表示训练前后灰质水平的差异,p值表示差异是偶然发生的概率)

相对来说,机制层面的探索还在进行当中。但有一点可以推测:只要用得巧,电子屏幕背后没准儿就藏着改善认知的新思路!

500

手机,玩之亦有道

当然,凡事皆有度,使用电子产品对认知健康是否“总是好”或“总是坏”并没有肯定的答案。

就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沉迷于电视、电脑、手机和游戏的行为与他们整体较差的健康状态有关[6]。2年前,一项涉及14497名中老年人的研究也指出,适度使用互联网能降低抑郁水平,并提升认知功能。而过度使用则会导致抑郁增加和认知功能下降[7]。

500

图注:电子产品使用与老年人认知之间存在U形关联

那么,中老年人每天使用多久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合适呢?

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最佳时间”。但有研究显示,每天花6小时及以上时间看屏幕的成年人更容易得抑郁症[8]。因此,每天将工作外的屏幕时间限制在不超过2个小时相对来说比较合理[9]。而且大力推荐优先进行有认知挑战或社交互动的电子活动

500

图注:电子产品推荐的健康使用方式

综合来看,电子产品可能是认知锻炼的好帮手,也可能是认知的甜蜜陷阱——像糖一样,吃多了伤身,适量刚刚好。

对中老年人来说,拥抱科技不只是跟上时代的标志,也有可能是保护大脑健康、推迟认知衰退的关键一环。所以,如果下次看到爸妈在玩手机,先别急着批评,不如教教他们怎么刷得更健康、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