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没有公平,只有分工:你在哪里,就决定了你过什么日子!
不管美国关税是104还是125,“中美贸易战”早不是新鲜词了。从最初的关税博弈、科技封锁,到后来的供应链重构、芯片战、金融脱钩,它不只是国家间的角力,更是波及到每个普通人生活的现实问题。
如果你是做外贸的老板,应该已经明显感受到订单流失的寒意;如果你是打工者,也许察觉到了工资涨得越来越慢、甚至随时面临失业;如果你是做电商、搞制造、干物流,可能已经感觉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这些背后的根源,其实都绕不开一个词:全球化的再分配。
在这一轮全球秩序的洗牌中,国家之间是明牌博弈,而我们普通人,是被动卷入。你没法选择你生在哪里,也难以改变世界规则,但你至少要认清一件事: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能过什么样的日子。
很多人讨论贸易战、产业链转移、外资撤离,都会陷入两个极端:一边极力捍卫中国,另一边极尽嘲讽。但无论是哪一边,讨论最多的却不是我们普通人真正需要面对的现实——你我作为“分工体系”中的一环,究竟在全球这张复杂的分工大网中处在什么位置?它如何决定了我们能挣多少钱、过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我们不聊爱国情绪,也不聊宏大叙事,就来讲一讲这个话题的底层逻辑,也许不舒服,但必须听清楚。
很多人批评中国、羡慕西方,其实没有意义
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批评现状,羡慕西方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财富水平、自由氛围,虽然这种情绪是没有意义的,但也是非常自然的。
你可以了解欧美的中产生活:年入数万美元、孩子教育全免费、医疗保障基本无忧、假期时间充足、住房车贷利率低廉……再看看国内的现实:高房价、内卷严重、教育焦虑、养老金压力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幸福指数”打分卡,结果恐怕并不难预料。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能力、有资源、有语言优势的个体来说,西方国家的制度、生活方式的确是更适合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实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他们的判断也并非出于“非黑即白”的盲从。
所以,我想说的是:批评现状、羡慕西方,并不代表你错了。你可以质疑制度、感叹现实、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
但问题在于——你身处中国,你脚下的土地是全球分工中的一个位置,是世界大工厂的中低端产能提供者,而不是全人类福利的终端受益者。你可以心向北欧的高福利模式,但你得明白,它背后是别人几百年积累的工业、金融、技术优势,以及对全球资源的议价权。
你可以羡慕美国的消费能力和自由文化,但你也要看到,它之所以能“买遍全球”,靠的不是上帝的馈赠,而是用美元掌控了金融、定价权和全球商品流通的心脏。
而你所在的国家,中国,它再怎么强大,再怎么努力,现实依然处在在全球产业链里干的是利润最低的环节之一。这里没有体制的问题,没有谁的错,这是全球分工体系下的“角色定位”决定的结果。
说得直白点,你我生在一台分工机器的特定齿轮上,再怎么努力,也注定与某些“理想状态”无缘。
那这是不是说,中国人天生就该吃苦?中国的百姓就注定只能“为别人打工”?这不是自轻自贱,而是你必须要看清楚,这一切背后的逻辑——“丛林法则”,从未消失。
丛林法则没有消失,全球化的三六九等
这个世界看似和平繁荣,其实底色从未改变: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只不过规则披上了文明的外衣。
全球化曾一度被描述成一个“双赢”的故事:你负责劳动,我负责消费;你多干点,我多给点钱;你搞加工制造,我搞品牌设计,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可现实并非如此。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强者主导的分工协定。所有参与者被安排了位置:有的国家做设计、定标准、赚专利费;有的国家搞品牌、掌握定价权;而大多数国家,则被分配去干劳动密集型、污染型、利润最低的“基础工作”。
我们中国,正是在这套分工中扮演了“超级工厂”的角色。
别误会,“超级工厂”并不低端。它意味着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极高的动员效率和惊人的制造能力。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在两周内从零搭起一座方舱医院,只有中国能在几天内把口罩日产能翻几十倍。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做不到的奇迹。
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被绑定在了这条链条的中低端部分。技术我们没主导,设计我们不掌握,品牌我们缺乏,专利我们少,定价权我们基本没有。 我们用辛劳和汗水,换来的是别人货架上的“Made in China”标签,以及极低的利润分成。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GDP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只有全球60多名;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普通人却依然为房子、教育、医疗疲于奔命。
再说直白点,不是中国政府不想让你富,而是你所在的位置、承担的角色、以及全球产业链上游对你紧紧的压制——决定了你只能挣这点钱。
所以,每当中国试图往上走一走——搞芯片、搞高端制造、做自主品牌,美国就来了,打压、围堵、限制,不遗余力。因为在这个“丛林”里,没有哪个头部玩家愿意让你抢他的饭碗。就像我前面那一篇阅读量极低的文章所述,因为富人的最大资本就是穷人,而我们目前就是这个穷人。
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现实:公平、自由、平等,只是全球叙事的一部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你有没有议价权。
日韩能上去,为何中国不行?
很多人总拿日韩的“逆袭”神话说事儿:你看,人家几十年从战败国、一穷二白,一路搞到了高端制造、高科技出口强国,老百姓生活富裕、教育先进、社会稳定。那中国为什么不行?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角度展开。
1. 体量不同,路径不同
日韩的成功确实值得学习,但中国不是韩国、日本,不是“小而美”的经济体。
日本巅峰时总人口才1亿多,韩国不到6000万,搞点高附加值产业、教育精英、打造几个龙头企业,再搭上美国市场的快车,一小撮人富起来不难。
而中国呢?14亿人,一个浙江省的人口就快赶上韩国全国了。我们要把几亿人一起“上楼”,那难度、资源压力、社会协调、国际阻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日韩可以靠外贸拉动全体经济,中国只能靠内循环托底,同时外贸、内需、技术攻关、金融稳定,一肩挑四五样,还要防住别人泼你冷水、绊你脚。
你要带一个班的学生进重点,和带一个年级的学生进重点,教育方式能一样吗?
2. 政治庇护与国际形势
日韩崛起的背后,不是纯靠自己闯出来的。从冷战开始,美国为了围堵苏联,在东亚打造反共“样板间”:日本是头号亲儿子,韩国是重要盟友。
所以给了什么?市场准入、技术转让、资本扶持,甚至默许搞些贸易顺差。
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日本搞半导体垄断,让韩国崛起电子制造业。只要你别搞事,别和苏联好,老美愿意喂你吃点肉。
另外,即便是亲儿子,美国也曾主导了影响日本三十年的广场协议。那么现在中国再想有日韩的优待?可能吗?
你搞芯片,美国就卡你EUV光刻机; 你搞电动车,他搞《通胀削减法案》把你拒之门外; 你想走出去,他在海外带头唱衰; 你出海搞“一带一路”,他说你是“债务陷阱”。
同样是全球化的舞台,日韩演的是扶植剧,中国演的是封杀剧。
3. 社会心理与发展预期
日韩当年是从“底层”走到“中层”,国民信心和幸福感是逐步拉满的。而中国这几十年,高速发展后,社会焦虑反而在上升。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从贫困中跨越式进步,短时间完成了“物质翻身”,但精神预期跟不上、社会分配拉不开、阶层上升不畅,让很多人觉得“好像已经发展了,但我怎么还是过得这么辛苦”。
换句话说,日韩是“慢慢上去的”,老百姓一路体验到“变好”;中国是“跳上去的”,一跃到中等收入陷阱边缘,后面怎么爬? “看不到梯子”。
全球化是公平的?醒醒吧!
很多人还沉浸在“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童话里,觉得只要中国企业够拼,工人够辛苦,科研够努力,就一定能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尊重和地位。
现实呢?你拼命向上,他们在上面铺铁盖板。
1. 全球产业链,是“设计”出来的等级制
别再幻想全球化是“市场自发分工”了,真正的大国是怎么操作的?
他们搞“全球价值链”不是让你平等进入,而是精心设计了 “头部-中部-底层”结构 :
头部在欧美,掌握定价权、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
中部在日韩德,控制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工业标准。
底层在发展中国家,做加工组装、低附加值劳动,高耗能高污染。
你中国再大、再卷,如果停留在底层——哪怕做得全球第一,也不过是“代工皇帝”,始终要被上游卡脖子、被下游压价格。
想跳出去?呵呵,那些“自由”的人权卡、环保卡、安全卡、知识产权卡、数据主权卡,一张接一张抽你嘴巴。
这不是说你发愤图强就能翻身的局面,本来就是剧本写好、角色分配、道具随时更新的舞台剧。简单点说,如果所有人都冲向金字塔尖,那么底层的工作谁来做,所以谁第一个不答应?那就是已经在塔尖的人!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2. 谁制定规则,谁就有优先权
国际贸易体系,谁写的规则?美国主导。
WTO虽名义上中立,但本质上只是当年西方制定的“文明俱乐部准入门槛”。
只要你按他们的规则玩,他们愿意看你跑腿打工; 但你真想抢饭吃,立马“改规则”:
华为做出5G?美国拉联盟排斥它,不准用。
中兴要做芯片?一句禁令,生死立判。
电动车、电池、光伏做强了?直接说你“倾销”“补贴”,征重税。
你只要想超出预设脚本,他们就给你限流、封号、打标签,根本不给你“成为同行”的机会。
3. 利益从不平等,理想只是废纸
他们嘴上说“共赢”,实际上是“你赢得越多,我就更警惕”。
中国现在被全球孤立了吗?并没有。只是赢得太快、长得太猛、爬得太高,但你从“世界工厂”往“世界引擎”转变,这就打破了剧本的平衡感。
西方不是怕你富,他们是怕你不再低贱地穷。
所以说,全球化不是坏东西,但要认清本质:
全球化是“头部国家的资本出海+中下游国家的劳动力合作”,是利益分配,不是乌托邦互助会。
认清现实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当你意识到这是一场注定剧本不公的比赛,就会明白:我们必须一边演戏,一边重写剧本。
中国人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局面。回望几十年历史,中国从“做袜子的”变成“做手机的”,从给别人拧螺丝的,慢慢也学会了造机器。虽然还不够强大,但那股子“你压不死我”的劲儿,从没少过。
1. 一方面要“玩游戏”,一方面要“造游戏”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两条腿走路”:
一边要继续在旧规则下活下去,咬牙搞制造、跑订单、稳工厂,别轻易掉队;
一边要悄悄布局新的增长点,比如芯片、AI、大飞机、新能源、国产工业软件……这些是未来几十年的新战场。
这并不轻松。不是你发个PPT说“我们也搞芯片”就能逆袭的,尤其是未来可能的技术封锁下。它可能是五年亏损、十年看不到希望、二十年才能站稳,但你不走这条路,永远只能干“低端劳力密集型”的活。
2. 国家层面在做什么?
你可能不信,但这些年中国其实在拼命“往上爬”。
投钱砸科研,动辄几百亿基金;
拉高校、国企、民企一起做“产学研联动”;
政策不再鼓励房地产,而是开始扶持硬科技;
大量高学历青年,正在涌入半导体、算力、工业互联网这些硬骨头行业。
但问题是:一头人口14亿的大象,要调头,注定比日韩这样的羚羊慢得多。
所以才会出现一种表象:我们已经比从前富了,但人们的感受反而越来越累。
因为我们正在“爬坡换挡”,发动机还没完全切换上来,惯性还在拽着老路走,很多人就卡在这个裂缝里。
3. 个人该怎么认清现实?
有些人看完这些会觉得沮丧,仿佛全世界都跟我们作对。
其实不必。
你真正要做的,是明白:
中国不能指望别人分蛋糕给我们,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方式,把那把刀握住。
在全球产业链里,有人生来在楼上,有人只能拼命爬楼梯。我们是后者,但别忘了,咱这栋楼是自己搭的,从地基到十几层,没有别人帮忙。
你以为中国在世界只是“低端一环”?别忘了,这个“低端一环”,支撑了无数人就业、让中国稳住发展基本盘——这不是低贱,这是能力。
而普通人在这个时候尤其要冷静,千万不要因为如今的困难而盲目的反智,有些博流量的人宣扬读书无用论,其实越是这个时候,相信看到这里的朋友都知道唯有科技突破才能翻身,而首要的就是学习、创新,厚重的学识基础、丰富的语言能力、有着全球的视野,才能在未来更困难的情况下有一席之地!
身在中国,认清位置,活出自己的韧性
是的,我们不像美西方那样能轻易“全民财富”,但也别低估这个国家的集体意志和学习能力。
我们走得慢,但从不原地踏步。
我们还没走到头,但也早已不再是起点。
你我都生活在一个正在转型的中国,它可能不完美,但它在尝试。
认清残酷现实,不是为了躺平,而是为了不再幻想救世主,从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中美贸易战只是揭开了一个真相: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正的公平,但中国人从不靠公平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