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央视《对话》讨论助农,钟睒睒想要如何升级农业?

500

前不久,高层去云南考察说了这样一句话:“云南咖啡是代表着中国的。”这让当地咖啡产业备受鼓舞。

云南咖啡产量占全国98%以上,产品远销荷兰、德国、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块金疙瘩。

不过,相比于云南的咖啡,云南的茶却没有那么好的产业基础。

作为中国最早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云南的茶树自古就是“天栽地长的礼物”,尤其是“冰岛”普洱,好的品种比黄金还贵。

然而在现代商业浪潮中,广大的云南茶农陷入了“抱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

原因是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导致茶叶卖不出价,直播电商的压价更让农民雪上加霜。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2024年,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在云南捐了5座现代化茶厂,并亲自带着一套“向上卷”的产业模式,杀入了云南。

对此,央视《对话》栏目再一次采访到了这位特别爱和农民打交道的企业家,一年之内三上《对话》,钟睒睒这次讲了什么?

500

提到云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漫山林立的普洱古茶树。

根据《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2024)》,全国古茶树共有5624.26万株,其中云南就占到了5494.67万株。

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产咖啡的好地方,更是产茶的好地方。

但有好茶,并不意味着茶农就能赚钱。

在景东县安定镇的无量山的茶园,南诏贡茶的非遗传承人刘虎回忆起过去:“老百姓抱着金饭碗出去要饭。”

500

当地的茶农大多数都是小农作业,采茶全凭手感,炒茶全看经验,各家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这就导致茶贩子过来收茶,都拼命压价,一亩茶田,农民辛苦一个季度,也只能赚两三千块钱。

景东是曾经是的国家级贫困县,30万人口中有17.6万都是茶农,大多数人都是靠天吃饭。

直到钟睒睒到来后,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500

2011年,农夫山泉推出东方树叶,主打“0糖、0卡、0脂、0香精、0防腐剂”,和现泡茶一样的口感。

刚开始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重视,但随着中国人健康理念的变化,东方树叶从2019年开始爆火,逐渐成为农夫山泉的拳头产品,也引起了市场众多对手的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钟睒睒也在思考,随着市场的扩大,怎么发掘更好的茶产地。

带着疑问,他来到了云南,见到这里的夏茶甚至比江南地区的春茶品质还好。

但当地茶农的种植方式非常原始,而且茶农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

500

于是他在心中酝酿起了一个计划:要把“赣南脐橙模式”,复制到云南。

所谓“赣南脐橙模式”,就是他在赣南地区投入重金设厂,以高出当地20%以上的收购价,来收购脐橙,同时每年都派出技术团队,帮助赣南农民现代化种植。

经过10多年深耕,很多赣南的橙农的年收入都来到了10多万以上。

而这一次,钟睒睒在云南,玩了一把更大的。

和赣南的故事一样,钟睒睒上来就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达标鲜叶。

当地的农民也很实诚:“价格少的话,肯定不会用肥,什么肥都不用。”

但农夫山泉提高收购价后,他们就用起了有机肥,想着每个季度都能多卖一点。

500

而钟睒睒也很地道,无论什么茶,只要符合标准,农夫山泉全都要,相比市场上第二位的竞品,农夫山泉给到了三倍的价格,让压价的茶贩子红红脸,出出汗。

去年,景东夏秋茶的市场收购价是2.8元一斤的鲜叶,而农夫山泉给到的收购价为4元,这就可以让一个茶厂的茶农多赚400多万元。

此外,钟睒睒也是花费数亿,在云南建了5座加工厂,引进全自动化的机器,将茶叶加工流程全部工业化。

为什么要这样做。

钟晱晱的思路是,只有溢价收购,才能让这些农民有思路上的改变——农民为获得更高收益,会主动提升茶叶品质,科学种茶,打破过去的认知误区。

通过收购标准的控制,就能将传统的茶农变成工业化体系中的一员,和农民一起进行田间管理,生物防治,从而解决传统茶企“收好茶靠运气”的痛点。

更重要的是,农民不再为销路发愁了。

和赣南脐橙模式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农夫山泉投资的厂,不要回报,全部都捐给当地。

而且不仅仅捐厂捐设备,每个厂还派了十多个技术员工,负责教会当地的农民怎么操作,怎么生产,直到学会为止。

500500

从经济的角度讲,农夫山泉的这笔买卖是亏的。

因为茶叶哪里都能收,为什么偏偏抬价收,还要花心思教茶农怎么现代化的种茶、炒茶?

这个疑问,央视《对话》栏目的主持人也有。

这是《对话》栏目第三次专访钟睒睒,每一次钟睒睒都是和主持人谈怎么搞好农业。

这次主持人也是表达了心中的疑惑:

“为什么愿意做这么费时费力的一件事,原本你其实可以捐一笔钱给当地,让他们来发展茶叶产业,但是现在你要捐机器,你要把人派过来,去和农民相处、辅导他们。”

钟睒睒的回答是:自己曾经往农村捐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每一次的捐赠都没有到节骨眼,钱是下去了,钱也花了不少,但实际上帮不上,因为产业没起来。

所以,这一次助农,钟睒睒专门组织了一个基金会,让捐赠过程全部透明化,同时面向全国招标,在这里设厂。

500

谈到云南的茶产业,钟睒睒有些遗憾:过去几十年,很多人都把云南的茶当成了劳力士,追求易武、冰岛这样的高端。

但是这些产品市场很小,大部分茶农就是种普通的茶叶,市场也是需要普通的茶叶。

此外,农民的茶叶卖不上价格,就是因为这里的农业没有标准,没有商标。

500

实际上云南的茶叶禀赋是很好的,但本地的农民,由于缺乏教育和知识,没有树立起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意识。

所以,农夫山泉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鱼”就是现实的提价收购,“渔”就是建设加工厂,引进全套先进生产线,辅导茶农机械化采摘茶叶,改变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观念。

钟晱睒此前在《对话》节目中提到,电商助农,不过是帮助农民卖货,而且利润的大头都被主播、商家拿走了,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不是一个长久之计,钟睒睒年轻的时候,就在浙江日报农业部当记者,跑了十几年的田间地头,他深知农民最需要什么。

在3月底的茶厂捐赠仪式上,钟睒睒特别提到,“我们希望我们这棵树在景东有一个根。”

500

在商业文明中,平面型的企业只是单纯收割,只有建立垂直型的企业,才能培育商业的丛林。

钟睒睒希望农夫山泉成为一家垂直型的企业,扎根在田地里,从农民到消费者,要让产业链上的参与方共赢。

茶农茶叶的质量提高了,有了工业化的运转体系,就能形成一个产业。

“这也是我们捐建工厂的意义,农民增收、地方GDP增收,平等、互利的方式也是商业文明给农民和农村带来的变化。”

区别于传统快消企业的横向扩张,农夫山泉选择的路径是纵向穿透产业链。

从赣南脐橙到云南普洱,通过“溢价+标准+建厂”模式,引入现代化农业,用这种“义利共生”的商业模式,让农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云南,是农夫山泉“农业向上卷”的一块试验田。

500500

2002年的答记者问,朱总理曾说,自己最头痛的事,就是怎么增加农民的收入。

“八亿农民,他们的收入提高得不快,个别地方还有下降……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靠农业种植或者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中国现在的粮食已经供过于求,农产品越来越多,种什么什么多。价格上不去,农民的收入也就增加不起来。”

怎么破局?

根本的途径就是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500

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茶叶畅销全世界,是清政府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

但后来英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种植,反而让全世界觉得红茶是英国发明的,且误认为,英国的袋泡茶就是喝茶叶的方式。

其实,英国因为过度追求机械化,去掉了茶杆,导致茶叶喝起来没有回甘,反而摧毁了中国茶的本韵,是对茶文化的蹂躏。

还有很多外国人不知道茶叶发源地在哪儿,甚至误以为茶叶是日本的、印度的。

在国际市场,日本的绿茶每公斤可以卖到接近30美金,但如果是来自中国的,可能还不到5美金。

面对央视镜头,钟睒睒犀利指出中国茶业的困境:和日本相比,中国基本上要差四十年到五十年!

因为日本已经从采摘、收购、加工、到各种各样的茶制品,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日本人送出去的绿茶,是我们十倍的价格,我们送出去的绿茶,批次之间差太多了。”

500

所以,农夫山泉需要站出来,从点滴、基础做起,“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在钟晱睒看来,茶产业是一篇大文章。

云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源地,所以农夫山泉需要传承这样的文化,改写中国茶现代传播,使之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而农夫山泉的行动就是,把“钥匙”交给云南,从带动云南茶民致富,多收三五斗开始,然后通过工业化,标准化,来构筑产业的安全垫,解决“要饭式增长”的困境。

但钟晱晱也坦承:“这个责任我个人是扛不起来的,但是我希望,未来大家如果一起努力,就能让茶在那个最顶尖的位置上。”

500

站在无量山顶眺望,澜沧江两岸延绵数十公里的茶园宛如绿色绸带。

主持人追问钟睒睒:“看完了水,又在看茶。七十岁的您下一个目标是看什么呢?”

钟睒睒眼角的褶皱里透出茶农般的执拗:

“这个茶有的看,看不完。”

从水源地到茶源地,中国农业现代化漫长的山道上,这位“老茶农”还在攀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