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云的平台生态,看见企业的数智化真实密码

 

500

 

基于平台生态的模式,华为云将千行百业的无数企业/产业转型的数智化需求转化为如今可视、可见、可满足的产品技术需求,传导到优质供给侧,进而助力企业和中国产业实现真正的数智化跃迁。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全面的架构创新、中国首个正式商用的大规模算力基座……2025年4月10日,华为云生态大会上,一个名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的技术被正式放到台前。

AI普惠化,又向前迈了一步。

技术狂欢的浪潮里,一个清晰的感知是如今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所有人的进化共识。从互联网巨头到初创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都在以近乎狂奔的姿态奔赴这场热潮。

但在技术狂欢硬币的另一面,如今真实的AI落地水温到底是怎样的?

一组来自Gartner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只有8%的国内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部署在生产环境中。同样一组来自埃森哲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将生成式AI视为机遇的中国企业(90%)比例比全球(77%)高20%,但在具体的流程效果上,其当下的利用效益只有全球样本的63%和83%。

一些“落差”也更发生在服务商侧。据IT桔子统计,在目前国内34家AI服务商上市公司中,有19家在2024年上半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超过60亿元。

更真实的一个表述是,在技术狂欢的背后,在中国的产业环境里,真实的AI落地仍存在“失焦”和“割裂”——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AI转型服务和模型,优质的AI服务商在“业务半径”范围里无法完全地服务好企业。

这些问题如今正在被越发频繁的放到台面上。即2025年,对企业而言,真正能实现数智化转型的通路到底在哪?以及对优质服务商而言,如何才能保持自身良币的模型,把对技术和产品的投入转化为真正的市场正反馈?

AI加速落地的当下,这些问题需要更清晰的答案。

一、数智化转型的“黑洞效应”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黑洞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天体运动中信息传递的扭曲和不对等。

这也正是如今数智化市场的供需现状。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目前,仅有25%的AI试点项目能够规模化推广、60%的企业在AI项目中技术与实际场景需求脱节。

这种脱节的具体表现是,在需求侧,企业无法精准表达需求,导致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商;在供给侧,服务商也面临“精准用户缺失”与“销售渠道有限”的双重挑战。

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在发生。一些企业为规避AI选型错误风险采取"宁可不用不错用"的保守策略;在服务商侧,不少大模型服务商、Agent服务商等为争夺有限订单,不得不陷入价格战泥潭。

解决方案在哪?从过往不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对于需求和供给的野蛮乱序,平台生态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答案。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I数智化落地面临多重挑战,即需求侧因企业行业、规模差异导致隐性需求难以精准识别;供给侧则因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需建立筛选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根本而言,平台生态需深度理解AI落地全链条,既需对需求端进行颗粒化拆解,更要深入认知技术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方能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二、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模型,

应该是怎样的?

那么,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模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要想基于平台生态的模式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需直面其背后更深层的矛盾。

即从底层来看,企业之所以无法精准表达需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存在"语义鸿沟";而技术服务商之所以“卖不好”产品,根本原因在于从传统IT系统向AI驱动的业务重构,复杂度直线上升,需求涉及多维度的组合优化。

显然,这不再是一个单点考核,而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些能看到的市场情况是,不少被提出的“主流解决方案”是服务商通过彼此集成不同技术模块来满足企业需求,但这种"集成式交付"往往会因协议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失败。

这些也恰都是一个良性平台生态应该考虑的问题。即平台方需具备对AI等数智化需求的原子化拆解能力、对服务商核心优势的深度认知,以及跨服务集成能力;具体到产品层面,应提供基础组件库(如数据库、安全防护、智能服务)和需求模块化拆解工具,构建跨行业适配机制;生态层面需建立服务商与企业间的价值循环体系,实现共生共赢。

也可以说,如果想要完成这个数智化“黑洞”的贯通,其需要的是一个能深刻理解AI全产业模型的底层构建方——从需求到供应,从前沿技术到分子拆解,甚至从伙伴激励到线下服务体系等。

三、在华为云,

看见平台生态的样本实践

实际上,华为云提供的恰是这样一个答案。

首先,以华为云商店为例,其如今通过智能化服务和模块化设计,构建了覆盖"查找—购买—部署—管理—支持"的B2B一站式解决方案闭环,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完成从模糊需求到可执行路径的转化难题。

一个数据是,如今华为云商店应用数量已超1.2万,覆盖全球170+国家和地区。

更具体来看,一些特殊的平台设计也驱动着对不同企业需求的满足,比如其智能化导购系统支持"搜/荐/比/试/询"全流程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筛选商品;再比如商品部署模式支持企业以SaaS化订阅、容器化部署、API调用等不同组合接入使用。

此外,从服务体系来看,华为云商店提供全球化的专业服务网络,覆盖170+国家和地区,并实现7×24小时服务响应,从技术选型到售后支持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障。

不仅在需求侧,华为云给出的平台生态答卷也更在技术服务商侧。

据了解,面向服务商,如今华为云提供了11种应用上架方式和结构化商品配置页面,配合行业标签体系,帮助其精准触达目标客户;同时,基于其创新的"组合销售"能力,可以支持跨场景、跨伙伴的商品打包销售,进而有效满足行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使合作伙伴获得更高销售分成。

2024年,华为云生态“朋友圈”持续扩容,伙伴数量超4.5万;开发者作为华为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已经超1200万;销售业绩也愈发亮眼,其中年业绩超百万的销售伙伴达400家,超千万的达150家。这恰对应了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所说的那句:“生态是广袤的沃土,只有生态伙伴的成长和成功,才有生态系统的枝繁叶茂。”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和技术加持之外,更被看见的还有华为云面向伙伴的强劲生态体系——“GoCloud”和“GrowCloud”。前者助力伙伴提升能力和拓展服务边界并实现增长,并共同为客户提供了全栈技术支持与场景化联合方案;后者则强化了伙伴间市场协同与销售联动,促进资源互补与深度共赢。

这些从平台到政策的模式,也恰可以看作,华为云为生态伙伴构建的是一个渠道加持、技术扶持、彼此共赢的新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成熟的生态伙伴体系之上,对应的是对更多复杂企业数智化需求的满足和适配。

实际上,这些对从需求到服务能力的拆解,也更对应着华为云自身对于AI数智化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技术沉淀。

比如这次华为云2025生态大会中,吸引市场目光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技术,其具备的“高密、高速、高效”特点,使得昇腾云算力底座搭载的CloudMatrix架构实现了从服务器级到矩阵级的资源供给模式突破。

这种技术势能与生态资源的协同创新,也恰在构成着华为云如今展现出来的新“AI基建者”角色:通过深度融合鲲鹏、昇腾、鸿蒙等根技术能力,华为云构建了以超大规模算力为地基、模块化技术组件为砖石的开发者生态矩阵。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华为云将千行百业的无数企业/产业转型的数智化需求转化为如今可视、可见、可满足的产品技术需求,传导到优质供给侧,进而助力企业和中国产业实现真正的数智化跃迁。

这是华为云的价值,也更是如今一个良性的数智化平台生态正在交出的一张新答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