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大的问题是,人力资源水平差距过大
【本文来自《苹果印度一年组装了220亿美元的iPhone,为什么不解决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个人感觉,印度最大的问题是,人力资源水平差距过大。
印度还是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研发和设计人员。婆罗门高知的技术水平,不敢说超过东大、美国的顶尖水准,但碾压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问题不大。有些方面可能不输欧洲和日韩。
但这仅限于个别精英阶层。
现实是,制造业不是养盆栽,不能指望工程师挖个坑埋点土,浇水施肥,然后从土里长出电路板、结出平板手机和飞机大炮。实体经济必须有产业工人制造出的实物产品来支撑。
然而在印度,在婆罗门脚下,是占人口大多数却被精英看不起的达利特贱民。
这些精英眼中的“不可接触者”,本来应该接受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学习一些实用技能,然后成为可以看懂图纸、能够消化技术要求的产业工人。
可现在这些人,空有一身力气,实际的动手能力远不能和东大的产业工人相比。这也就造成,印度所有的产品,纸面上的性能数据都很亮眼,现实质量却很感人。研发团队的梦里,各种好东西、先进的玩意都应该招呼上。但实物产品那感人的不合格率,不得不把这些精英拉回现实。
而成熟产业工人的缺乏,又会反向造成印度的研发、设计人员逐渐脱离现实。制造业、工程业中,相当多的技术要求都是现实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产业工人的缺失,必然会造成整个产业链上,所有中高层管理者工程经验缺失。说白了,可能技术人员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到底能不能造出来,又该如何造出来。
所以,为什么印度的火箭可以(勉勉强强)飞上天,因为航天虽然是尖端科技,但还不算劳动密集型产业。婆罗门精英靠他们自己,可以完成火箭的设计制造。但对他们而言,组建一套合格的流水线,比组装火箭要难。反过来,产业工人的缺失,普通人收入水平的低下,就会导致城市人口平均素质,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无法提高。这也就导致,精英阶层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研发什么,设计什么,不知道先进生产力到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所以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印度人,动不动胡言乱语。因为他们已经在“知识荒漠”中,迷失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