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在政治大学交换的最大收获

500

二零二三·兔年春节

时间飞逝,转眼在台交流学习的生活已经结束了,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看到小树林中的树木在风中瑟瑟发抖,我还没有适应这从夏秋直接转冬的变化。但是心里确实意识到,半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日子并非不着痕迹,故在这匆匆而逝的光阴里,确也留下一些东西,这些或显或隐,都会成为影响未来的某些因素。这篇文章是2018年写就,我是17年秋季学期赴台交流,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最近翻开那时的文件夹看看,还是很有感触。

01.

500

以书会友

在政大因为考虑到学分的转换,我没有贸然选择许多课程,只选择修习三门,再加上两门的旁听课,这是每周必须去的,还有一些不定期的讲座,或者是经由别的同学推荐的一些有趣的课程也会加以调整,慢慢纳入我的规划之中。我修习的三门课分别是:欧洲文化史、中国佛学史以及哲学神学,老师们讲课也各有特点,有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比较活泼生动的,有结合实践禅修带我们切身体会的,还有十分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的,在这些课程上,我试着去接近小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总是把问题扩大化,潜心在一个问题上游走的时候也会发觉其实内部也会有很多把握不了之处。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只有真正的学术大家才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自己现在这样的知识积累还远远不够。

因为政治大学是比较偏向于人文社科类的大学,所以经常有一些学术交流的会议或者是有关文化的讲座,印象较深刻的是在十月底的“文与道:汉语世界的文化与诠释”论坛会,一共进行了两天,听一些老师们和研究生学 长姐们进行学术汇报和讨论,真是一场视觉与听觉上的饕餮盛宴,其他类似的讲座活动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举。

此外,我在政大交流期间还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大学的一位学姐主持的读书会活动,我们每周都会  进行一次聚会,各自带一本书,然后彼此分享,在整个学期内,我大致参加了十次左右,每次都觉得大有裨益,并且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也希望能够回校继续开展,更希望能够不拘学院,不拘专业,特别是如果参加的人隶属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话,一起交流探讨经常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500

艺文与活动

02.

500

艺文就是艺术与文化的合称,在台湾这样的活动很多,以大学为主力军,大学内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影视放送、映后讨论等等的,这些活动校外人士提前报名也可参加。在政治大学半山腰有一栋“艺文中心 ”的大楼,四楼有博雅书院,在博雅书院也会不定期地开展读书讨论与分享,之前在这里曾经参加了一个有关同性恋议题的分享会, 迈进四楼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一个盛放宣传册的小栈,而且更新的周期都很短,基本上一周就会彻底“大换 血”了。

艺文中心也是一些活动的中心,比如说一些电影的 放送,还有像是“北印乐宴”这样的表演性艺术也在这里举行。此外,政治大学每学期还会邀请一位驻校艺术家,我在政治大学交换的时候 驻校艺术家是王小棣老师,之后她还开展了工作坊,在学期末的时候 进行开放式参观,之前十 月上旬的时候还有小棣老师的 作品展示,观看了她导演的《魔法阿妈》,这是一部关于中元节的故事:豆豆的爸爸因为出车祸,所以妈妈将其安置在乡下的外婆家, 刚开始豆豆觉得外婆很可怕,不愿意亲近她,之后在一些相处过程中,才发现外婆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而且也十分疼爱她这个外孙,但是外婆其实也是有一种灵力的,可以将恶灵收服,但是豆豆不知道这些, 且不小心放出了恶灵,导致最后的一场大战,故事的最后豆豆终于理解了外婆,并且爱上了每个假期去外婆家的生活。此外,展示的内容还包括老师的创作手稿等等,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一位导演的工作日常。

在政治大学除了上面提到的艺术活动之外,其他值得一提的就是和我们其他大学在大一入学初期不久后举行的百团大战了,在九月的时候有幸见识到政大百团大战的场景,社团的种类之丰富,形式之活泼都使我为之惊叹不已,其中包括:学术性社团、自治性学会、服务性社团、体适能社团、联谊性社团以及艺术性社团等,我参加了一个彩虹美术社,发现那边的社团活动其实是有老师从旁协助的,还会有一些讲解和课程安排,我觉得老师参与社团的安排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可能性加以考虑。

在政大,其他的活动比较著名的就是十一月的包种茶节和十二月的文化杯合唱比赛以及马拉松活动。包种谐音“包中”,有考试顺利这样好彩头的吉祥寓意在其中,所以在包种茶节的时候学校会开放校园与一些专业的介绍,开放给高中三年级的同学来参观,使他们大致对未来的方向和专业有所了解、提前规划;文化杯的合唱比赛也是非常著名和盛大的校园活动,在秋季学期开始之后就有筹备和练习,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份,而且是各个学院的比拼,因此参加的同学也都会为自己学院的荣誉而拼尽全力;校园马拉松则是一场校友、学生、老师们多人参加与比拼的盛会,分为跑马和走马,届时校长也会亲自致开幕词,上千人一起沿着政大校园跑起来的声势也是极其浩大,许多校友也会借此机会重回政大,感受校园的氛围,整个活动弥漫着温馨的感觉。

500

03.

500

美景兼美食

因为交流的这个学期课业比较轻松,一来,台湾省比较小,从最北到最南也至多只消花费九个小时,二来,虽然土地面积狭小,但是这块土地上的风俗人情、文化艺术却是不容小觑的,所以我也决定利用交换学习的半年时间来感受这块土地别样的风味。台北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那高耸入云的101大楼了,也正是因为这样,101几乎成为了台北的标志,其楼身形象酷似竹,有着“节节高”的寓意,也包涵了竹子的虚心等品质的象征意味,在大楼上俯瞰台北的夜景,简直一览无余,且有一种登高处望远的大胸襟,当然,在台北可以欣赏夜景的并不只有101 大楼,乘坐猫空的缆车、登上象山顶端、在文化大学的后山都是不错的选择,更为美丽的是跨年夜的101焰火,千姿百态,缤纷多彩,十分博人眼球。在台北还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当时为了保护北京故宫的文物,人们将大批珍重的书画和宝物都运往台北,我还有幸看到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一些珍贵的青铜器瓷器等。当然动物园、 猫空、台湾大学以及名人故居也都是很值得一去之处。在台北也看得见海景,沿着淡水—野柳线,就可以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也可以路过金包里街去尝尝那里的鸭肉,或是路经邓丽君墓园去怀古凭吊一番。

从西边出发就是台中、台南和高雄这条路线了,高雄和台北是比较发达的城市,遍布灯光、高楼,相比之下,台中和台南就显得有些自然和古朴了,但是台中和台南地区尤其是台南地区的原住民是比较多的,像是在日月潭附近的邵族等,而且台中与台南也有很多的外国人口,多半是印度尼西亚或者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人,他们在街道里做着自己家乡的食物,把那些陌生的味道带入。在台中有很多当时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建筑等东西,透过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去回顾和了解当时那一段离我们已经稍稍远去的历史, 更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在的台湾,台中的太阳饼很是出名,可以从太阳饼中看出整个台中的一个经历,可 谓是以小见大了。在台南最为瞩目的就是那一列列的机车了,台南的交通不是很发达,因此基本上人人都会骑机车来往,便利又帅气。在台南的保安地区有一个非常大的博物馆,即奇美博物馆,博物馆中的藏品十分丰富,有兵器区、乐器区、绘画区、雕塑区等等,博物馆本身是巴洛克式的建筑,也是十分精美,围绕着博物馆的是一座巨大的花园,有很多的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塑,很有希腊时期的感觉。

东边主要就是花东一线(花莲—台东),可以沿着山线参观,也可以顺着海线参观。花莲有美丽的太鲁阁公园,还可以亲自走砂卡礑步道来感受,但是因为地震频发, 害怕巨石滚落伤害到游客和当地居民,这里的步道经常也是封闭的,在花莲的七星潭看日出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在七星潭周围订了民宿,第二日特意早起去看日出,深深被震撼到了,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曾经学过的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而台东比较便利的就是可以就近坐船直接到周围的绿岛或者兰屿,感受一下岛屿的魅力,台东还有沿海一线的三仙台、小野柳、加路兰等值得一看的景点。

500

500

遇见他人和自我

04.

500

交换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对于不同的学习氛围、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感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交流”,正如交流生这个名字所蕴含的意思一样,我们交换还应与当地人、与政大同学还有老师以及同为交流生的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进行交流,扩大自己的视野,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定位。

我在政大参加了彩虹美术社还有体位控制班等一些活动,  认识了很多当地人,也会向他/她们了解一些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或者是兴趣爱好这种比较个人层面的信息,在旁听日语课的时候也结识了一位固定的学习搭档,还有学校安排的一位学伴,我们也会时不时见面和聊天,这些联系直到交换生涯结束仍然还保持着。我记得距离回家倒数第一天的时候,我在食堂吃饭,但是却忘记将自己特意购买的凤梨酥落在了食堂,再去寻找的时候已经过了三个钟头,而且久寻不到,后来才知道是保洁阿姨帮我收起来了,而且在我焦急的那段时间,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们都很耐心地陪着我等待,安慰我,得知我是交换生并且第二天就要离开台 北时,有一位炒泡面的小哥哥还送了我几袋泡面。

这些遇见的人与事都在悄悄地改变着我,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内向和自卑的人,不敢和别人多交流,但是慢慢的,我觉得自己也在改变,我开始变得稍微勇敢一点,开始为自己伸张恰当的权利,也开始学着成为内心的自己,而非别人眼中的一个不真实的人,我在靠近自己的路途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成为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这是这次交流生活带给我最大的改变。

500

(作者:王敏)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