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血拼六代战机,谁能主宰未来天空?解放军走对了关键一步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炮口风暴
近期,印度《欧亚时报》刊发了一篇印度空军前副参谋长阿尼尔·科斯拉元帅的文章。阿尼尔·科斯拉在文章中指出,随着美空军六代机F-47的问世,外加美海军下一代舰载机的即将亮相。那么对于作为劲敌的中国来讲,能否将其成功探测且准确截杀,就会变得至关重要。只不过,身处井底的阿尼尔·科斯拉对此并没有给出答案。
综合各方面信息,中国必然有能力化解掉来自美国海空军六代机的威胁。从防御的角度看,六代机的全频、全向隐身能力与五代机相比,将至少提升一个数量级,因此会大幅增加预警和跟踪雷达的探测和稳定跟踪难度。六代机与“忠诚僚机”集群压制地面防空系统,将显著增加地面雷达跟踪识别,威胁判断以及火力分配决策等作战活动的难度、饱和压制堵塞地面防空系统的火力通道。
六代机携带高超声速武器实施穿透式打击,对防空系统的生存、机动以及防御拦截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面对六代机的快速发展,预警和跟踪雷达、地面防空系统等又该如何发展,已经成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重点之一。
对于防空作战,探测识别及稳定跟踪已成为更高的优先级。公开资料显示,在1999年B-2战略隐身轰炸机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打击隐身飞机就成为解放军“新三打三防”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自那时起,中国军工院所开始研制反隐身雷达,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代表装备包括中国电科某研究所开发的YLC-8系列机动式UHF反隐身防空警戒雷达、YLC-12型C波段中低空多功能雷达,以及部署在南海渚碧礁上的巨型反隐身雷达等。
YLC-8系列反隐身雷达,主要由YLC-8B与YLC-8E两个型号组成。YLC-8B不仅优化了对空中目标的早期预警功能,探测精度也有所提升,足够用于目标跟踪。而较低的UHF工作频率,也使其具备跟踪隐身飞机的能力,且能在较远距离上发现并跟踪雷达反射面积较小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其他近空间目标。
YLC-8E工作频率仍然保持不变,但YLC-8E通过使用新一代半导体技术,提升单通道搭设功率和先进的技术体制算法以此确保其拥有更为强大的反隐身能力。其次是YLC-8E的设备集成度高,这主要归功于其大量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和设计,运输单元少,因此在可靠性、可维修性、降低故障率等方面进步明显。
YLC-2E雷达虽然没有YLC-8E等雷达的频段反隐身优势,但其能量优势却更为明显。YLC-2E在相当于半个标准羽毛球场面积的雷达天线阵面上,可以布置数量庞大的大功率雷达T/R组件,经过优化设计结合极高的能量应用效率,便可以让雷达天线产生令人惊叹的能量。此外在硬件基础上,YLC-2E采用智能算法软件,能够对雷达探测目标进行最优化的调度,从而保证雷达可在广袤的天空中识别出微小的隐身目标。
渚碧礁上的那座巨型反隐身雷达的能力更强,那些林立的“树干”,是采用了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的反隐身天线阵列,叫做“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或者叫“超视距高频地波雷达“。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中国在反隐身雷达方面技术底蕴深厚,且对外宣传相当透明,其目的在于让威胁中国国家利益的对手相信解放军具备探测、跟踪隐身战机的能力,有能力阻止其接近我国本土或南海岛礁。
在此基础上,中国军工院所正在针对六代机进行新一代反隐身雷达的研究。由于目标的复合隐身特性和单一雷达反隐身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种反隐身技术探测隐身目标已是必然趋势。诸如超视距雷达在距离、方位上存在着分辨率较低的问题,超宽带雷达因功率较高易于被敌方发现等。
为了弥补单一雷达系统的功能不足,通常会将雷达与红外、光电等探测技术结合起来,以此组成综合反隐身的信息融合系统。例如成飞六代机搭载的巨型光电窗口,能够在不开启雷达的情况下,通过光电探测系统,精确探测数公里外的目标。能在不暴露雷达信号的情况下,依旧实现远距离目标侦测。随着六代机巨型光电窗口技术的突破,未来的空战将进入全新的时代。
很肯定地讲,不论是美国空军F-47也好,还是美国海军下一代舰载机也罢,中国发展一整套反隐身探测作战体系,会彻底使之无所遁形。中国成飞和沈飞六代机以及先进防空系统构建的隐身-预警-打击作战体系,可实现全空域多维作战能力。解放军走对了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