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线下艺术展,值得一看
今天是《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正式开展的第一天。
我预想过这次展览的阵仗或许会很大,但当我走到举办场地时,还是被挂满大半个校门的巨幅宣传画震撼到了。
作为《黑神话》的首次大规模线下展览,这次的艺术展选在了西湖边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包括负一层在内的上下四层,全都用来盛放600多件展品。
在入场领取的导览手册上,写着“本次展览希望在《黑神话》和观众之间建立一种交流”,这也是我一天逛下来的最大感受。
这种“交流”一方面体现在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上。展览正式开始前,在展厅入口的正前方就能看到着一座1:1还原的土地庙存档点,香炉里还插着一支未燃尽的线香;进入第一个展厅后,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座1.13:1(比游戏尺寸更大)的天命人雕像。
这样等比复刻的游戏角色、道具和场景,在整场展览中占了相当重的比例。
比如最后决定的游戏结局走向的金箍,就是用足斤足两的纯金打造;玩家一路收集的葫芦,也都按照故事设定中的材质尽可能还原了出来;还有伴随天命人一路打怪升级的棍子,也挂满了整整一面墙。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风起黄昏”主题展厅。上百平米的场地,都被布置成了黄风岭的地貌,一个1:1的无头说书人坐在石头上,旁边还摆着个小音响不断播放着“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的陕北说书调子。
而在这一幕场景的正对面,则赫然陈列着一个巨型的灵吉菩萨头颅。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才觉得这场展览似乎真的想让人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发生过”。用大比例模型构造出的拟真感,让玩家仿佛置身到游戏的场景中,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让玩家走进了游戏,也更近了一步。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整场展览的大部分展品都没有使用玻璃罩保护。据游戏科学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策展时内部也为此争论了很久,但最后为了更好的临场感还是这么做了。
特别是游戏中小西天场景的悬塑展品上(蓝田水陆庵的悬塑原型),他们还特意把原本高高挂在梁柱之间的塑像,拆分成小块等比复原了出来,并放到了观众能看清的位置。让游戏中那些雕梁画栋的场景,变成了字面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不用再隔着一层电脑屏幕。
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不止存在于游戏与玩家间,也出现在了参观者和《黑神话》的制作者之间。
现场除了出现在游戏中的物品,也有大量未能实际出现在游戏中的展品。
很多设定原画的展品旁,都会像设计课的学生作业一样,放上这张原画的参考图或设计过程。有的和最终实装到游戏中的相差无几,有的则明显经过了大幅修改。
铁扇公主的设定图
这一稿黄风岭和我们玩到的版本就有很大出入
在现场密密麻麻摆满了半个展厅的影神图中,还出现了两幅没有名字的神秘图画。据游戏科学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张影神图是最后没有用到游戏中的废案。
另一侧的原画展品里,也有三幅最终没能用到游戏中的废案,它们都是最后被遗憾砍掉的“狮驼城”。
一圈逛下来,整个游戏的诞生过程立刻清晰了不少,就像也跟着制作组一起经过了从定稿到砍废案的全过程。就连“夜生白露”章节(小西天)的定格动画制作过程,也通过现场视频和道具展示的方式,全部摆到了参观者眼前。
这些《黑神话》台前幕后的创作者们,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完成了和玩家的交流。
这场艺术展本身无疑能达成一种“开发者与玩家”之间的无声交流,而在现场,我也能感受到另一些不局限于“游戏”命题的情绪流动。
在展览的游戏试玩区,有不少受邀观众带着孩子在其中试玩游戏。这些家长小孩的组合大都是孩子站着玩,家长站在后边看,一边问着在孩子看来是常识的问题,一边指出路旁的一尊雕像是不是刚才在某个展厅看见过的。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还是在听工作人员介绍展品时,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开始向工作人员提问,我探过头去一看,一个写着“1818”的话筒正摆在工作人员面前。以报道杭州本地家长里短闻名的节目“1818黄金眼”,突然出现在眼前问着些关于游戏开发的问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恍惚感。整个展厅里,除了游戏玩家之外还有着大量或许不怎么了解游戏的观众。
据我的观察,他们有的是社会新闻的记者,有的是杭州某个职能部门的员工,有的是画家,但在这一刻却都在《黑神话》的展厅里听着这款游戏的开发历程。
在参观完所有展品后,回到美术馆大厅我才看到馆长、冯骥、杨奇为展览题写的前言。其中杨奇说的最短:艺理恒真,因时颂之。游戏艺术,登堂入室。
这里的登堂入室当然可以包括那些高大上的殊荣,比如展厅一侧《黑神话》满墙的奖杯,当天到场的众多杭州本地领导,以及前两天游戏科学刚刚以集体的形式入围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评选。
当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游戏齐聚一堂,都在把《黑神话》当做艺术讨论,也因为游戏产生了交集,也让游戏成为民生新闻也来报道的“家长里短”——这应该也是一种登堂入室吧。
艺理恒真,游戏也一直没变。但好在游戏、开发者和玩家们身处的环境已经慢慢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