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营销的“大跃进”欠下了多少安全债?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779字,阅读时间8分钟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高速公路电子屏上的警告标语上了热搜。“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高速开车仍需专注”“前方占道施工,关闭辅助驾驶”“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G50沪渝高速更是直接要求“停止使用智能驾驶”。
为什么会这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答案——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搭载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撞上施工路障,车辆爆燃致3个年轻的生命撒手人寰。
惨痛的悲剧不仅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神话”伪装,更将行业狂飙背后的技术短板、营销泡沫与监管漏洞暴露无遗。
当车企以“智驾平权”之名加速内卷时,这场事故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的深刻矛盾——在技术创新尚未跨越“生命至上”的价值底线,我们是否正陷入“信任陷阱”,为致命盲区埋单?
1. 智能驾驶的“信任陷阱”
进入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产业模式的转型,“智驾平权”这一新兴概念席卷而来。
过往只有豪华车型才搭载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如今随着硬件成本持续下降、软件算法日臻成熟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智能驾驶正逐步向10万元甚至更低价位的车型下沉,开启了一场从“少数人专享”到“全民共享”的变革。
可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点放在“智驾平权”时,三个花季少女的离世,终于让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崩塌。
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的事故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纯视觉辅助驾驶,在夜间施工路段暴露出致命短板:激光雷达的缺失导致系统对异形路障的识别距离不足200米,从发出预警到碰撞仅剩2秒,而人类平均接管时间需2.3秒,形成了0.3秒的“死亡窗口”。
图/德上高速事故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小米曾宣传其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在夜间135km/h时速下稳定刹停,但事故中AEB全程未介入。技术专家指出,纯视觉方案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存在天然缺陷,而车企却将这一“技术边界”隐匿于营销话术之后。
图/AEB自动紧急制动测试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场事故的背后,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顶配演示、低配交付”乱象。小米SU7标准版与顶配MAX版在智驾硬件上差异悬殊:前者采用单Orin-X芯片(算力84TOPS),后者配备双芯片(算力508TOPS);低配版砍掉激光雷达与高精度定位模块,感知能力下降43%。
图/小米SU7各版本搭载芯片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然而,发布会上雷军重点展示的却是顶配车型穿越“魔鬼匝道”的场景,或导致消费者误判入门版性能。这种“技术障眼法”与特斯拉将“完全自动驾驶”降级为“辅助驾驶”的公关操作如出一辙,本质都是将用户置于认知盲区。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用户教育失效。调查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但车企仍在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话术刺激销量。某新势力销售培训手册甚至要求“淡化L2级限制,强调科技感”。
当技术被包装成“安全天花板”,而手册中“需全程手握方向盘”的警告沦为免责条款,用户对系统的过度依赖便成为必然。正如一位工程师坦言:我从不信任夜间智驾,但消费者以为买了车就能睡觉。
2. 安全设计留致命盲区?
若说智驾系统是事故的导火索,车辆安全设计的缺陷则让悲剧无可挽回。智能汽车的安全性能本应是系统工程,但在行业追求科技感与成本控制的浪潮中,部分关键设计正在形成系统性风险。
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为例,其隐藏式门把手与电子锁的组合设计在碰撞断电场景下暴露出致命缺陷。小米SU7虽在手套箱内设置了机械拉手,但其位置隐蔽且缺乏醒目标识。尤其是如果乘客处于慌乱或者对车型不熟悉的情况下,很难起到作用。
图/小米SU7两种手动开门方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动力电池的安全防护同样面临现实挑战。小米宣称的“14层电池防护”在97km/h斜向撞击中失效,这与行业测试标准滞后直接相关。当前中国C-NCAP、欧洲Euro NCAP的正面碰撞测试时速分别为64km/h和50km/h,而实际高速公路平均车速已达100km/h。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磷酸铁锂电池壳体强度较三元锂电池低12-18%,但其热失控触发温度却高得多。这种材料特性差异意味着,虽然磷酸铁锂电池在缓慢穿刺时表现稳定,但在高速碰撞导致的瞬间结构破坏中,电解液泄漏风险反而增加47%。比亚迪刀片电池虽通过针刺实验,但其蜂窝结构在超过80km/h的偏置碰撞中,电芯撕裂概率仍达21%。
一方面汽车电子化带来的安全悖论正在显现,另一方面行业标准的严重滞后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国内现行GB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标准仍沿用十年前的技术框架,对电子门锁失效场景缺乏测试要求。
在用户端,小米SU7长达478页的用户手册中,机械应急装置的操作指引仅占0.4页篇幅,且未在车辆实体部位设置明显标识。这种“重功能演示、轻安全告知”的倾向具有行业普遍性。
当然,在安全解决方案的探索上,我们也不能抹除小米汽车等企业的付出。沃尔沃EX90全系保留机械门把手并涂装荧光标识,小鹏G6在B柱内侧增设声光指引系统,蔚来ET7则开发了碰撞后门把手自动弹射技术。
图/沃尔沃EX90-蔚来ET7-小鹏G6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些实践表明,科技感与安全性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为“看不见的安全”投入研发资源。当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如何重建安全设计的优先级,将成为检验企业技术伦理的重要标尺。
3. 行业狂飙背后的“安全债”
在智能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浪潮中,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博弈正悄然上演。小米事故绝非偶然,而是智能驾驶“大跃进”的必然代价。
芯片算力不断突破,车企的“配置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而与之配套的安全验证周期却被压缩——某新品牌要求供应商3个月完成智驾系统适配,传统车企通常需要18个月。这种杀鸡取卵式的硬件竞争逻辑背后,是安全验证体系的全面失守,安全沦为内卷的牺牲品,正将行业推向风险积聚的深渊。
另一方面,极致的性能追求与安全底线的撕裂,正在行业狂飙的背后欠下更多的“安全债”。车企竞相追求车辆的马力及速度,“极致动能”“X秒破百”的宣传营销不绝于耳,但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性能参数早已远超普通消费者驾驭能力。
更危险的是,为追求极致性能,部分车型的制动系统未同步升级。当宣传页上用“贴地飞行”渲染速度与激情时,车企却未告知消费者:普通道路上一脚地板油,可能让车辆瞬间突破轮胎抓地力与电子稳定系统的控制极限。
法律体系的滞后则让安全风险进一步发酵。国内L3级自动驾驶路权法规悬而未决,事故责任认定仍沿用燃油车时代的“驾驶员全责”框架。
图/国内L3现行法律框架下的责任划分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当小米SU7的NOA系统在2秒内完成“预警-减速-碰撞”时,法律既无法追溯算法决策的缺陷,也难以界定人机控制权的动态转移。这种制度真空催生出危险的商业逻辑,未成熟技术被包装为“颠覆性创新”推向市场。
图/3.29安徽事故行车数据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令人不安的还有供应链透明度缺失,电池供应商信息至今未被纳入强制披露范围。此次事故中,混装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池的SU7标准版搭载的电池来自哪里,宁德时代第一时间予以否认,比亚迪在沉默几日后疑似做出了“只提供电芯”的回应,不过相关报道目前均已被下线处理。
电动汽车最关键的零部件都要抽盲盒,车企嘴里的“安全第一”谎言还需要多少事故来粉碎?
当技术狂奔时,唯有将敬畏制度化,才能避免信任的崩塌。破解困局需要一场全行业的“安全觉醒”,当遇难者家属质问“系统安全为何需要人命填坑”时,这记叩问直指行业的技术伦理困境。
小米SU7的惨烈碰撞,撞碎的不只是三个年轻生命,更是整个行业对“技术至上主义”的盲目信仰。
智驾的未来,或者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不应是“用事故换进步”,而是让每一次创新都经过安全的淬炼。毕竟,在生命面前,所有技术的进步都该为安全而警钟长鸣。
【头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