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与尹衍梁:这一大袋钱,我要先抱着睡觉
在商业的浩瀚星空中,大润发曾经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而其背后的灵魂人物——尹衍梁,他的人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充满了跌宕起伏与深刻洞见。
1950 年 8 月,尹衍梁出生于台北。作为家中第一个男孩,父亲尹书田对他寄予厚望,管教极为严格。“人前教子”与“棒头出孝子”是父亲教育他的两大特点。从七八岁起,尹衍梁每天都可能面临父亲的打骂,手臂上常常留下皮带抽打后的淤血痕。
在这样的环境下,尹衍梁成为了一个淘气叛逆的孩子。他喜欢拆拆装装,家中的闹钟是他常拆解的对象,直到 12 岁才成功将其拼回。10 岁时,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与眷村的孩子打闹,结果换来父亲更严厉的痛打。叛逆期的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太保”“小混混”,学习一塌糊涂,初三时 26 个英文字母只认识 24 个。1964 年,14 岁的他被送进彰化进德中学“管训班”。
进德中学的经历对尹衍梁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尽管第一天晚上就因痛揍同学被警察带走“鞭刑”,但这里的教育与经历让他逐渐改变。多年后,事业有成的他回到母校,为昔日的轻狂和老师的教导几度拭泪。从叛逆少年到后来取得台湾政大企管博士学位,尹衍梁完成了惊人的蜕变。这一过程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往往是铸就成功的基石。只要有改变的决心和勇气,曾经的叛逆也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尹衍梁的商业之路同样充满了挑战与机遇。26 岁时,他自主创办的润华机械厂倒闭,接着染料工厂又发生爆炸。然而,父亲的一句话“衍梁啊!恭喜你得到失败经验,你以后比别人更不会犯错了”,让他重新振作。
尹衍梁的父亲尹书田是一位商业先驱。他祖籍山东日照,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青岛开办棉纺厂,去台后与弟弟创办“润华染织厂”,后又创立多家公司,成为台湾“山东帮”四大巨头之一。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尹衍梁继承了商业基因,并不断开拓创新。
大润发的成功是尹衍梁商业智慧的集中体现。他将大润发比作养了 20 年的女儿,当找到阿里巴巴这个“好归宿”时,他做出了卖掉高鑫大部分股权的决定。尽管有人认为是“贱卖”,也有人说他预计有413亿元新台币“入袋”,当时尹衍梁幽默地说:这一大袋钱,“我要先抱着睡觉”。
这种“入袋为安”决策,卖掉高鑫的报酬率高达30倍,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尹衍梁表示,大润发如同自己养了18岁的女儿一样,此时养了20年,找到“好归宿”就该出嫁!
尹衍梁曾说办企业需要四种人:保护的伞,镇山的虎,叼肉的狼,和看家的狗。这充分体现了人脉在他商业生涯中的重要性。精心经营人脉,让他在台湾岛内的投资中拥有“捷足先登”的优势。然而,政商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他也曾因牵涉“密账案”等社会大案受到挫折,但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西进大陆”的决心,从而创造了大润发的商业传奇。
除了人脉,信誉也是尹衍梁极为看重的。父亲教导他“商人的生命就是信誉,信用没了一切都完了”。在商业活动中,信誉是立足之本。尹衍梁深刻理解这一点,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凭借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尹衍梁的人生和商业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洞见。他从叛逆少年到商业巨擘的转变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轨迹,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实现自我超越。在商业领域,要有长远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机遇,同时注重人脉的积累和信誉的维护。大润发的传奇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故事,更是尹衍梁人生智慧的结晶。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