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归人,何以慰风尘?新疆人的答案在馕与羊肉汤里
汪曾祺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此言确实,新疆这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着无数食客。
在新疆的大街小巷,新鲜出炉的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其色泽如琥珀,味道甜美如蜜。
清晨,一杯热腾腾的奶茶泡馕,成为了新疆人开启新一天的仪式。
而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夜,家家户户的烟囱中飘出羊肉汤的清香,温暖着每一个归家的人
新疆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作家们笔下的新疆美食,不仅勾起了远在他乡的新疆游子的乡愁,更成为了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那新鲜出炉的馕,那热气腾腾的奶茶,都是他们心中家的象征,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味道。
同时,为不同地方的人们打开了一道通往味觉与文化的天窗,激发了他们对神秘而热情的新疆的无尽向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新疆这片广袤地域上,各民族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新疆美食。
这些美食或融入节日庆典,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氛围;或融入婚宴喜庆,为新人带来甜蜜的幸福。
新疆美食以它别样的韵味,书写了一篇独属于新疆人的美食记忆与美食文化。
食在阿勒泰——李娟笔下的美食世界
寂静的冬日小城中埋葬着李娟对于自己乡居生活的所做所想,书中所描写的,无非是极其简单的人与事,人事在流淌。
阿勒泰那些温暖的食物自然无法缺席。她以几近白描和朴素的文字勾勒出阿勒泰的食与居:“院子角落煮过抓肉的篝火快要燃尽了,星星点点地在灰烬中闪烁着。”
这样的阿勒泰展现了新疆苍茫广阔的地域上最为突出的特征——磅礴而又壮丽。
在黑夜里,独自守在篝火旁,燃烧着的木炭在灰烬中闪烁着红光,人们静静煮着一锅香喷喷的手抓肉,与星辰为伴,与孤独为伴。
手抓肉属于新疆的一种独特佳肴,如果与江浙地区精致小巧的美食相比,显得粗犷多了,但正是这份粗犷,显示出新疆人民的豪爽之气。
准备手抓肉时,需将新鲜羊排浸泡后焯水,撇去血沫,加葱、姜焖煮,待出锅后,肉质鲜嫩,无须繁复装饰。
李娟的文字下,也是如此:“肉片一小片一小片地从骨头上均匀脱落,铺在抓肉盘子四周。抓肉盘子直径两尺,盘底铺着厚厚的一层金黄色的手抓饭。有时肉骨头上会淋着拌了碎洋葱的肉汤和又筋又滑的面片……肉是当年出栏的羊羔肉,又嫩又香。虽然除了盐以外,再没有放别的调味品,但是那样的美味,实在不是调一调就能出来的。”
在阿勒泰寒冷的冬季,辛勤的哈萨克牧民们需要这样一份食物来抵御冬季凛冽的暴风雪。
冬夜里,牧民一家人齐聚在毡房里共同享用着刚出锅炉的手抓肉,家人之间互相给对方夹起几块肉,滚滚烟尘从毡房的烟囱中往外冒出,正是冬日的一幅好图景。
阿勒泰的冬日早晨,总是那样凛冽而寒冷,雪大片大片地覆盖在大地上,万物寂静,天地一体,人在其间,渺小而又无助。跟着李娟的文字走过阿勒泰,笔下提起最多的是哈萨克族牧民。
为了不被暴雪打倒,哈萨克牧民世世代代以奶茶和药茶为食,与残酷的自然对抗,食物,在这个时候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支撑。
药茶能够帮助牧民抵御寒冷,在李娟的《冬牧场》中,有这样的描写:“萨依娜冲的茶水倒是相当讲究,还总是放有胡椒和丁香粒(我家只在天气特别冷的时候才会泡这种味道浓烈的茶)。茶里牛奶也兑得多,盐味总是刚好。”
在李娟的笔下,平淡朴素的食物在大家的热情与温馨的氛围中流动,成为沟通不同民族之间无声和无形的桥梁,为大家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丝温暖,令阿勒泰的冬日不再如此寒冷。
生活在食物中出现——刘亮程与他的生活回忆
谈及刘亮程,大家对他的印象多停留在他散文中的哲理、他走过的边疆风土以及他记忆中的木垒书院。
在他的笔下,文字悠然缓慢,如同他的生活节奏。
我们透过刘亮程的文字,去发现生活中无人问津的村庄、铺满灰尘的岁月、孑然一身的前行。
而这次,我们将随刘亮程一起来到他笔下的美食世界,在简单的食物中寻觅生活存在过的痕迹,品味新疆美食所蕴含的独特意蕴。
描写回忆时,他提到了沙湾大盘鸡,用简单的几笔,平凡但鲜亮的色彩,红和青、白和绿,以及金黄。他回忆里的大盘鸡平凡鲜亮,简约却不简单:“一大盘子鸡肉摆在面前,红辣皮子青辣椒,白葱绿芹金黄土豆,满满当当堆一盘,能让人胃口大开,平添大吃大喝的豪气来。”
沙湾大盘鸡是新疆著名的特色菜品,看似简单的描述,却需要独具匠心的雕琢:红和青相衬、白与绿构成菜品的一道“只此青绿”,最后则是外酥里嫩的鸡肉和软糯香甜的土豆的搭配。
这样一道菜品,在人们的味蕾上跳舞,让每一个品尝过新疆大盘鸡的人再难以忘怀。
就算是描写普普通通的烤馍和咸菜,在刘亮程的笔下,也成为了他记忆中人事的载体,唤醒远方的思念与亲切:
“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但玉壶流转、车水马龙、记忆中的繁华与喧嚣一去不复返,所有的一切都将落下历史的尘土。繁华与喧嚣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
刘亮程巧用食物如此描述:“可是,当我坐在街边,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着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
在这样的生活中,刘亮程发现食物对记忆承载的情致,让我们发现刘亮程笔下新疆的人事与记忆。
这庸常的幸福——艾克拜尔笔下的茶话
作为一名哈萨克族代表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从哈萨克族人民的点点滴滴出发,以日常生活为起点,描绘了牧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林野中朴素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的文字中展现出了新疆美食清冽甘醇和浓香四溢的特点,仅仅是简单的喝茶这一行为,就让他陶醉其中。
他用味觉、嗅觉、以及心灵独特感悟和视觉的细致描绘。
“那蜂蜜散发着百花的奇香,很是诱人。我喝了一口,甘甜无比。蜜汁从嗓子眼里润润地滑下,不像茶水那样顺溜,却依照它自己的特质柔柔地滑向胃里。有点腻,却又令人惬意。我把小半碗新蜜喝完了。那种回味却在我舌蕾间奔驰、弥散,一种快乐和满足迅即在我周身溢流。”
他笔下的美食,细读有一种日常生活独有的韵味,一个个小小的食物碎片,串联起牧民生活的幸福,似一支情感丰富的咏叹调,又如汩汩不息的清泉水,带着甘醇淳朴的草原气息,向人们展现除了新疆大地的瑰丽与热情。
后记:生活百态,调之以味
这些作家笔下的故事中,热情的新疆人民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雨雪为伴、与草原相邻,各色各样的食物,是人们认真生活的一种象征。
如同书中的生活一样,新疆人民喜欢与美食为伴,与日子同甘共苦,日月与风霜为伴。苦难也好、希望也好,我们,他们,总能在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悠然自得,缓慢地行走在大地上。
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地上,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仅限于李娟、刘亮程和艾克拜尔等作家笔下的那些勤劳的新疆人民。
现实生活中的新疆人们,他们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美食记忆。
他们早上喝过母亲煮的那份奶茶,吃过那块馕,便又投入忙碌的生活,继续寻找和探索。
累了,就在中午吃上一顿香喷喷的手抓肉,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晚上再喝一杯热腾腾的药茶,乐观和坚强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我们还是会感叹,人生就像美食,杂糅着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而不是单调的轨道,只通往一个方向。
在日复一日的勤劳工作与生活中,新疆人民用新疆美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一份温情,用美食加强人们与生活的羁绊。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刘美仪
副 主 编:艾孜则、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白丽娜
主 播:李梓欣
校 对:阿迪莱
排 版:热孜亚
后 台:杨若淇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