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选择智驾,恰恰是因为驾乘安全的需求

         这次小米事件发生,网上有各种评论,包括对小米的指责、对逝者家属的支持或攻击、对华为智驾宣传的攻击、友商产品的趁热度、呼吁法律标准对智驾的制定等等。 有些我是赞同的,有些我是不完全认可的,有些我是完全不认同的。

   对于家用汽车,我对其的定位是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

   首先是它是交通工具;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舒适性有相应的要求;这里暂不谈这两点。重点谈我对驾乘安全的个人看法:

   1.  家用汽车驾乘安全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是对一家车企一款产品最全面最深层水平的考验。 驾乘安全大家都会说,但是懂的人并不多,我也就只能以一个二十年的使用者消费者、一位老理工男的角度谈些认识。

   2. 家用汽车经过百年发展,其基本架构已相关成熟。

        a. 对于驾驶者来说,一部传统好汽车就是能通过前挡风玻璃、后视镜等迅速准确的观察路况与周围环境,要求视野开阔;通过汽车仪表随时掌握车况信息;

         b. 当路况、环境、车况发生变化时,一个好的驾驶者能够通过平时良好训练获得的思维惯性与肌肉记忆,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给出及时可靠的驾驶操作;

          c. 之后一部好汽车,通过其良好的传动系统、动力系统或制动系统,能够准确无误地执行驾驶者的操作意图;

         d. 当风险发生时,一部好汽车,能够尽可能地协助驾驶者降低风险做出正确判断与操作;

          e. 当灾害降临时,一部好汽车,能够尽可能地保护驾驶者、乘车人乃至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

          f.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汽车技术再不断持续发展与进步,相关法律与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持续制定与修订。

    3.基于观点2,回到本文主题,"选择智驾,恰恰是因为驾乘安全的需求",对于一个优秀的驾驶者来说,首先要求的是能够获得开阔视野,迅速准确地观察路况与周围环境,当然驶者视力越优秀越好,同时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但是,对于智驾来说,这就是综合传感系统的问题,要看远,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与高分辨摄像头,前向200米外路况一览无余;如果觉得看的不够远、不够清晰,就加大功率与传感芯片即可;对于侧向与后向的路况环境观测,比人的视觉判断就要更全面;

        同时不光是多向观测,智驾还包括多维信息观测,比如车速、车距、与周围物体相对距离相对速度;通过毫米波雷达穿透性,具备对恶劣情况(包括大雨、浓雾等)路况环境的感知,甚至我猜测接下来智驾传感系统会上红外传感器,在极低光照情况下对周边人或动物的感知。在多维感知方面,智驾要就远超过人类的感知能力了。

         所以,相对于熟练驾驶者,智驾系统的环境感知能力优势是明显的,是更安全的。

   4. 同样基于观点2,当获得准确的路况、车况与环境信息后,一个好的驾驶者依靠平时良好训练,大概能在0.5秒左右时间做出准确分析判断;

       大概需要同样多的时间做出驾驶决策(即刹车、变向、强行通过等);

       之后依靠肌肉记忆大概需要1秒左右时间给出具体相应操作动作;

       然后车辆由于在传动、制动、动力等系统支撑下,在车体惯性等物理约束作用下,能够在0.5秒左右左右执行完成驾驶者意图。

         所以在突发情况下,一个熟练驾驶者要完成一个正确的车体控制需要大概2.5秒左右时间,当然一个优秀驾驶者可以缩短这个时间,但极限时间应该还是需要1.5秒以上时间;这还需要排除个体身体状状态(疲劳、兴奋、思维反应、肌肉反应、心理反应等)在即时情况下的影响。

          而作为对比,智驾系统在获得更为全面的环境感知信息后,能够在100毫秒内时间做出准确判断、给出驾驶决策、发出操作指令,之后车辆同样在传动、制动、动力等系统支撑下,在车体惯性等物理约束作用下,能够在0.5秒左右左右执行完成智驾系统意图。

         所以从原理上,智驾系统可以在突发情况下,比熟练驾驶者至少节省1-2秒钟完成车辆动作,1-2秒钟在常规时速1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命,不是一个、三个而是无数的生命获得解救。

    5. 至于当风险发生时,一部好汽车如何能够尽可能地协助驾驶者降低风险做出正确判断与操作?当灾害降临时,一部好汽车如何能够尽可能地保护驾驶者、乘车人乃至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汽车技术再不断持续发展与进步,相关法律与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持续制定与修订,今天没有时间,等下回有空时再探讨。

   所以综上所述,一些网文要求在高速上限制使用智驾,这是错误的,也是我不认同的。

   原则上应该是鼓励真正具备条件的车辆在高速上尽可能使用智驾系统,这才是对驾乘安全的真正态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