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谁之过?

500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得到了流量的好处,自然也要承受流量的负面影响。之前华为/问界是这样,今天的小米也是这样。

  1

  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遭遇恶性车祸,导致3名女生死亡,引发了舆论的山呼海啸。有媒体称这起车祸是小米汽车最大的品牌危机。

  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上22点44分,当时高速路正在修路,车辆需要被引导到对面车道,缓行通过。但车辆并没有顺利通过,在接近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撞上了道路中间的水泥护栏,导致车毁人亡,驾驶员和两名乘客全部死亡。

  下面的图,是根据小米的公告和现场信息,网友画出的。我认为基本符合事实情况。在碰撞之前车辆处于NOA(智驾)状态,碰撞前1-3秒,NOA被接管,处于手动驾驶状态。随后左转,但没能及时完成转向驶入对面车道,撞在水泥护栏上。

500

500

  2

  事故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主要责任到底是谁的?

  事故发生时,高速路处于单幅养护作业区域状态。对这个状态应该摆放的警示标识,国家有明确规定。要在2公里,1.5公里,1.2公里有明确的警示标识,限速需要降低到60公里。

500

  根据小米的公告,这个限速标识显然被忽视了。撞击前,车辆处于NOA状态,时速116公里。撞击的时速大约是97公里。

  根据凤凰网科技的视频报道,施工路段标志标牌是正常摆放的,但车辆并没有减速。施工区域60公里的限速开到了116公里,这一点是事实,也是酿成大祸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

  法律上,目前所有的智驾都是L2级别,根据法律规定,只要车没有质量问题,事故的法律责任是驾驶员的。但我希望讨论道德上或者情理上,这件事应该是谁的责任。

  如果是手动驾驶,60公里限速跑到了116公里,严重超速,出了事故,肯定是驾驶员的责任。然而,根据小米的报告,出事前17分钟都是处于NOA智驾状态,116公里的时速,17分钟可以跑30多公里。车辆通过2公里,1.6公里和1.2公里的标志牌时都是处于智驾状态。

  要确认是谁的责任,就需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限速标识是否是被智驾系统捕捉到?各家智驾系统中,都声称可以捕捉到交通标识,比如红绿灯和限速标识。小米智驾的介绍中,也包括道路交通标识识别。但在夜间环境中是否可以100%清晰捕捉限速标识,我并不确定。

  小米并没有公布这个限速标识是否被智驾系统捕捉到,如果没有捕捉到限速标识,情理上,小米的智驾系统存在问题,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问题二:如果限速标识被智驾系统捕捉到,智驾系统是否应该强制降低速度到限速标识下?

  目前,我体验过的智驾系统,并没有禁止驾驶员把驾驶速度设定在道路限速之上,也没有强制降速的设计。这点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经常开车的同学都知道,有些道路限速并不完全合理。如果智驾状态完全不能超过高速限速,会影响用户体验。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比如,我自己手工驾驶经过施工区时,我往往也不会在2公里之外就降低到时速60公里,一般都是逐步降速,在还差几百米的时候才降低到60公里限速。

  另一个风险,如果限速标识牌的识别准确度不高,可能发生错误识别。强制限速反而可能增加风险。比如有人恶作剧,在道路边上搞一个假的限速标识牌,经过的智驾状态的车辆都被强制降速。

  虽然智驾不应该强制减速到交通标识的限速。智驾状态的速度还是应该有一个上限。

  问题三:如果不强制减速,智驾系统捕捉限速标识,同时严重超速,是否应该提示驾驶员?

  这一点我认为是应该提示的,至少严重超速(比如超过限速的120%)应该有明确的语音提示。

  智驾状态下,有限速60公里的标识牌出现,车辆时速接近120公里。如果没有识别出限速标识,或识别出来没有提示驾驶员,情理上智驾系统肯定存在责任。

  如果系统提示驾驶员超速,驾驶员却不退出智驾,坚持以时速116公里,几乎是限速200%的速度驾驶,责任就是完全是驾驶员的。

  3

  第二个可能拯救生命的,是按规定需要距离撞击区300米开始摆放的锥桶,以及离施工区100米的水马类障碍物。116公里的时速,通过300米的距离大概是10秒左右。如果智驾系统提前150米捕捉到障碍物,就能有5秒左右的反应时间。根据小米公告,小米NOA系统提示前面有障碍物到碰撞的时间是2-4秒。换算成距离,NOA提前了60-120米发出了提示,这个提示距离有点短。紧急制动AEB并没有启动。

  根据小米的公告,小米的AEB系统不响应锥桶,水马这类障碍物。

  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坦率的说,我认为这个功能设计是合理的。AEB是极端情况下的紧急刹车,锥桶,水马这类障碍物是起缓冲作用的障碍物。紧急情况下,撞在锥桶,水马上,并不会导致车毁人亡。碰到锥桶类障碍就紧急制动,可能导致追尾或车辆失控,风险大于收益。

  这个事故,如果驾驶员不转方向盘,只踩刹车,正面撞在锥桶和后面的障碍物上,事故的严重程度大概率低于撞在水泥隔离墩上。

  那么AEB系统为什么没有在撞到路中央水泥隔离栏时启动?因为如果驾驶员不打方向盘,直接正面撞的是锥桶,打了方向盘才撞到了水泥隔离栏。AEB系统无法提前预判打方向盘的行为,也就没法提前启动。

  4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一片对“智驾”的声讨。

  首先,做为问界M9的车主,我的体验是智驾真香。智驾这东西,谁用谁说好,用过了就很难回去。我是永远不会再买一辆没有智驾的车,以后也会继续使用智驾。

  第二,智驾是辅助驾驶,是辅助人而不是取代人的。

  智驾有局限性,人的判断也有局限性。智驾的时候也需要手握方向盘,关注路况。正确使用智驾,肯定是降低驾驶风险,而不是增加。那些开车睡觉的,看书的,手不握方向盘的,出事的原因是他们的错误行为,而不是智驾。现在的智驾技术,高速上确实能做到开几百上千公里,只需要少数几次接管。但不要忘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次该接管的场景没有接管,就是一次交通事故。

  如果定位智驾是辅助驾驶,弥补手动驾驶在特定情况的短板,智驾就是增加安全。如果定位智驾是取代手动驾驶,那么智驾大概率会更不安全。毕竟以今天的技术水平,智驾还是不如人。

  驾驶员是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小米汽车这次事故,如果车本身没有质量问题,法律上,小米无责。情理上,如果智驾系统没有识别出限速标识,或识别出来没有提示驾驶员,小米的智驾系统存在责任,但主要责任仍然是驾驶员。

  第三,驾驶安全,还是靠司机。这件交通事故,最大的问题还是超速,在限速60公里的情况下,跑了接近120公里。今天的智驾系统并没有强制限速的功能,超速的法律责任还是在驾驶员身上。警察抓超速,不能以处在智驾状态,就逃避超速的法律责任。

  我当年上驾校的时候,教练和我说过一个保命原则。就是时速超过100公里时出现异常状况,一定要一脚踩死刹车,而不是靠转方向盘躲避。宁可保持方向一头撞上去,也不要转方向盘。

  但实际情况下,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前方出现障碍物,人的第一反应一定还是想躲避,而不是刹车。我自己不只一次,看到前方有个障碍物,本能还是想躲而不是一脚刹车踩死。

  这个事故,当前方发现障碍物时,如果踩死刹车直接撞上去,大概率车受损,人没事。但驾驶员的选择是没踩死刹车,反而转方向盘,这是大错特错。

  5

  2023年中国发生了25.5万起交通事故,其中汽车交通事故15.5万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6万人,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4.2万人,每天100人以上。202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3.5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

  每万辆汽车每年,发生4.4起交通事故,死亡1.2人。保有量大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事故,肯定会有人死,任何一个保有量超过10万辆的汽车品牌,每年平均都会有双位数的死亡人数。

  如果判断一辆车是否安全,智驾是否安全,需要统计数据,个案说明不了问题。目前分品牌分车型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目前的保有量已经超过20万辆,按上面的平均比率,每年会发生近百起交通事故,死20-30人。

  今天的中国,每天几百起车祸,死上百人,基本无人在意。其他传统汽车品牌,发生事故,也没人关心。相比之下,在互联网上获得更多关注和流量的汽车品牌,一旦出了事故,死了人,会受到舆论更多的关注。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得到了流量的好处,自然也要承受流量的负面影响。之前华为/问界是这样,今天的小米也是这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