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择机”背后的秘密:经济转型的货币策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最近社交网络上满屏都在讲消费贷,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才能有全面的认知。
我们首先从宏观货币政策讲起。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
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家的理解就是央行要打开货币水龙头放水,要“降准降息”。
这个理解好像也没错,从去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就多次提出要“择机降准降息”。
2024-12-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2024-12-16 【央行: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时降准降息】
2024-12-31 【中央财办韩文秀:要适时降准、降息 用好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 保持流动性充裕】
2025-01-03【央行:下阶段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择机降准降息】
2025-01-04【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择机降准降息】
2025-01-08【上证报头版:“择机降准降息” 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有望升级】
2025-03-05【适时降准降息 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
2025-03-06【央行行长潘功胜:今年将择机降准降息】
2025-03-13【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择机降准降息】
2025-03-21【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择机降准降息】
2025-03-27【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
从去年12月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近4个月。
高层先后有11次提出要“择机降准降息”,但是结果呢?
只听楼梯响,没见人下来。
降准降息却一直没有实施。
现在问题来了,央行为什么一直在等待“择机”,而迟迟不采取具体的行动呢?
更奇怪的事情还有。
1月4日—1月10日这一周,央行连续开展了逆回购操作。
全周通过逆回购回笼资金高达2600亿,如果我们继续深挖竟然发现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
这是央行连续4周开展逆回购的操作了。
也就是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央行就开始逆回购回笼资金的操作。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依然持续在开展逆回购操作,连续四周央行回笼资金超过1万亿。
不仅是逆回购,而且1月中旬央行还明确宣布,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央行在市场上买入国债也是释放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
比如12月央行大致在市场上买入了超过2000亿的国债。,相当于央行给债券市场释放了2000亿流动性。
1月中旬央行暂停购买国债意味着就是关掉了通过债券市场释放流动性的渠道。
现在问题来了,不是说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吗?
为什么央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一直在收紧银根呢?
央行在“适度宽松”的主题下反而不停收缩流动性是迫不得已。
现在的经济状况是,不管央行怎么宽松,大量资金实际是留在金融系统出不去。
大量资金留在金融系统空转导致一个结果——资金蜂拥去买相对比较安全的债券。
资金疯狂买入债券导致国债收益率节节下降。
到去年12月中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倒1.6%,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破2%。
就这样还有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继续购买。
国债收益率下降,导致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继续扩大。
然后就有资金想尽一切办法出境去买美国国债,或者外贸出口结汇干脆就留在境外。
这就给我们人民币汇率造成巨大的压力。
今年1月份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贬值就是这个原因。
人民币汇率控不住不仅会给我们金融系统造成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会对我们外贸进出口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保汇率就是央行头等大事。
那么怎么保汇率?
首先就是央行要想办法将金融系统空转的资金回笼,免得它们无处可去跑到债券市场兴风作浪——
这就是连续4周央行被迫通过逆回购回笼资金的原因。
其次,央行停止购买国债,免得对节节攀升的债券市场火上浇油。
以上就是中央定调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央行却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去收紧银根的根本原因。
现在大家能理解,央行为什么连续四个月都在“择机”而不实施降准降息的原因了。
只要美联储那边不降息,中美利率差距不缩小,央行是不大会降准降息的,否则人民币汇率压力就太大了。
这个“择机”某种意义上就是观望美联储的动作。
现在新的问题来了——
如果因为美联储的原因导致我们央行一直无法“择机降准降息”,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迟迟无法实施呢?
也不是。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是给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从而让我们经济摆脱“低物价循环”的陷进——
提振通胀,促进经济向好。
要给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有两个办法。
其1,就是央行打开货币水龙头,拼命给商业银行灌水,让商业银行把这些水注入到市场。
其2,如果商业银行本来流动性就足够,那么即便央行不打开水龙头,也能给市场注入充分的流动性。
现在的情况,恰恰是我们商业银行蓄的水已经非常充盈。
截止到2024年年底,居民存款突破140万亿(今年又增加了几万亿),加上企业存款与政府存款——
商业银行持有的存款小两百万亿!
只要银行有足够的放款动力,给市场注入足够的流动性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但是现在因为经济处于转型阶段,大家对未来的预期都比较谨慎,所以银行放款也比较谨慎。
那么能不能国家层面强制要求银行加大对市场的放款力度呢?
这个有点难。
原因很简单,银行要放贷有一套严格的风控程序。
如果要放宽贷款标准,意味着银行放款的风险会提高。
大量资金如果变成无法回收的不良贷款,这个谁来买单?
毕竟银行的钱大部分不是自己的,而是老百姓血汗钱。
怎么办呢?
从去年10月开始,财政部就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动作,这个不同寻常的动作就是发行特别国债,给银行注入资本金。
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连续两次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给银行注入整整1万亿的资本金。
3月30日,中行、建行、交行、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定增预案引入财政部战略投资,总金额高达5000亿。
中国烟草、中国移动、中国船舶集团参与本次定增注资。
这样加起来财政就给银行注资1.5万亿了。
那么财政部为什么要突然给银行注入资本金呢?
是我们银行资本充足率出了什么问题吗?
还真不是。
根据国际上最新的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不低于6%。
我国对国有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不低于8.5%。
截止到去年三季度末,我国六大国有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还是相当不错的。
工行是13.95%,农行是11.42%,中国银行是12.23%,建行是14.1%,交通银行是10.29%,邮政储蓄银行是9.42%。
那么财政部为什么在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相当不错的情况,突然给银行注资呢?
还一次性的给了1万亿!
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我的理解就是,唯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国家为银行给市场大放水兜底!
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银行要给市场大放水就要放宽贷款标准。
放宽贷款标准意味着贷款不良率要上升,要核销这些不良贷款银行就要拿出自己的钱出来——
也就是拿出自有资本金来买单,现在国家给了银行1.5万亿大概率就是为这个买单的。
所以,当财政部给银行注入1.5万亿的资本金之后,商业银行马上就行动起来。
消费贷不仅从30万提额到50万,而且还从5年期展期到7年。
最为重要的是,贷款利息才2.5%—2.8%左右。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过去对于银行最优质的个人贷款是房屋按揭贷款。
房贷在有房子抵押的情况下目前利率都是3.5%—3.8%左右。
现在基本无抵押的消费贷利率才给到2.5%——2.8%!
这么低的利率,大部分又没有抵押物,意味着贷款不良率会远远超过房贷。
由于利率较低,所以银行大规模做消费贷很可能是亏本生意,这个亏损部分谁来买单?
这还没完。
以上都是毛毛雨,更为重磅的在后面:
三年为民营经济提供8万亿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查了一下相关数据。
截止到2023年年底,建行给民营企业贷款余额是5.4万亿,截止到2024年6月30日,建行给民营企业贷款余额是5.87万亿。
也就是说,过去建行每年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大致是8000亿左右,三年大致就是2.4万亿。
现在建行承诺的3年为民营经济提供不少于8万亿,贷款规模整整差不多3.5倍!
然后工行也来了。
在此之前,工行每年给民企的贷款也就是几千亿左右。
现在也大规模提速,每年2万亿,3年不低于6万亿。
建行工行都站出来了,其余的农行、交行、中国银行等银行大概率也会跟进提速。
这就是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下的大放水。
与传统的央行打开水龙头放水不一样的是——
这一次央行的水龙头还在等待“择机”,但是国家用财政为不良贷款兜底的模式,先让银行系统行动起来。
那么银行这一次行动起来会给市场注入多大的流动性呢?
这个数据很难准确计算,我只能利用现有的数据大致估算一下。
肯定不准确,但是大差不差让大家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建行与工行目前不良率大致是1.35%左右(其余国有银行用差不多)。
我们假设银行在放宽贷款标准后不良率会提高一倍达到2.7%。
那么国家给银行注入的1.5万亿资本金就能撬动新增近60万亿的贷款!
去年我国GDP是134万亿,如果未来3年商业银行能给市场新增60万亿的贷款,每年就是新增20万亿左右。
哪怕是投3元产生1元的GDP,每年也能新增6.5万亿的新增GDP。
更为重要的是,如此多的钱涌入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物价循环陷阱。
当然,银行放水还是以贷款的模式,主要渠道对个人是消费贷,对企业是经营贷。
现场经济处于转型阶段,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老美给全民发钱,但是全民发钱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全民发钱未必效果好。
很多人得到一笔钱未必会消费,反而会选择储蓄,
其次,就算是不顾一切全民发钱,14亿人每人发1000,这就是1.4万亿。
这1.4万亿最后转化为消费的可能也就是几千亿而已,几千亿的消费对于中国经济130万亿的总盘子是杯水车薪。
国家宏观政策讲究一个杠杆效应,用1元钱怎么也要达到几元钱的效果。
如果花1元钱最后只能达到几毛钱的效果,这样的政策是无法进入决策者的视野的。
所以,即便要发钱拉动消费,也要想办法把钱发到最有消费欲望的人群手里。
那么现在中国最有消费欲望的人群是那个人群呢?
最有消费欲望的人群与申请消费贷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
申请消费贷的人群大概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真想消费的。
不管是买消费品包括奢侈品,还是买房买车,都是消费欲望最强烈的。
一类是现金流出了问题,需要消费贷来周转一下。
国家大力推动消费贷款对于这两类人群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前者可以拉动消费,后者让这个社会大幅度减少失信人(破产的人)——
相当于给负债较高的人增加额度+展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性情绪恐慌扩散都是有好处的。
同样,放宽标准给企业扩大放贷规模也是有好处的。
2024年,我们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即便扣除财政扩张的额度,同比2023年也有近3万亿的缺口。
这3万亿的需求缺口就是导致经济陷入低物价循环的根本原因,也是物价指数一直无法提振的根本原因。
假如未来3年银行系统能给市场新增60万亿的贷款规模——
不但可以让我们彻底解决低物价陷阱,而且能让我们可以顺利度过这个经济转型期。
熬到产业升级转型——AI时代的来临。
这就是当前不一样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