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告诉三岁的小孩爸爸去世?
死亡很沉重。和一个 3 岁的孩子谈死亡更加沉重。
曾有一位妈妈向我咨询,丈夫因为意外突然离世已经 2 个月了。她和家人一直告诉 3 岁的儿子,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要过很久才能回来。孩子每天追问爸爸去哪里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爸爸是不是不喜欢他了,为什么不回来看他。
她说,为了孩子,她必须坚强,但是孩子不停追问的时候,她真的觉得坚持不下去,心都要裂开了。
她原本打算等孩子大一些再告诉他爸爸去世了。但是,现在这个借口可能编不下去了。孩子虽然才三岁多,但似乎是知道了些什么。最近追问的越来越少了,但是情绪越来越低落,变得不太爱说话,经常会在纸上画爸爸。
这位妈妈问我,究竟要不要告诉孩子,爸爸去世了,不会再回来了?该怎么和孩子说死亡这件事?
我给她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不要欺骗孩子」。
被欺骗的孩子一直在原地守候,等着爸爸回来。爸爸总也不回家,他们感到孤独、悲伤。和爸爸的情感联结突然间断裂、消失,让他们落入被遗弃的陷阱之中。
在分离的第一个阶段,他们大声地抗议,吵着嚷着要爸爸回家,即使是妈妈也无法抚平这种焦虑和不安。
随着时间的流逝,爸爸还没有回来,他们会逐渐消停下来,进入第二个阶段 —— 抑郁期。在抑郁期,他们冷漠而回避,试图走进他们内心、和他们建立情感联结的努力会被无视。
过了足够久的时间,这个抑郁期终会过去。
但是他被抛弃了。一个普通的孩子明白,和父母的分离是短暂的,父母出门以后,总会回来的。但是被遗弃的孩子无法确定这一点,他们对分离感到焦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确认别人不会离开他。
而且,当孩子不能充分地理解、消化生活中的不幸时,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一桩意外,而是会坚定地认为是自己的错,「因为我是个坏孩子,所以爸爸才不会回来。」「如果我变得很乖很乖,爸爸会回来吗?」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通常缺乏安全感。如果他们内化了被抛弃的事件,还可能导致自卑、低自尊。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他们总是担心失去对方。
有的时候,甚至会做出各种很「作」的事情,故意测试对方,看看对方会不会离开他。在内心深处,他们觉得失去的人永远无法找回,自己最终会永远孤独。
其实遗弃陷阱不仅仅会出现在父母离世的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在情感上抛弃了孩子,孩子也可能产生遗弃陷阱。在澳洲政府儿童保护部门工作时,我治疗的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由于后者而导致的遗弃陷阱。
在工作中,我常用到关于童年心理创伤的自助书是图式疗法创始人杰弗里·杨在 20 多年前写的,名字叫做《Reinventing Your Life》,是我博士时的督导老师推荐给我的。回国以后我也把它翻译成了中文,中文名称是《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已经出版上市。除了遗弃陷阱,书里还讲述了其他 10 种童年问题造成的性格缺陷,以及解决方案。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
「不欺骗」是保护孩子的第一准则。那么,该怎么和孩子说死亡这件事?
对孩子来说,死亡很难理解,尤其是死亡的永久性。3 岁以下的孩子无法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他们以为死亡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或者,在某种食物、药水、魔法的帮助下,死去的东西可以复活。
5-7 岁的孩子才能够理解死亡的非功能性 —— 死去的人无法再做一个活人可以做的事情了。孩子可能会问:死去的人有感觉吗?人死了,还能吃东西吗?还能动吗?还会做梦吗?
此外,孩子不理解死亡的普遍性。不仅仅人会死亡,动物、植物,包括孩子自己都会有死去的一天。有些学龄前后的孩子会突然变得害怕死亡,甚至不敢出门,因为他们意识到爸爸妈妈和自己都会死去。
死亡的确很可怕。当死亡不幸发生时,我们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削减亲人离世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影响?
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死亡这件事。不要说,「爸爸永远地睡着了,不会再醒来了」。孩子可能会害怕自己睡着以后,再也醒不来了,所以不敢睡觉。也不要用「去世」「离世」这些委婉的词汇,这些说法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一定要用「死」这个字。
你可以简单直白地说,「爸爸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而死去了,他不会再回来了」。「他的身体已经停止工作,他不能走路、跑步、吃饭、睡觉、看书,他不会感到疼痛。」纪念死者。儿童需要具体的方法来哀悼亲人的死亡。学龄前的儿童可能不一定适合葬礼这类场合,但 TA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纪念死去的亲人,比如点燃蜡烛、唱一首歌、画一幅画,或者其他的纪念仪式。
与孩子分享、谈论他已故的父母。不要避讳谈论死者。即使亲人已经去世,也仍然可以存在孩子的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3 岁的孩子会逐渐淡忘死去的父亲。时常和 TA 分享父亲的照片、视频,谈论父亲的性格和喜好,让 TA 了解自己的父亲。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尽量维持孩子的日常生活规律和习惯。学龄前的孩子越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对 TA来说就越容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尽量少与孩子分开。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妈妈会一直在身边照顾 TA 的。
多一些肢体接触,用拥抱、亲吻、握手来安慰他们。需要的话,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抚物,比如安抚毛毯、毛绒玩具等。教孩子情绪表达。有意识地教导孩子使用情绪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感,比如害怕、想念、伤心。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来理解死亡所带来的变化,画画、过家家、玩沙子、写字都是很好的方法。
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悲伤。不论儿童还是成人,悲伤(grieving)是情感愈合的重要方式。让孩子明白成年人也很害怕死亡,也会因为思念死去的亲人而伤心、流泪。不要试图隐瞒自己的情绪。孩子是非常敏感的,隐藏会让 TA 更加担心、害怕。但是,也不要悲伤到崩溃,吓到孩子。准备好反复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低幼儿童无法完全理解死亡,但他们仍然会不断地发问,不要对此失去耐心,也不要认为没能解释清楚是你的失败。随着孩子的成长,TA 会逐渐了解死亡的永久性。
如果你难以应付,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如果处理得当,孩子通常可以顺利地度过悲伤。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情绪特别糟糕、非常害怕入睡等,并迟迟没有好转,那么尽早向心理学家求助,不要等到情况进一步恶化再采取行动。
儿童,尤其是幼儿,很难理解抽象的口述,绘本是与他们心灵交流的好方式。通过绘本,我们可以把死亡这个复杂且沉重的话题解释给孩子听。我列出了 14 本 关于死亡和悲伤的绘本,其中新增的两本来自评论区知友的推荐,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最后,我认为,对儿童的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死亡不可避免,亲人离世、宠物死去、植物枯萎总会发生。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许可以从死亡教育中获得一些心理上的免疫力。